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優秀品質和發展潛力的科學。它為高校班級建設開創了一個新的視角。本文闡述了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基本理論創新高校班級建設的目標、內容、方式和途徑。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高校 班級建設
高校班級作為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和基層組織,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也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組織載體。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年10月)中明確提出,“依托班級、社團等組織形式,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級是大學生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要組織載體。”可見加強高校班級建設對于大學生自身成長成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優秀品質和發展潛力的科學。在積極心理學的引導下,建設民主開放、積極向上的有凝聚力的幸福班級,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的優秀品質和潛能,最終促進學生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由此可見,積極心理學為高校班級建設開創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在西方興起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其創始人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塞里格曼(Seligman)。與傳統的“消極心理學”不同,積極心理學不再以治療和矯正為目的,消除了消極心理學過于偏重問題的片面性。它提倡積極人性論,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代表了未來心理學研究發展的方向。謝爾頓和勞拉·金(Sheldon & Laura King,2001)的定義道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點,“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積極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主張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用積極的心態對人的心理現象進行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將其發揮出來以全面展現人的完美品格。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主觀層面上的積極主觀體驗研究,包括幸福感和滿足、希望和樂觀、快樂和幸福,重點是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二是個體層面上的積極人格特質的研究。積極心理學主要研究了24種積極人格特質,包括愛、樂觀、寬容、毅力、智慧、交往技巧、工作能力等。三是集體層面上的積極的組織系統研究,包括家庭、社區、學校和社會等組織系統,提出這些系統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發展人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
二.積極心理學視閾下的高校班級建設
1.學習領會積極心理學基本內涵,創新高校班級建設目標
目前高校班級建設主要包括組織建設、文化建設、班風建設、學風建設、黨團建設等幾個方面,但是隨著高校學分制的普遍實施和社團組織的發展、輔導員職能的泛化、以及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和個性品質的差異性,班級管理難度加大,高校班級建設面臨挑戰。積極心理學視閾下的高校班級建設目標是“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潛在的發展潛能和價值,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體性和獨特性。在班級建設中,輔導員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確立和尊重學生在班級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信任學生、理解學生,把培養學生、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作為班級建設的根本目標。它要求班級管理者要以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和關心學生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積極優秀品質、發掘學生內在潛能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為落腳點,使班級成為學生全面自由發展的場所。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班級建設理念,首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每一位學生,不管性格、年齡、民族等差異。其次,注重發掘學生的潛能,把每一位學生都看作是具有多種優秀潛能的個體,管理者采取積極的方法引發和幫助學生的潛能向現實轉化。再次,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在班級建設中,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充分認識到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引導和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方向。
2.利用積極心理學基本理論,創新高校班級建設內容
積極心理學視閾下的高校班級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關注班級建設和班級管理中學生的積極主觀體驗、積極人格特質的養成和積極環境的創設。1、關注學生的積極主觀體驗。在傳統的消極心理學的影響下,教師習慣于把學生存在的問題當做工作的出發點,發現學生出現問題就去解決問題,結果不但造成了師生之間關系的不和諧,而且學生也開始注意和關注自己的消極方面,忽視自身的積極品質,產生消極情緒,破罐子破摔。積極心理學注重學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要求教師要積極看待學生,給予學生積極的主觀體驗。教師要利用積極情感體驗增強學生,尤其是三難(學習困難、經濟困難和心理困難)學生的信心,使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動力。教師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學生,善于發現和肯定學生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學生才會產生積極成功的情感體驗。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才會以更加積極和包容的心態投身于班級建設中。2、關注學生積極人格特質的養成。積極人格特質主要有24種,包括愛、樂觀、交往技巧、工作能力和創造性等。在班級建設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特質,通過鼓勵和引導,讓學生發掘自身所具有的積極人格潛力,促進積極人格的養成,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指導的班級建設,創設溫馨和諧的班級氛圍,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使學生懂得關愛、協作、感恩,讓學生能夠主動自覺地融入班級之中,在努力培養班級集體層面的積極人格的同時促進學生個體人格特質的養成。3、關注積極環境的創設。積極的環境對學生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在積極健康的環境中學習,學生能感受到積極的力量。積極的社會和校園環境對班級建設起著重要作用,高校要加強校園物質和文化建設,為學生打造一個積極的學習生活環境。此外,在班級建設中,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形成家校合力。
3.利用積極心理學基本理論,探索高校班級建設的方式和途徑
在高校班級建設中,教師要利用積極心理學基本理論,不斷探索高校班級建設的方式和途徑。1、賞識教育的應用。賞識教育可以充分體現積極心理學基本理論。賞識教育以尊重學生人格為前提,通過賞識、肯定學生的閃光點,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內在的潛力,實現對學生有效激勵作用的“正強化”的教育形式,使學生發掘自己的積極品質,促進學生不斷自我完善與發展。在高校班級建設中,輔導員要深入學生,多了解學生,多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和學生的進步,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同時,教師要尊重、理解學生和信任學生,即使在學生犯錯時,也不要感到失望,要用寬容理解的心態對待學生,鼓勵、提醒和期待學生,使學生產生被重視、被信任、被鼓舞的積極心理效應,從而變得自信自強,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自我完善與發展,而且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2、開展積極心理團體輔導。大學生思想不夠成熟,心理素質不穩定,情緒起伏較大,經常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在高校班級建設中,可以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積極心理團體輔導。團體輔導可以增強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感染力強,實踐性強,影響力大,效率高,適應范圍廣。團體輔導以活動為載體,突出感受性,在各類課外活動、班級管理和團隊活動中都可以應用。班級團體輔導是每位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歷程。輔導員和班主任可以根據不同階段不同的任務需要開展團體輔導,讓學生通過團體活動發掘個人的積極品質和內在的潛力,同時也為班級營造積極開放的氛圍,可以增強班級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3、建立積極的班級管理制度。輔導員和學生共同商議制定班規和班級建設目標,既然是大家共同制定的班規,就可以確保其公平公正,大家應當嚴格執行,積極遵守。輔導員和班委負責監督落實,要正面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4、創建積極的班級文化。積極的班級文化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形成積極進取的班風。積極的班級文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優秀品質和潛在的積極力量,有利于班級管理。輔導員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共同研究制定班歌班訓、班級的奮斗目標,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環境。輔導員可以利用主題班會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自己組織自己召開,營造積極的自我教育的氛圍。此外,輔導員多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動,可以讓學生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人生體驗,從而促進班集體的積極發展。
參考文獻
[1]邱勇強,黃金來.積極心理學理念與高校班級管理[J].中國成人教育,2011,(6).
[2]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任俊.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4]鄔旭東.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班級建設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2013,(16).
(作者介紹:陳迎娟,武漢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