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迅先生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者。他的”立人”和“改造國民性”思想和戰斗精神深刻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研究者,影響著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發展。文章以魯迅的作品為藍本,分析其在不同心境下所流露的悲涼意味,來表現其面對民族的危難與挑戰,所做的深沉的歷史思考,以及面對國民劣根、民眾麻木、革命艱難前進的擔憂和不停地向各種腐朽所做的有韌性的長期的戰斗。
關鍵詞:魯迅;悲涼意味;民族感傷
中圖分類號:G6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16-02
前言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是在一種充滿了屈辱和痛苦的情況下走向世界的,燦爛的古代傳統被證明要用全新的眼光加以重構,才能迎接新的挑戰。它如饑似渴地想要打開外部世界去尋找,但長期的封建統治讓整個中國社會被愚昧、落后、怯懦、麻木侵蝕著,令作者感到憂心和悲哀。以往的魯迅研究者主要集中在魯迅先生的藝術創作技巧和批判性思想,改造國民性的愿望,對于其創作的感情基調多認為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同情與諷刺,而對其作品中“悲涼之霧,遍披華林”的悲涼心境分析的很少。正如孫伏園在《關于魯迅先生》中,談到《藥》時曾透露出作者的悲涼心境:“魯迅先生對于世界,對于人類,尤其是對于中國,似乎都是悲觀的?!盵1]可見,魯迅先生對這個國家和民族愛的多么深沉啊。
一、覺醒者孤獨前行的悲涼
《阿Q正傳》、《故鄉》等顯示了治療“國民劣根”,喚醒民眾的重要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覺醒者所做的吶喊、犧牲,但卻不能被愚昧、冷漠的民眾所支持、理解。五四之后,中國社會取得了空前的解放,但也遭受了空前的曲折。思想的先驅們承受有形、無形的阻礙力量為了喚醒和求助處于奴役狀態的民眾,不惜犧牲一切,甚至鮮血和生命,而民眾不但不理解先覺們的偉大事業,反而麻木鑒賞先覺者走上犧牲的祭壇,無形之中加入殺人者的行列。歷史的每一次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需付出鐵和血的代價。然而,在革命者被殺的暗夜,卻涌動著潮水般的看熱鬧的人們,對先驅們不但沒有一絲憐憫還不無恭維地為惡勢力幫腔作勢,他們組成社會的另一種風景圖,也足見改造國民劣根性的艱難。
這些覺醒者孤獨的前行,他們發出的呼聲無人響應,現實的悲哀讓他們糾結痛苦。《藥》中的夏瑜為革命不怕流血犧牲,但他的吶喊淹沒在一片麻木、冷漠之中,不僅沒有半點反響和回應,卻還遭受非議,成為街頭巷尾、茶前飯后的談資。為民眾奮斗卻被民眾殺害,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啊。當我們隨著敘述者從頭到尾見證整個令人心寒的故事:覺醒者的悲慘被殺,反動者的殘暴示威,國民的孱弱麻木,漆黑的暗夜,滴血的饅頭,死寂的墳場,這一系列的場景和意象以及籠罩在其中的陰冷死寂的氛圍,讓我們感到一陣冷寂和作者心中的悲涼甚至絕望。最悲哀的是小說的結尾夏瑜的母親為兒子上墳,并沒有感到自豪而是怕見到人的羞愧。革命者沒有得到別人的理解,可憐自己最親近的母親都不能理解自己,那又能指望他人理解呢
二、對麻木、冷漠的國民靈魂絕望的悲涼
他們生活在吃人的社會卻不覺醒,而是以“吃”別人來撫慰自己?!扒皫滋炖亲哟宓牡钁魜砀婊?,對我大哥說,他們村里的一個大惡人,給大家打死了;幾個人便挖出他的心肝用油炒了吃,可以壯壯膽子。”;[2]他們被壓制,無力反抗,卻只能從和自己一樣的人的身上尋找心理上的平衡,所以他們“互相吃”。面對強大的勢力,他們不是去反抗而是將自己的“壓迫”訴諸到自己的同胞,或比自己更弱的弱者身上,仿佛這便是成功。所以魯迅說“少有敢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薄讹L波》中的七斤,因為“辮子”導致村民對其態度的變化,那種在得意時格外的受尊崇;倒霉時,就墻倒眾人推的恃強凌弱,更讓人為其悲哀,為整個社會悲哀。這一類的國民靈魂,他們生活在封建氣息濃厚的社會里,有著自己悲苦的命運,他們迂腐、麻木、冷漠使他們自己掉入深淵,奴性意識深厚的他們“慶幸”鞭子是打在別人身上,自己沒受傷,尋求虛構世界的心理滿足,一步一步墮落。
同樣精神上麻木、愚昧而被推上悲劇人生的還有阿Q們,他們在命運捉弄的悲苦中尋找“怡然自得”的精神勝利的悲哀更加劇了他們的悲劇性,為整個故事蒙上了一種凄涼的心酸,讓人為其可憐卻又恨其不自知的愚昧。在趙太爺的兒子進了秀才時,阿Q便沾沾自喜于自己也姓趙,后來挨了打,又自己安慰自己:趙太爺是他兒子,兒子打老子,然后高興起來。這是多么令人哀嘆的邏輯啊。在未莊戲臺賭錢時,因莫名其妙被打而且還丟了洋錢,但痛苦卻隨著自己抽自己兩個耳光而心滿意足,這種畸形的心態來渲染令人心痛的效果。
三、夢醒了無路可走的悲涼
新思潮喚醒了廣大青年,但多數人覺醒之后又一時找不到出路,在十字街頭彷徨?,F代意識促使他們追求人生價值和美好的理想,而黑暗現實的壓迫難往使他們感到苦悶和失望。一方面歷史的必然要求已經急劇地敲打著中國古老的大門,另一方面產生這一要求的歷史與現實與實現這一要求的條件卻嚴重脫節。[4]獨自覺醒而產生的希望很快被發現是虛無的?!柏撝摽盏闹負?,在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這是怎么可怕的事啊!而況這路的盡頭,又不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3]
夢醒了無路可走是痛苦的,無奈于自己一直憎惡與反對的一切更是莫大的痛苦;正如魏連殳所說“我已經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3]無力改變環境但又不肯放棄理想之時,卻要因為生活和自己的信念背道而馳,卻也得為了這種背棄而“活著”的勝利痛苦,這是一種怎樣的悲涼心境啊,但人卻還得活著,還得彷徨于明暗是非之間,孤獨地前行。
《在酒樓上》“我”與呂緯甫的相遇,本想在落寞的心境中從“過去”尋找幾許安慰和希望,然而,呂緯甫和他的故事卻一步步從“我”的心頭抹去從“過去”覓得“希望”的念頭。從一開始就從外形到精神感受到呂緯甫的巨大變化,但仍從他顧盼廢園的眼光中尋找“過去”的神采。當從呂緯甫對“過去”的追憶與自責中終于得到了一絲希望,而他對啊順的美好感情似乎鼓勵敘述者的這種心意。然而,呂緯甫終究逃不過他所說的蠅子或蜂子式圓圈,在“模模糊糊”的境地中“仍舊教我的”子曰詩云。當我不甘心地問“那你以后怎么辦?”“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們那時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現在什么也不知道,連明天怎樣也不知道?!敝链耍瑪⑹稣邔οM淖穼ぃ瑥氐椎叵萑搿敖^望”之中。
四、希望之于絕望的悲涼
中國現代作家的藝術世界中幾乎是一個永恒不變的模式:或為希望而歡喜,或因絕望而消沉,或在無可奈何的情境添加光明的尾巴,固守“希望——絕望”的二分法。[5]而魯迅先生不愿“抹殺”身外的“希望”,卻同時不能把個人經驗之外的“希望”移入體內,所以他將希望與絕望、光明與黑暗、生命與死亡之間相互嘲弄地出現。
《祝?!窂念}目上看,是讓人覺得有溫情和希望的字樣,但祥林嫂最后在“祝?!敝兴廊ァ.斚榱稚┑诙蔚紧旀傋龉r,精神上的創傷已使她失去了往日的靈活,四嬸的一句“你放著吧,祥林嫂!”更是把她推向了深淵。但當在柳媽“幫忙”向土地廟捐門檻當作替身以為可以得到救贖后,抱著她所謂的希望,期望一個新的開始時,四嫂同樣慌忙大聲的“你放著吧,祥林嫂!”再次毀滅,再無任何希望。封建思想的禁錮,封建禮教的束縛,封建迷信的蠱惑,希望的最終無望,已使祥林嫂沒有了活在這個世界的勇氣和動力,所以他選擇了在“祝?!敝须x去,在歡慶的暗夜里,在一片祝福聲中,多么讓人感到悲涼與凄慘。
明天,一個充滿希望和未來期待的日子,在單四嫂子對“明天”的期待中透露著魯迅先生對“絕望”的體驗。在那個“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年代,寶兒是單四嫂子唯一的明天,但卻因自己的愚昧將自己的希望推上了絕望之路。如果寶兒病了,馬上帶他看醫生,那么或許寶兒還是有救的,可我們又怎么能抱怨她呢?她生活在那個年代的社會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那個時代賦予他的。[6]我們只有無奈,就像作者只能無奈地看著寶兒生還的希望扼殺在明天,讓明天對她失去任何意義,不再有寄托,不再有希望。結尾處并沒有寫單四嫂子的的夢,卻寫”只有那暗夜為想變成明天,仍在寂靜力奔波。“明天不再是一種期待,而是奔波的結果,它無所謂希望,也無所謂絕望。
而魯迅先生的這種悲涼之感,并不是基于個人的安危命運,正是這種始終關注著中華民族的生命狀態和文明的歷史走向,建構在個體與社會、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與轉換上,對現實的危機感更讓作者擔憂,而讓作品無不透露著悲涼之意。在中國文學中,個人的命運的焦慮總是很快納入民族的危機感之中,中國作家始終把民族的危難和落后,看作是文明進程中的一個特例。魯迅先生因此發出:“中國人要從世界人中擠出的“大恐懼”體現為一種恨鐵不成鋼,充滿了希望的焦灼。
參考文獻
[1]孫郁,孫伏園,許欽文,曾凡.魯迅先生二、三事[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76
[2]魯迅小說精選集[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2015,1第147 、154 、52頁
[3]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11第10、156、
[4]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漫談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頹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57
[5]錢理群 我這十年研究——<精神的煉獄>《中國現代文學叢刊》[J]1993、53
[6]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0
作者簡介:徐寧,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