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瑛
【摘要】本文從新課改和傳統教學的區別入手,重點闡述了青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青年教師,教學
正文: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和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均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如何教”成了教師們談話的熱點,特別是青年教師剛走上講臺,都帶著一個美好的愿望,希望成為人人喜愛的老師,“怎樣上好課”更成了我們迫切想要的答案。
一、新課改和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
1.教學目的不同
傳統教學注重讓學生接受“魚”,而忽略了魚從何而來,該怎樣接受。即只重視知識的結論,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新課改中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漁”,即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上,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 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
2.教學形式不同
傳統教學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填鴨式教學,而現代教學更注重教學的開放性,教師可以把課堂放到戶外,以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來開展教學。
3.師生角色的不同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學生無條件的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
現代教學把學生放在中心,教師由教學中的權威變成合作者,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更加體現師生的平等,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二、青年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三大難點
1.駕馭教材“難”。剛畢業步入教壇的青年教師有系統的專業知識,卻不知如何授之于生。即怎樣把我們擁有的知識做到深入淺出,講述通俗易懂,并且能突出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同時做到教材各知識點有機的結合,對青年教師來說是一個難點。
2.運用方法“難”。課堂教學方法很多,如何用現代教學論的思想指導教學,根據學科的特點,選擇和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探索出適合本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在我們青年教師看來是另一個難點。特別是現在科學學科強調探究式教學。即如何“啟發”學生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這個問題,我們還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3.掌握教學基本功“難”。根據現代教學論的觀點,課堂教學藝術對構成和諧的課堂教學狀態起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因此,課堂教學要充分重視和體現課堂教學美,這就要求青年教師必須堅持苦練教學基本功。作為板書、板圖要規范化,使它們成為引導學生獲得科學結論的思路圖;課堂語言應邏輯清晰、抑揚頓挫、生動風趣,要用學科語言,不能用方言土語,要簡潔,忌廢話。同時還需借助表情、手勢等來助說話。總之,只有充分展現課堂教學美在優化教學中的潛能作用,課堂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紅花還得綠葉扶”。板書、板圖、語言、教態這幾片“綠葉”對成功地烘托課堂教學效果定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青年教師如何教學
(一)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教學經驗
1.認真鉆研教材.剛從師范院校畢業走上講臺的新教師,總以為對付中學科學問題不在話下,其實不然,只要深入教學實際,就會發現,有些概念在中學時沒有搞清,在大學也未認真思考過,要教好書,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查閱資料,作為教師,只有具有更透切的理解和更淵博的知識,才能在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指導學生學習諸方面居高臨下,運用自如,避免一葉障目的現象。
2.認真備課,教后反思.每上一節課要做到課前教案和課后教案。由于情境的作用,有時在課堂上會超常發揮或發揮失常,都要注意教后反思,認真及時的寫好教學后記。因為這是教師責任心強、教學積極進取的表現,也是教師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一種好形式,其目的是總結本節課的經驗教訓,為后一輪教學提供最佳方案。
3.多聽課,多看書.教學經驗是教好書所必需的,但一個人的經驗和才干畢竟有限,這就必須吸取他人經驗以補己之短,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多聽一些富有教學經驗和講課藝術的老教師的課,二是多閱讀有關教學的書刊。把人家先進的教學方法,處理教材的藝術性、心得體會,引進到自己的教學中去,采百家之花,釀自己之蜜,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絕不可生搬硬套。從而在教學內容的安排組織上、教學方法的選擇處理上,指導學生學習的技能上都技高一籌。
4.正確定位教師角色,提高教學滲透力.要想學生聚精會神地聽你講課,喜歡你的課。就需要在課堂和平時樹立好你的威信,盡量樹立自己在學生中良好的形象。在課堂上,你要懂得師生間情感的交流,處理好平等交往的關系。即教師要主動轉換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多與學生交流,多表揚和激勵學生,多關心和照顧“弱勢群體”,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和主體地位真正的得到弘揚和發展。同時,也要注意課堂的掌控,防止過分放任學生。
平時,要學會察言觀色,多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以一顆平和關愛的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把你對教育和學生的愛溶化在聲音和行動中,提高語言的感染力和教學的滲透力。
(二)注重學生體驗,培養全面發展
1.關注探究教學,激發學生提問
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產生問題的過程就是體現主體性作用的過程,也是創造性發揮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三個層次來進行:直接提問,學生探究;創造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問;從探究中,學生發現新問題,拓展探究內容。
如《生物和非生物》一節中對蝸牛的觀察,可以通過提問“從哪里抓的”引出它的生活習性,然后把蝸牛分給每一桌的學生,他們可以利用各種方法來觀察,在觀察中自己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教師在旁邊作輔助,引導,提供實驗材料和用具,最后對學生的結論進行總結和梳理。
2.加強實踐操作,學會體驗生活
學生是學習和認知的主體,學生的學習認知活動是個體的實踐活動,它具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在學習中教師的指導不能離開學生主體的認知實踐活動。因此我們要多提供學生動手動腦“學”科學的機會。課本實驗盡量讓每個學生都動手操作,培養他們對實驗的興趣。而探究實驗要讓學生多接觸生動活潑的生命世界。讓學生親身體驗一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如《細胞》這一節,可以把課堂搬到實驗室。讓學生在顯微鏡下自己觀察,有了對細胞的感官了解后,再講細胞的結構就好理解多了。然后觀察植物和動物細胞的裝片,自己尋找兩者的區別。整節課既復習了顯微鏡的使用,又掌握了細胞的結構。
3.培養創新思維,提高學生能力
創新精神是科學精神的一個方面。科學學科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自然研究活動兩種途徑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散是創新思維的特點之一,引導學生將本學科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講到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營養物質時,有學生提出“為什么一定要有光才能進行,黑暗的情況下,植物會制造有機物嗎?”針對這個問題,我告訴學生一個化學方面的知識點:植物制造的有機物遇碘液會變藍。讓他們討論如何設計一個實驗,檢驗黑暗條件能否發生這種變化。討論中有些學生思維很活躍,馬上又針對我告知的這個知識點提出新的問題“古代的人用銀針試食物上有沒有毒,是不是也利用了類似會發生顏色變化的原理?”通過激烈的討論,學生們不僅了解了很多課本外的知識,而且又培養了他們對課本知識的發散和創新思維。
總之,雖然新課程改革剛起步不久,我們在教學中會碰到許多以前沒有的問題,對青年教師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抓住“以學生為主”的新方向,并努力提高自身品質,多看、多學、多思考,我們青年教師一定也能走向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