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共治理理論是當今最前沿的理論之一,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西方國家便開始涉足,并且在公共治理理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綜述將涉及對公共治理的研究背景、概念的界定、核心理論和研究困境的研究。本文以公共治理的研究背景為公共治理研究的起點,對公共治理的概念進行厘定,但是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然后論述公共治理的核心理論——網絡管理理論,最后對公共治理理論面臨的困境進行綜述。
關鍵詞:西方;公共治理理論;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28-01
一、公共治理理論研究的背景
治理理論興起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西方福利國家出現管理危機。二是與市場和等級制的調節機制發生危機有關。在對英國政府的分析中羅茨認為,英國政府已經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變化可以用“空洞國家”來概括,其表現為,私有化以及公共干預范圍的縮小、中央與地方政府部門功能的缺失、英國政府功能的缺失等。所謂國家的空洞化就是指公共部門變得零散化,而這種零散化導致政府在執行中的控制力變弱。同時,組織網絡不斷增加,大量的復雜組織的管控變得更加困難,政府的控制能力也必然受到大眾的質疑。Kettl指出,因為政府的合同外包,使得政府發現他們自己正處在復雜的公私關系的環境中,而政府對這種情況的認識和了解卻是很不缺的。政府只有很少的控制力,但是他們卻呈倒著一個他們無法真正徹底控制的體制負責。那些不介入的控制不可能給予政府足夠的影響力以調控網絡,國家空洞化侵蝕了政府的協調與計劃能力?,旣惪藙诘隆に鼓恼J為,現在已經嚴重弱化了國家,重要的很多資源和控制力也由于地方的分權而被削弱。杰夫斯特勞思曼在對公共管理發展的描述中提出,公共管理正在穩步向前發展,更加趨向于協調理論、網絡理論、治理理論以及制度構建和維持理論的方向發展。公共管理在理論和實踐上,在發展的過程中正再不斷的調整自身的定位以解決由于控制力的不足所出現的各種問題。Sorensen是一位丹麥的政治學家,她一直關注著國家權力的削弱和零散化的現狀,她提出,不應該把國家當作一個不可以分割必須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應該把它當作是一個相互聯系,又有部分相對獨立的存在,各個部分相互依賴而運作的機制。陳澤水則認為,治理的興起不應被看作是國家的衰敗,而應該是國家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一種能力的體現。
二、相關概念的厘定
(一)治理。
治理一詞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臘語,原意是控制、引導和操縱。治理理論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詹姆斯·N·羅西瑙在其文章《沒有政府的治理》中認為,治理是通行于規制空隙之間的那些制度安排,或許更重要的是當兩個或更多規制出現重疊、沖突時,或者在相互競爭的利益之間需要調解時才發揮作用的原則、規范、規則和決策程序 。格里·斯托克在《作為理論的治理:五個論點》中指出:“治理的本質在于,它所偏重的統治機制并不依靠政府的權威和制裁。
(二)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是由開放的公共管理與廣泛的公眾參與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理主體多元化、治理依據多樣化、治理方式多樣化等典型特征。簡·萊恩認為公共治理是政府的運作方式,因此她不僅僅是指政府的決策,而更加是政府為社會的服務方式,特別是強調民主和注重公眾的參與。Lynn側重于把公共治理的重心放在滿足公共需求的責任和能力的分化上,認為治理變成了協調不同行為者趨向共同目標的縱向和橫向手段的集合。
三、公共治理的核心理論
在公共治理的角度,我們可以很明確一個的觀點是:公共治理是由很多個主體的參與以及各種組織相互的組合而成為一個整體網絡的運作。因而網絡治理理論是公共治理論的核心的理論。羅茨把政策網絡這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實踐在英國,來分析該國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提出網絡管理的實質其實就是公共治理。羅茨在《新治理:沒有政府統治的治理》中,提出網絡就是一種具有自組織性質的組織機制,認為其具有的自治和自我管理的特點,并總結出在網絡的環境下公共治理所具備的四點特征,第一,各種類型的組織之間是相互依的,無法獨立的進行運作;第二,利用這個平臺實現公共自治必然會有交換資源和達到共同目的需要,因而治理主體之間需要互動。第三,這種互動是相互競爭而存在的,因而會受到約定俗成的治理規則所約束博。第四,網絡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是可以不受政府的控制而自行的運轉。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網絡管理已成為公共治理的一條卓有成效的新道路,但是隨著實踐的深入目前很多的學者開始提出對于網絡管理的運用和實踐的懷疑。其中Dowding就提出,通過網絡實現治理的目的其實就是很多的學者對于區別于傳統的治理方式的新的治理方式的形容,因而對于怎么去利用網絡實現公共治理的目標是不能夠確定的,還處在一個相對比較模糊的狀態。Marsh與Smith認為,從當下的實踐結果看來,利用網絡的治理與最終治理結果之間并沒有一個很明顯的關系,想要知曉網絡與治理結果之間的關系是需要考慮很多的因素的,比如網絡運作的背景、使用緊湊的還是分散的網絡結構以及不相同類型的網絡主體可以使用的會對結果產生嚴重影響的技能和資源等等。
四、公共治理理論面臨的困境
西方學者在努力的積極的探索公共治理實踐的時候,也從未忘記去探析公共治理所面臨的現實困境。Stoker在分析公共治理的五個核心論點的同時,也提出了與這些論點相對應的理論的困境,第一個困境,就是與公共治理密切聯系的過程十分紛繁復雜的政策制定以及治理實施的過程,與政府所制定的相關規則極其運行的方式完全不相關,處于獨立運行的狀態。第二個困境,就是公共治理參與者的職責沒有十分的明確就會導致逃避責任或被迫替罪現象的出現。第三個困境,由于公共治理主體對于權力的過分依賴導致很多無法預知的非常規問題的出現,導致政府不知所措。第四個困境,當下由于組織網絡的普遍實踐,導致政府推脫對與社會的責任,并且也由于這個組織網絡導致這些職責不能明確,從而給予政府推卸責任的條件。第五個困境,從當下的實踐情況來看,無論政府采取多么靈活的手段和措施去實施公共治理,但依舊有出現治理失靈的很大的風險。
參考文獻:
[1]簡·萊恩著.新公共管理.[M].趙成根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2]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網絡化治理:公共部門新形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曹凡, 男,貴州財經大學公管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