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紹芬
【摘要】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提升,文化服務品牌的開發,是在一系列長期文化服務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結果所形成的一種形象認知度。文章就縣級文化館如何圍繞本地區公共文化的特點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建設進行論述。
【關鍵詞】縣級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建設
品牌作為一種可以觸發受眾心理活動的標識,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就是一個名稱、一個符號、一種設計。公共文化服務品牌的建設,就是以“品牌”為載體,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以創建“品牌”的形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
1彌渡縣公共文化服務的情況
彌渡縣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花燈之鄉、民歌之鄉、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鄉,具有文化底蘊深厚、基礎廣泛、資源豐富、品牌確立四大優勢。
彌渡縣以爭創全國文化先進縣為目標,以構建覆蓋縣、鄉、村、自然村公共文化免費服務體系為抓手,以創建文化惠民示范村為載體,以“四大政策”打造文化建設平臺、“四輪驅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四措并舉”筑牢群眾文化基礎、“四項工程”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以著力建設大理滇西中心城市花燈文化大觀園和小河淌水風情園為龍頭,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樹立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找準文化發展定位,理清文化發展思路,構建覆蓋縣、鄉、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網絡,實施公共文化免費服務群眾,人文素質和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政府加大資金投入,缺什么補什么。
文體活動場地、文化活動室基本服務功能健全、基本設施設備配套、管理人員經費有保障、文體活動正常開展。提升服務質量,創新文化服務全免費機制。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為使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發揮最大效益,讓人民群眾享受公共文化免費服務帶來的最大福祉,全縣鄉鎮綜合文化站、村委會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實行免費服務目標管理,整體提升全縣公共文化服務免費水平,推動公共文化免費服務常態化、體系化建設。
同時,彌渡縣著力打造特色群眾公共文化活動品牌,繼續實施推進每月一場“群眾廣場文化演出活動”、花燈劇團演出下鄉村活動、花燈民歌進校園活動等一系列活動,免費發放自主創排的老年、中青年、少年花燈健身舞光盤、組織免費培訓,舉辦廣場民族歌舞健身舞培訓,使花燈健身舞、民族歌舞健身舞成為群眾最為喜愛的廣場文化活動品牌。
著力培養人才,推出民間文化之“星”。為進一步提升城鄉公共文化隊伍的服務能力,彌渡縣啟動了培訓城鄉公共文化隊伍計劃。按照“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分類實施”的原則,完成對縣、鄉公共文化機構全體干部職工和村、社區管理人員、文藝團隊骨干的全員系統培訓。采取政府引導,社會主體,企業贊助,扶持和鼓勵民間群眾文藝隊伍加強自身建設,提高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民間群眾文藝隊伍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力量。
2縣文化館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的舉措
彌渡文化館要立足于深厚的文化底蘊、廣泛的文化基礎、豐富的文化資源、響亮的文化品牌四大優勢,緊緊圍繞基層群眾文化的需求,結合彌渡文化特色,堅持“小活動不斷線,大活動經常辦”的原則,常年堅持開展有聲有色群眾文化活動,在做好日常服務工作的同時,努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建設。
2.1打造廣場文化演出活動
縣委、縣政府統一制定出臺關于開展廣場文化活動的實施意見,充分發揮各部門、鄉鎮參與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的條件優勢,輪流承辦,優選節目,以縣城花燈廣場這一百姓文藝舞臺為主陣地每月舉辦一場主題鮮明、質量上乘的群眾性廣場文化演出活動。文化館要要認真做好廣場文化活動的籌劃、資料收集整理、信息發布和相關事宜。要有計劃定期組織廣場民族歌舞健身舞培訓,要使廣場文化演出活動一年比一年辦的更好,變成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要把廣場文化演出活動作為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品牌來建設。
2.2著力培養人才,推出民間文化之“星”
為進一步提升城鄉公共文化隊伍的服務能力,彌渡縣啟動了培訓城鄉公共文化隊伍計劃。按照“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分類實施”的原則。縣文化館要圍繞?彌渡縣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花燈之鄉、民歌之鄉的特色,定期開展鄉鎮村文化站文化骨干的培訓。要使培養人才工作成為縣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品牌建設
2.3做精做大品牌
緊緊圍繞“唱響《小河淌水》,做精花燈品牌”這一目標,進一步挖掘整理好彌渡這一悠久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著力擴大小河淌水品牌的影響力,做精花燈品牌,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逐步把“彌渡花燈節”打造成省內一流,全國聞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慶品牌,成為彌渡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彌渡形象的文化的節慶活動和文化交流品牌。縣文化館一定要圍繞“唱響《小河淌水》,做精花燈品牌”這一主題,制定文化館的工作。
筆者認為,彌渡縣文化館要以“免費開放”為公共服務品牌體系,繼續把“文化廣場演出活動”、“免費培訓培養人才”、“ 唱響《小河淌水》,做精花燈品牌三大免費服務品牌抓實抓牢。在品牌的建設道路上,每一個品牌的創建都是依據實際情況,按照建設、創新、發展的模式探索推進。
文化館代表社會化發展進程的實現需要從多方面努力,如要依靠提供群眾文化產品和公共文化服務來實現,依靠高素質的文化人才來支撐,依靠服務形式的創新來拓展,依靠良好的機制來激活,以及依靠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來保障等。在長期的文化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中,文化館體系從未停止過探索和實踐,這些理論與實踐的探索見證了文化館體系運營模式的歷史發展,也為文化館體系向新的運營模式轉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