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我國水資源現狀、河流生態環境水量基本概念以及國外先進的管理制度,從而總結出適宜我國生態環境水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模式。
關鍵詞:河流;生態環境水;管理制度;管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3.2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33
淡水是一種基礎資源,不僅是維持地球生態平衡的重要控制因素,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1]。所有生物均離不開水,一切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都需要一定最低數量和適當質量的水。
1 水資源概況
我國水資源十分貧乏,且時空差異大。在水量方面,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在水質方面,水污染形勢又十分嚴峻;在生態環境方面,水資源短缺和生態惡化是我國水資源的主要特征[2]。
就遼寧來說,遼寧省已成為我國缺乏淡水資源的主要省份之一,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的1/3,為世界的1/12。遼寧水環境問題復雜:工農業用水、城鄉用水、區域用水矛盾突出,超采地下水、擠占生態環境用水、水污染問題普遍存在,資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問題并存[3]。可見,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配置,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迫在眉睫。
2 生態環境水概念
廣義上,生態環境水量包括滿足水生生物需要的最小水量和維持環境現狀水質所需的水量2部分。狹義上,生態環境水量指河流最小或適宜的生態需水量。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研究河流生態需水量的目的就是保持其可持續發展[4]。
3 國外管理制度
國外許多國家尤為重視生態環境水,其共同特點是明確了生態環境水的優先地位。以英國為例,英國關注生態環境水較早,目前已形成非常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主要包括:
3.1 最低流量制度
《水資源法》明確了水域可接受最低流量的決定方式和程序,從而保證了生態環境水量。
3.2 優先原則
英國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取水前須考慮河流生態環境水是否充足,取水后剩余地表徑流量須大于生態基流量,否則不準取水或減少取水許可量,以保障河流生態系統不受損害。
3.3 公眾參與制度
英國水資源法律與政策重視公眾參與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包括確定可接受的最低生態水流量方面。
3.4 政府機構的協調保障制度
在英國,生態環境水管理不只是一個部門的職責,而是涉及眾多政府部門和機構。主管部門是國家河流管理局,其它管理部門還包括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和自然保護機構等,但并未出現管理不善的情況:因為部門之間職責劃分明確;法律法規對各部門之間的配合程序規定得十分具體、可行[5]。
4 我國管理模式探討
4.1 完善管理制度,賦予優先地位
賦予生態環境水法律與優先地位,明確承認生態環境對水量和水質的需求。嚴格保護生態環境水,強化配套制度體系建設,明確生態環境水的法律地位及重要性,保障維護生態系統穩定的生態環境水量。
4.2 明確管理指標
明確可落實的管理指標,如英國的最小可接受流量制度,這一指標為硬性指標,不可因其它用水需求而減少。實行全面的、完善的與可操作性強的可接受最小流量制度,保障水域和地下水的最小流量、水量、水質、水位。
4.3 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機制
如今,面對日趨嚴峻的水環境問題,我國采取的多是成本投入大的末端治理方式。加強生態環境水管理與保護,僅依靠政府,力量過于單薄,更需要建立和完善透明且可操作性強的公眾參與機制,來增強水生態保護的地位和作用。國外經驗已說明公眾參與的重要性。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對河流取水導致水生態環境影響的行為,向社會公布、廣泛征求意見,如有問題立即停止或修改規劃[6-9]。
參考文獻
[1] 崔瑛,張強,陳曉宏,等.生態需水理論與方法研究進展[J]. 湖泊科學,2010(22):466.
[2] 胡德勝.論我國的生態環境用水保障制度[J].河北法學,2010(28):60.
[3] 夏軍.我國水資源管理與水系統科學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1,13(4):395.
[4] 孫甲嵐,雷曉輝,蔣云鐘,等.河流生態需水量研究綜述[J]. 2012,1(10):113.
[5] 胡德勝.英國的水資源法和生態環境用水保護[J].國外水利,2010(5):53-54.
[6] 胡德勝.保加利亞生態環境用水法律與政策[J].環境保護,2010(10):70-71.
[7] 陳曉景.烏克蘭生態環境用水法律政策及啟示[J].公民與法,2009(5):63-64.
[8] 李香云.國外生態用水管理制度與啟示[J].水利發展研究,2013(9):83-86.
[9] 李香云,張旺.推進生態環境用水管理的思考與對策[J].水利發展研究,2014(9):46-48.
作者簡介:李崇(1982-),男,碩士研究生,遼寧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主要從事環境規劃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