姜瑞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387-02
《初中語文新課標》中規定:"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學生的閱讀能力,應該成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反應敏捷、逐步成熟的關鍵時期。在此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尤為重要。但由于種種原因,相當一部分學生的閱讀能力低下,作為語文教師,很有必要正視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尋找提高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1.教師的引導作用
1.1 激發閱讀興趣。多媒體和音樂可以同時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它聲畫結合,可以逼真地模擬或再現文本中的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如臨其境的感覺。如在教讀《悲情蝴蝶》一文時,通過多媒體,讓學生仿佛置身在五彩斑斕的蝴蝶翩翩飛舞的場景中和蝴蝶葬身于江流中的悲慘場景中,學生內心的情緒就會隨著畫面的變化和音樂的感染不斷出現波動,美麗蝴蝶葬身江流強烈的震撼的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這種震撼中誦讀文本就會以激情感染激情。
1.2 指導讀書方法為學生提供有效閱讀的路標和向導。關于讀書方法,我向學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閱讀的全過程來說要看到、讀到、寫到。所謂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謂讀到就是心到,邊讀邊思考。寫到就是要動筆進行點、劃、摘、記,以促進思考,加深理解記憶。上述讀書法,從導言課開始逐步向學生介紹,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2.學生的主體作用
2.1 把朗讀作為閱讀教學的"主調"。 一篇美文,只有反復誦讀,涵詠其中,才能得其妙處。記憶文章靠讀,領會文章靠讀,鑒賞文章靠讀,寫作文章也靠讀。另外,教師對課文的領會、鑒賞,也主要是靠讀,而不是靠參考書,那么,把這種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是義不容辭的。對于由小學升入初中的初一學生來說,所學課文篇幅加長、內容加深、難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就影響了閱讀的速度與質量。這時,默讀只能粗略提取信息;而朗讀,視之于眼,誦之于口,聞之于耳,形成于腦,整個過程調動了諸多因素,對課文的體會、理解、記憶會更有利。由此看來,朗讀不僅不會耽誤時間,反而會提高閱讀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來指導學生初讀:采取自由朗讀的形式,力求準確、流利、有感情,將課文中出現的生字與成語圈畫出來。能夠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能夠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學生初讀課文之后,在老師的引導下整理好字詞,當堂消化吸收。
2.2 學生的親身體驗。理解性閱讀教學改變了以往以教師分析為主的教學模式,它把對文本的閱讀權力還給了學生,鼓勵學生自主體驗和理解,自主建構,尊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這給沉悶的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角色扮演是心理學的一種實驗方法,把它放在閱讀中,就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選取合適的時機,讓學生當演員,扮演某個角色,進行表演,變學習者為當事者,來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這種方法能促使學生超越時空很快進入課文情境中,與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從而獲得真切的體驗。初中生天性活潑好動,富有表現欲望,只要給他們參與的機會,他們便會積極主動地投入。戲劇性較強的課文可在教師必要的指導下放手讓學生角色扮演積極參與。
3.培養科學的閱讀方法
3.1 整體感知閱讀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按不同文體教給學生不同的整體感知方法。比如①記敘文,讓學生從記敘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入手,把握記敘的思路、中心、表達特點、情感基礎等。②說明文,首先讓學生明白說明對象、對象的特征、說明的順序,再感知說明的方法及語言特點。③議論文,就要整體感知論點、論據、論證方法。④小說,要弄清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從而感知人物性格及主題等。⑤散文,就要明白寫的是什么人或物,他們有什么特征,作者展開了怎樣的聯想或想象,揭示的主題,語言風格等。就這樣在課堂教學中,反復訓練,讓學生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
3.2 局部思考閱讀法,讀而不思則罔。閱讀的整個過程應始終貫穿思考的環節。學生在整體感知文章的基礎上,再根據課后練習題或教師設計的問題去思考。首先將問題"還原"到文中的某一部分,再思考其答案,從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更深入地感知文章的主題有何典型意義,所表露的情感基調有熏陶作用,所表達的觀點給人以怎樣的啟示,語言有什么藝術特色。
3.3 質疑創新閱讀法。創新是閱讀的最高境界。筆者在課堂閱讀教學中采取的步驟是:閱讀——質疑——爭辯——創新。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后,讓學生提出疑問,再讓學生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力求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他們在析疑中集思廣益,相互啟發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要教會學生運用求異質疑法、發散質疑法、添加質疑法等質疑的方法,擺出自己在鉆研課文中所發現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可以從文章的每一個段落中挖掘問題,也可以從文章的整體結構和思想內涵上挖掘問題。質疑是學生主動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創新的基礎。鼓勵學生質疑,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預留較多的時間鼓勵和啟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而且允許學生隨時提出問題,允許學生在回答中出現錯誤,也允許學生改正錯誤或保留自己的意見,給學生質疑釋疑提供較為廣闊的思維空間。
通過以上環節,我們可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這樣,我們的閱讀教學就會變得富有生機和活力。以前學生認為枯燥的閱讀說教就會變得愉快、輕松。他們會接受閱讀、參與閱讀、樂于閱讀,有更多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