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法審判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徑,更是建設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在依法審判的過程中,“案例”作為其終極產品,是人民司法的生動實踐,承載著法官的審判經驗和智慧,既彌補了法律規范的不足,也大大提高了司法審判的效率。然而我國的案例指導制度依然存在許多不成熟的方面,在依法審判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仍有局限,需進一步探索和改善的方面良多。
關鍵詞:依法審判;案例;案例指導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67-01
一、當前我國依法審判中案例使用的現狀
(一)當前我國案例指導制度的現狀。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綱要》指出,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導制度,重視指導性案例在同一法律適用標準、指導下級法院審判工作、豐富和發展法學理論等方面的作用。但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綱要提出的案例指導制度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最高人民法院也未制定出關于案例指導制度的規范性文件,對于指導性案例的選編標準,選編程序、發布方式、指導規則等問題尚無明確的、規范的要求和標準,從而造成了指導性案例的指導作用發揮不明顯、指導性案例數量不多、指導性案例是否發揮作用沒有監督考評機制等問題的出現。
(二)我國依法審判中案例使用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案例創制程序有所差異。從改革實踐中的已有做法看,各地法院規定的創制程序存在差異,案例的報送和發布是否需經審判委員會確認、這項工作的組織部門是審判委員會辦公室還是研究室等問題不明確。
其次是如何確定指導性案例。有的觀點從案件本身應當具備的條件入手,認為具備典型性、新穎性、疑難性是“案例”的條件;有的觀點從案件在法律適用方面是否具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出發,認為只有缺乏法律規定或法律規定不明確、存在爭議方是“案例”的條件;也有的觀點強調只有在法律適用方面創制了規則才是“案例”的條件。
最后是指導性案例在依法審判中的運用。各級法院在依法審判的實踐中一般都認可典型案例對裁判的指導作用,但是該指導究竟是參考、借鑒、參閱還是拘束,目前沒有明確的定位,實踐中法官們認識也不統一,因此如何將指導性案例依法審判過程較好結合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建國以來我國案例指導制度的發展與實踐
(一)建國初期的案例指導實踐。
新中國成立后,總的來說案件的審理主要是依據階段性政策,案件質量不高,缺乏法律制度的支撐。1955年初,最高人民法院積極展開了關于案例收集的實踐工作,組織相關人員到地方法院收集典型案例,將其中具有可援引性的案例經驗以最高法院文件的形式下發到地方法院以供學習和借鑒。但后期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事件也給我國的法制建設造成了不少阻礙。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案例指導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制建設擺脫了政治運動的束縛,獲得了新的發展。“1985年,最高法院在公報中刊登裁判文書,成為了我國指導性案例公開發布的最早嘗試,1999 年,建立案例指導制度作為最高人民法院的改革目標正式提上日程。” 2005 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的相關規定,2010 年 11 月 1 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 1501 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最高法院先后發布了一系列典型的指導性案例,用于各級法院在審判類似案件時應當參照援引,指導案例的公布與實施標志著中國特色的案例指導制度初步確立。
三、依法審判中案例使用的建議:堅持和完善案例指導制度
在依法審判的實踐中,案例指導作為上級法院指導下級法院審判活動的重要手段,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長期堅持的工作方法,一直以來都在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求更為充分地發揮指導性案例的指導作用,確保司法審判公平公正,必須堅持和完善案例指導制度。
(一)案例指導制度的建構。
1.指導性案例的入選標準。
并不是任何的案例都可以成為指導性案例,指導性案例的入選有一定的標準,在我國,成為指導性案例的案例必須具備兩類條件——可能性要件和必備性要件。可能性要件,是一個案件可以成為指導性案例的前提;而必備性要件,是指一個案件要作為指導性案例作不可或缺的要件,即對于該案件的審判是準確無誤的。
2.指導性案例產生的程序。
由于“案例指導制度”中確立的指導性案例將為今后的司法實踐提供指導,意義重大,所以要非常重視案件的質量,寧缺勿濫?;诖?,對于指導性案例就要建立嚴格的確立和審核程序:基層人民法院報送的案例,經該院的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經中級法院同意后上報高級人民法院,通過高級人民法院初審的案例再報送給最高人民法院進行審定,審定通過后的案例,才能成為指導性案例。
凡是確定的指導性案例,應以專門的載體予以刊登。正如前文提及的,指導性案例為了保證其權威性,只能由最高人民法院加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可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公報》、官方網站等方式對指導性案例進行公布。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化,可能會有部分案例落后于時代需求、與新的法律。當人們對一些規則的態度發生變化時,需要及時地進行清理、修改甚至廢除指導性案例。
3.指導性案例的適用。
指導性案例的適用,是指各級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適用指導性案例做出判決的活動。我國是成文法國家,案例指導制度是一種從屬性的制度,所以對于法官審理的案例,如果法律規定明確,只須直接適用法律規定。當案例缺乏可具體的制定法規范、或是法律規定之間存在矛盾難以適用,抑或是法律規定過于原則,法律概念過于抽象,指導性案例才可以作為法官判決相類似案件的依據。
(二)案例指導制度的原則及補救措施。
案例指導制度的原則應包括合法原則、公開原則和從屬性原則,案例指導制度作為一個輔助工具,對法律規定進行補充和完善。
為了深入貫徹實施案例指導制度,充分指導性案例的指導作用,必須對案例指導制度建立補救措施,主要應包括背離報告制度、審判監督制度和社會監督制度。
案例指導制度作為我國依法審判過程中案例使用的最好形式,其建立、完善和運用必將對我國建設法治社會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對樹立法律信仰、節省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率等方面都將起到積極作用,從而進一步確保我國依法審判的公平公正,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參考文獻:
[1]富曉燕.論我國案例指導制度的建構[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08:81
[2]孫建征.論案例指導制度的完善.河北:河北經貿大學,2015:5
[3]周道鸞.中國案例制度的歷史發展[J].法律適用,2004,(5):4
[4]劉加先.我國案例指導制度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1:30
作者簡介:邢巍巖(1994-),男,漢族,山東濰坊市人,本科生,山東大學(威海)翻譯學院英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