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劉麗華
【摘要】《高級英語》教學中,最有難度的事情是將冗長的課文變成生動的富有啟發性的課堂體驗。《The Sad Young Men》是一篇史詩般的文章,需要運用到豐富的文化歷史知識,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搜集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建構主義的關照下,將教師從課堂的控制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協助者,按照一定的步驟完成任務型、互動式的教學。
【關鍵詞】建構主義 高級英語 課堂設計 The Sad Young Men
前言
《高級英語》課程是英語專業三年級最重要、最有挑戰性的課程。分為上下兩冊,共30篇文章,篇幅一般是基礎英語的數倍。課文來源于名家名篇:有美國總統演講、小說無刪改節選、科學讀本等等,內容豐富、選材廣泛、語言風格不一、形式多樣,富有養分。如何在課堂上處理這些語言材料,使課堂精彩動人而非拖沓冗長,變成教師一人的陣地,課堂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采取何種方式進行改革、如何改革、怎樣才能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達到培養的目標和任務都是《高級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的內容。
建構主義理論與課堂教學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歷經對皮亞杰、布魯納、維果茨基、維特羅克(M.C.Wittrock)等人的早期建構主義思想的不斷發展,同時伴隨著對認知心理學的批判和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出現在心理學領域中的一股強大“洪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內容可從“學習的含義”(即關于“什么是學習”)與“學習的方法”(即關于“如何進行學習”)這兩個方面進行說明。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構建”是學習環境的四大要素。構建主義在西方已經成為廣泛使用的一種教學理論。
弘揚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發展性是建構主義教學觀的主旨。教學過程的重心不是教師,而是學生,這是學生的學習。建構主義教學四要素較傳統的作用有了新的內容。學生是建構知識的主體,而教師在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中擔任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角色。教材由傳授的內容變成了建構的對象,媒體則從教學的手段變成了認知的工具。
教師教授學生不是簡單地呈現知識和灌輸知識,而是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如何解決相類似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的探索。建構主義主張,一要提供建構理解基礎,二要留有廣闊的建構空間,讓學生能夠主動針對具體情境采用適當的策略。在教學中,首先要選擇與學習者經驗有關的問題,同時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工具。教師要清楚明確角色的轉換,在建構主義課題教學當中,已經成為了輔導者和學生的學習伙伴;教師是意義構建的幫助者,學生是意義建構的主體,應減少外部控制,增加學生自我控制。教師應該組織討論與交流,引導意義建構從舊到新,從子任務到整體任務,以及完成各級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如獨立思考能力、分析歸納能力等。
《The Sad Young Men》和它的意義建構
《The Sad Young Men》是《高級英語》第二冊第五篇課文,向學生們呈現了一幅戰后美國知識分子、美國社會的迷惘悲哀的情緒蔓延的社會背景圖。十九世紀未到二十世紀初,是美國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時期。從整個美國文學發展歷程看,它是繼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浪漫主義高潮和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現實主義高潮之后的第三個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新一代的青年對社會和世界產生了一種茫然的失望情緒,新的社會意識和人們思維的復雜化,加上歐洲大陸的“象征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等新思想的直接影響,美國產生了一股新的文學潮流。 “悲哀的青年一代”與“迷惘的一代”是第所指的是同一群人,前者是司多特·菲茨杰拉德提出的,后者是格特魯德·斯泰因對這樣一代的稱呼。作為一次世界大戰后一代美國作家的代名詞,包括了很多二十世紀美國最優秀的小說家。司多特·菲茨杰拉德被譽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代表人物,“爵士時代”的 “桂冠詩人”。他“既站在二十年代之中,又站在二十年代以外,描述了“迷惘一代”青年的雄心、成功、失敗和痛苦。格特魯德·斯泰因是“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啟蒙導師,她在巴黎的寓所成為許多年輕畫家、詩人和小說家聚居的地方。她的文藝理論對許多作家產生過影響。她在文學創作上敢于創新,小說風格別具一格。厄內斯特·海明威和多斯·帕索斯參加戰地救護隊,親身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們關于戰爭的小說反映了士兵對戰爭的厭惡以及幻想的破滅。托馬斯·沃爾夫并沒有參軍作戰.他的迷惘有其自身的特點,他的小說反映出一種孤立感和世紀末的病態和憤怒。
“迷惘的一代”作家自動流亡歐洲表現出一種逃避主義,可是后來他們又自發地回到了美國,他們或參與過戰斗或遠離戰場,可是他們都對戰爭充滿了厭惡。作者認為他們從未“lost”。故而,他們選取的題名是“悲哀的青年一代”而不是“迷惘的一代”。這篇課文猶如歷史畫卷,講述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參軍熱潮、人們對維多利亞時代的價值觀的擯棄、縱情尋樂、格林威治村的其時狀況等,作為知識分子的美國作家,對這樣的現象非常不滿,僑居歐洲,卻從未迷惘。
課文涉及豐富的文學知識、歷史常識、美國和歐洲社會的文化傳統,飽含了價值判定的命題。如果不讓學生處于建構的中心地位,那么這些都變成了被動的灌輸,枯燥無味,不知所以、難以理解。教師必須采取以學生為中心、任務型、互動式教學模式。布置任務,讓學生嘗試問題的解決。所以,就這篇課文需要我們擬定好若干主要問題,包括上文分析設計的文化歷史問題,也包括遣詞用句等語言問題。在此基礎上還應該設計情感目標、重視照顧學生情感領域。
任務型、互動式教學的運用步驟
《The Sad Young Men》的課文教學設計從建構主義角度,可將其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認知目標、二是情感目標。認知目標主要涉及語言要點,如文章中出現大量詞,他們屬于同一范疇卻用法各異;長句的表達和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如暗喻、明喻、換稱等;使用了多個專有名詞,如行善主義、犬儒主義、扶輪會、波西米亞、T型轎車、荷蘭殖民風格建筑等,這些專有名詞有著豐富的社會、歷史、哲學、工業發展等方面的背景知識。情感目標包含著尊重多元性、價值判定、相關性等方面。在這篇課文上,應該關注和引導學生對于當時流行的縱樂主義、波西米亞式的風格等方面進行價值的判定,既尊重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的個體表現,同時要作為幫助者協助其完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這兩個目標體現在教學進程上是一致的,不可割裂進行。
教師方面的引導主要表現在:(1)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將班級按寢室分組,將文章分為幾大板塊,如近義詞的辨析、語言風格分析、修辭手法、專有名詞的解析、歷史文化背景的介紹等等,給出總的要求和任務,需要學生將總的任務分為幾個子任務,這樣學生就會面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各級知識技能。教師在此當中提供相關的文獻指導、網絡查詢途徑的介紹等。(2)討論中將問題步步深化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如為什么戰爭會造成這樣的一個文化局面?為什么他們是悲哀的青年一代?為什么作者不選擇“迷惘一代”這個題目?為什么他們最終會回歸美國?他們對戰爭的厭惡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文章作者對他們的評價如何?等等。(3)啟發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規律、自己糾正錯誤的或片面的認識。如文中從中年人的回憶和青年人對于上一輩的好奇開始,將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人們對現實社會的反應的原因再到“悲哀的青年一代”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要求學生理出這個線索,分清楚文章的結構,理解作者每段的用意和作用,尋找寫說明的方式方法。其次,在情感引導上,將他們的多元化和價值取向的正確性進行有機結合。比如,如何看待縱情享樂?波西米亞式風格為何在主流價值觀中不可取?
總之,建構主義課堂設計包含了多方面的內容,既要注重任務型組織安排,又要在和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中做好良性的互動,將外部控制減少,增強學生的內部控制,從控制者的位置退到協作者,幫助、引導學生達到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
參考文獻:
[1]Aronson,e.,&Patnoe,s.The Jigsaw Classroom:Build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2nd ed.)[M].New York:Longman,1997.
[2]Stryker,S.&Leaver,B.(ed.).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odels and Methods[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7.
[3]黃玉華.關注多元互動,彰顯課堂魅力[J].校園英語.2014(18).
[4]袁沛.“多元互動”大學英語分級教學效果實證研究[J].武警學院學報.2012(03).
作者簡介:
楊柳(1977-),女,湖南邵陽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語言教學研究。
劉麗華(1970-),女,湖南邵陽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用學理論和英漢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