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鼓舞又是極具瑤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族體育舞蹈,牛亞嶺瑤寨長鼓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在消失。要挖掘長鼓舞的體育文化資源的價值,保護長鼓舞文化,開發利用長鼓舞文化,要與祭舜相結合,打造長鼓舞文化品牌,創建長鼓舞文化產業鏈。
【關鍵詞】牛亞嶺瑤寨,長鼓舞,開發利用
長鼓舞是瑤族地區不斷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舞蹈,是瑤族同胞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生產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長鼓舞又是極具瑤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族體育舞蹈。《長鼓舞》瑤語稱“播控”,即打長鼓之意。“有瑤就有長鼓”,說明長鼓舞在瑤區廣泛流傳。長鼓舞是以鼓為道具,以嗩吶、鑼鼓、蘆笙等為伴奏,舞姿質樸凝重、剛勁沉雄、節奏分明,基本動作由走、跑、跳躍、蹲、挫、旋、俯沖,以及頂、斗、周旋等動作組合而成,講究閃轉旋躍、蹲騰立跳,長鼓舞以自娛性的形式反映了瑤族人民的生活意愿,是集體智慧結晶,具有很高的健身價值,也是瑤族群眾宣泄情感、歡娛身心的重要方式。
一、長鼓舞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對長鼓舞的考察中了解到長鼓舞作為從實踐中發展而來的一種民俗舞蹈,其要表現的動作都是瑤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的在肢體上的體現。根據筆者所查到的資料,在長鼓舞中,所有的動作又可以分為表演性質的動作與程式性動作,程式性動作就包括走角等固定套路,而在表演性質的動作上又細分為祭祀性動作和游戲性動作。祭祀性動作包括拜鼓,承鼓等動作,表演性動作根據其內容可以分為模擬動作,比如,模擬植物,動物等,造房動作,比如量地基,挖地基等,制鼓動作,比如尋樹,砍樹,背樹等。這么多的動作,都是由舞者的肢體來解讀的。通過對舞者的觀察,和采訪,加上前人對長鼓舞的歸納,就是從幾個基本的動律發展而來的:“曲”是長鼓舞“含胸、彎腰、屈膝”等動作特點構成了一個“曲”的肢體形態,給人一種穩重,憨厚,老實的直觀感受,也能從側面反映出瑤族民眾深層的宗教信仰和情結。“閃”是長鼓舞中最核心的動律,是在動作過程中,通過控制自身的力量,先由上往下屈膝,然后通過膝部發力從而帶動上半身有規律的起伏,形成一種上下的,有節奏的彈動。通過舞者的優美的舞姿,向各位觀眾展現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陽剛之氣。“扭”。長鼓舞出現了大量的“扭”的造型,這是以身體軀干為軸,上半身可以向左右轉動,然而在身體轉動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抬腿,盤腿的動作,這一系列的動作跟“扭”腰側身的動作有關。加上手持的長鼓,給觀眾展現出來的是一種柔和的曲線美。這三種動律組成了長鼓舞中最基本的動作,加上這些動作的組合,排列,就形成了表現在舞者中的,動人優美的舞姿。通過對鼓的擊打,既能生動形象的反映出瑤族同胞的生產生活,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九疑山瑤族的民族舞蹈等民族傳統體育,對瑤族實施健身計劃提供了發展思路。長鼓舞動作粗細并蓄,有著樸實的美感,它既是瑤族地區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也是民族傳統體育形式。筆者調查發現,九嶷山牛亞嶺古瑤寨,位于寧遠縣九嶷山光沖村,距九嶷山舜帝陵8公里,有10多戶一百余人。據史料記載,牛亞嶺古瑤寨始建于清末,由瑤民馮任古選址,筑于兩山之間的南山梁半山坡,坐南朝北,采用就近選材,依山勢而建,夯土為墻,立木為柱,歷五代人,建成現占地2000余平方米,由五棟半地半樓2—3層土木結構的吊腳樓(千腳屋)組成,瑤寨房屋中間有100余平方米的空坪。它是歷史上建筑最晚,原貌保存得最原始的一座瑤寨,在瑤族居住的嶺南山區極為鮮見,2006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寧遠九嶷山牛亞嶺瑤寨中,獨特的人文和地理環境形成了瑤族獨具特色的傳統體育文化,主要項目有:長鼓舞、對頂木杠、刀舞、人龍、毛萊球(木頭球)、打陀螺、手上陀螺、播公(打長鼓)、傘舞、打獵操、舞獅、串春珠、瑤拳和盾牌舞等活動形式。而長鼓舞是瑤族人民的寶貴藝術遺產,是瑤族歷史的見證,千百年的歷史的積淀,它是瑤族圖騰崇拜的信仰習俗及其原始宗教的一種載體,瑤族長鼓舞被批準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二、牛亞嶺瑤寨長鼓舞的現狀的調查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文化的變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沖擊,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紛紛消失,在牛亞嶺瑤寨長鼓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例外。在這樣的世外仙境一般的地方,長鼓舞也沒有完全的保留下來,筆者到當地調查,據當地的村支書趙富古介紹,會跳長鼓舞的人少,由于年青人有的外出經商打工,不愛好跳舞,出現后繼乏人的現象,現在會跳長鼓舞的不足10人,而且都是一些年齡較大的人,很多年輕人和小孩并不會跳長鼓舞。據當地老藝人介紹:“那時年輕認為有的動作不好看,而且難度還大,加上又不經常用,所以就沒怎么練習過了”,加之“會跳的越來越少,年齡越來越來,難度稍大的動作要跳起來就越發困難,這樣一來,想要傳承下去就越困難”。更讓人意外的是,長鼓舞曾經是用來祭祀的舞蹈,是用來溝通“神明”跟祖先的的圣物,瑤族民眾對它是心存敬畏,幾乎是代代相傳的東西,在過去“幾乎每家都有兩個自制的長鼓”,到現在“別說幾家,就是一個村子也難有一對”。而今受商業化的沖擊與審美觀的改變,有人認為學那個有什么用啊?出去打工隨便就能賺的錢比學它的多。還有更多的認為,動作太復雜,難度系數高,更有者連最簡單的動作來練習都受不了!甚至根本上就沒有興趣。在年輕的一代,甚至是小孩能打長鼓的幾乎是出現斷層,少有人會。拜師想學的人少了,所以流傳下來的長鼓舞套路越來越少。而聽年輕一點長鼓傳承人趙七秀介紹,住在這里的瑤族人傳承著唱瑤歌,穿瑤裝,打長鼓等瑤族特有習俗,她自己跟同年齡的人不一樣,因為自己有一個愛好打長鼓的父親,受到父親的影響才看到打長鼓的樂趣,而更重要的是自己覺得這個有意思,因為愛好,就開始學習,一開始學習的時候,跟大多數人一樣,感覺動作難度比較大,不好學,就有了放棄的想法,父親的鼓勵是讓她堅持學下去的希望。現在,她會打的長鼓一共有36套,基本是從師傅跟父親那里傳承而來。作為一名長鼓的愛好者,癡迷者,趙七秀不僅自己打長鼓,還帶動自己的丈夫加入這個行業來,作為她的丈夫不僅能打長鼓,連長鼓的基本配套設施,“鑼鼓,蘆笙”也開始研究起來。也掌握了基本的門路。當然這些只是在這個古瑤寨里一些特殊的現象,打長鼓在這里還是極少數人會的一項運動,而作為九嶷山的一個著名旅游景點,這些技藝的流失,會影響牛亞嶺瑤寨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旅游價值,現在這一瑤寨的長鼓舞的現狀令人擔憂,瀕危的形式十分嚴峻。
三、牛亞嶺瑤寨長鼓舞資源開發利用的思考
長鼓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文化記憶的象征符號,具有聚合與認同的社會功能,但它所面臨的跟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就是保護與發展的問題。牛亞嶺瑤寨是寧遠縣旅游線路上的一個景點,卻因為交通距離核心景區遠,得不到發展,長鼓舞也是處于瀕臨失傳的地步。如今,長鼓舞作為民俗體育項目,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傳播瑤族文化,不僅是能促進寧遠縣的經濟發展,也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和保存。我們課題小組對開發利用九嶷山牛亞嶺瑤寨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一是政府部分要挖掘長鼓舞的體育文化資源的價值,賦予長鼓舞文化以保護地位,鼓勵人們保護和開發長鼓舞資源。長鼓舞作為一種民間藝術,既能豐富大眾的精神層面,又能做為一種民俗體育開展,對大眾的生理層面也有影響。長鼓舞在盡情敲打時爆發性肢體語言,可以釋放個體的心理壓力和表達集體情感。簡單套路的長鼓舞能作為一項有氧運動在大眾中開展,這既能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促進肌體各組織器官協調運作,又能塑造形體,減輕心理壓力,在有帶給了人們藝術的享受,使人愉快。政府大力提倡長鼓舞作為健身舞蹈來跳,這即發展了長鼓舞,又豐富了大眾的生活。
二是要與祭舜相結合,打造長鼓舞文化品牌,形成九疑山景區的旅游產業鏈。舜文化是寧遠重點開發的旅游項目,借助舜文化來開展有民族特色的長鼓表演,呈現出瑤寨的風情,使之成為富有民族特色的九疑山風景名勝景區,尤其是在三年一大祭,每年一小祭或半年一祭的前提下,利用瑤族長鼓舞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發揮出長鼓舞的作用,繼而對九疑山牛亞嶺瑤寨的發展,提高知名度,展示瑤族傳統體育文化精粹,強化族群的歷史記憶、民族情感和文化認同,從活態遺存中了解歷史。長鼓舞無論是從舞蹈動態,還是從它的表演形式、環境、習俗等,都保留了最古樸的特色,它是歷史的活態傳承,具有瑤族歷史的根性、母性文化的特征。市場經濟和旅游業帶來的利益鏈和精神尊重的刺激,瑤族也注重本民族文化的傳播,增強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及歸屬感。
三是傳播長鼓舞文化,創建長鼓舞文化產業鏈。長鼓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民族的一種民族的瑰寶,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對于瑤族來說,傳統的節日加上瑤族特有的節日,向游客展現長鼓舞的魅力,形成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瑤寨特色旅游開發時,瑤族長鼓舞元素貫穿于整個過程,其經濟屬性逐漸顯現,發展成為具有經濟價值的旅游產品,可以提高瑤寨的人均收入,提高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民俗體育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發展,創建獨立的文化品牌是打造瑤族,以及寧遠縣旅游產業鏈的重要的一環,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又是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一個必然選擇,毫無疑問,作為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長鼓舞代表著牛亞嶺瑤寨的民俗,民風,最能體現出寧遠縣特色的文化品牌。
參考文獻:
[1]王桂忠,張曉丹,吳武彪.廣東瑤族長鼓舞的健身娛樂價值及文化特征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3(3):126- 128.
[2]胡榮華,彭珍琳.璀璨的原始瑤寨- -探訪寧遠牛亞嶺古瑤寨.永州新聞,2015.09
[3]寧遠縣九嶷山牛亞嶺瑤寨寨前石碑簡介
作者簡介:楊一泉(1995——),男,湖南寧遠人,湖南科技學院體育學院學生。
本文系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九嶷山瑤族民俗體育資源的調查研究——以牛亞嶺瑤寨長鼓舞為例(湘教通〔2014〕248號)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