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榮
摘要:初中數學總復習是完成初三第一階段教學任務之后,一個完善知識結構、深化復習成果的重要教學環節。重視并完成好本階段的教學任務,有助于學生系統掌握基礎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復習效益。
關鍵詞:目的;計劃;方法;階段性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107-01
首先,針對初三后期的數學總復習目標:(1)為利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將整個初中數學系統化、結構化組成一個有機整體;(2)精講多練、鞏固基礎、形成解題技能;(3)歸納、總結解題方法,靈活運用結題方法;(4)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在復習的階段性,讓學生做好不同類型的復習筆記,如:錯題集、變式題集、復習反思等。
要在短時間完成此項目的,并非易事。這需要教學過程中師生要不斷探究、共同努力形成高度一致的學習行為。通過對近年教學的斷實踐、探索和借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對此等方面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供大家參考。
一、制定切實有效的復習計劃
復習計劃,對系統復習知識、提高學生復習效益,是搞好數學總復習的第一步。
認真把握考綱和中考走向,確定復習重點、建立復習架構,淡化不考知識內容.
(二)正確分析學生現有水平。
(三)制定復習計劃。
二、切實抓好復習,落實“雙基”的訓練
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是學生進行數學運算、數學推理的基本要求,是形成數學能力的基石。
三、抓好教材中例題、習題的歸類和變式,做好新編題型教學
對具有可變性的例習題,要引導學生進行變式訓練,使學生從多方面感知解決數學問題的思想方法,提高解題能力,一般可從幾方面入手:(1)尋找其它解法;(2)改變題目形式;(3)題目的條件和結論互換;(4)改變題目的條件;(5)把結論進行推廣與延伸;(6)串聯不同的問題;(7)類比編題等。
例1 如圖,在梯形ABCD中,AB∥CD,AC、BD相交于點O,若△AOB、△COD的面積分別為2、8,求梯形ABCD的面積。
引導:由相似三角形的面積比=相似比的平方及梯形
的面積公式可以求得SABCD=18. 如把題目中“梯
形ABCD”改為“任意四邊形ABCD”又如何求梯形ABCD的面積呢?進而又探究:圖中S1、S2、S3、 S4 之間有何關系?
變式: 如圖,任意四邊形ABCD中,對角線AC、BD
相交于點O。若△AOB、△BOC、△COD、△DOA的面
積分別為S1、S2、S3、S4,試說明:S1·S3=S2·S4
并且讓學生進一步明白:當一組對邊平行時(不妨設AB ∥ CD)恒有:S2= S4和S1·S3= S2·S4同時成立。當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平行四邊形、矩形、正方形)時有:
例2 從-1、0、1、2、3這五個數中,隨機抽取一個數記為m,求使關于的不等式組有解,且使函數與軸有交點的概率。
引導:通過串聯概率、不等式組和函數等知識在同一問題中,可以使學生的復習效益得到顯著提高。注意:是否需要考察函數的二次項系數m-1≠0 ?
四、強化多種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的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是形成數學技能、技巧,提高數學能力的關鍵。初中數學出現、運用了不少數學思想和方法。如轉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圖像與方程、不等式思想,數學建模思想;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1)一方面經常改變題型,如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解答題、證明題交換使用,讓學生知道:題變了,但解題的本來方法未變,從而增強學生復習的興趣;另一方面改變題目的結構,如變更問題條件等。(2)適當進行題組訓練,對同一解題方法、同一題型的拓展延伸進行一對一練習,強化其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例3 已知二次函數的圖象如圖所示,其對稱軸為直線,給出下列結論:①;②>0;③;④;⑤. 則正確的結論有____(填序號)。
引導:該題的①、②結論可由圖像求解,③結論可由對稱軸公式求解,④、⑤結論則需要用特殊值法結合圖像求解。正確序號為:①④⑤
例4 某公司在A、B兩庫房分別存有某型機器16臺和12臺,現要運往甲、乙兩地,其中甲地15臺,乙地13臺。已知從A庫房運往甲地運費為500元/臺,到乙地費用為400元/臺;從B庫房運往甲地運費為300元/臺,到乙地費用為600元/臺。已知運費由公司承擔,那么公司應怎樣設計調運方案,才能使總運費最省?
引導:把問題中所求總費用設為W, 另一與W相關聯的未知量設為x,然后建立函數模型進行求解。
解設從A庫房調往甲地x臺,則調往乙地(16–x)臺;從B庫房調往甲地(15–x)臺,調往乙地[12-(15-x)]臺,則所需總運費為: W=5x+3(15-x)+4(16-x)+6(x-3)=4x+91 (百元)
顯然x越小,W也越小.即B庫房應盡可能多的調往甲地,但最多只有15–x=12 解得 x=3. 所以W最小=103 (百元)
答:略。
五、抓好總復習的階段性
第一階段:追本求源,讓學生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過好教材關。 第二階段:系統整理,提高總復習的效率。這一階段要特別體現教師的導引作用,復習提綱的設計、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引導,都需要教師課前精心設計做好教學的旁批和備注。第三階段:這一階段主要以反復練習為主集體練習、定時定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適當加大模擬題的份量。教師主要是精選習題、精心批改作業、及時評講、查漏補缺等自我完善的目的。
總之,計劃于實際操作同步走,注重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和復習方法的指導,避免陷入題海戰術。只有這樣才能在中考中取得更加滿意的成績。
參考文獻:
[1]王永健.中學數學教學札記.江蘇出版社,1998.
[2]譚德軍.新課程下數學學業考試動向及復習的研究.中國數學教育,2007.5
[3]韓志華.初中數學總復習方法初探.教學研究,2011.4
[4]陸梅英.初三數學復習課高效教學的策略研究.數學教學通訊,201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