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利
摘要:油畫技術從歐洲傳入我國之后,在其不斷的發展中,慢慢融合中國本土文化,融合中國各民族的元素,不斷被加以改造、并越來越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盡管目前在油畫民族化創作上,國內一些畫家進行了一些探索,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油畫如何在改革的大潮中乘風破浪,仍需我們一代又一代油畫人進行探究,以尋求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創作體系的建立。本文就中國油畫民族化的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看法,以求拋磚引玉。
關鍵詞:中國油畫;民族化
中圖分類號:J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222-01
文化交流中的同化與異化是任何時代都難以避免的,油畫自西方傳入中國也必然面臨著被吸收、改造、并發展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命運。一個多世紀來,盡管我國的油畫創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部分畫家在油畫民族化的創作道路上也作出了可貴而有益的嘗試,但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創作體系的建立仍沒能完全確立。
一、中國油畫民族化的第一次變革
二十世紀初,一大批中華熱血男兒紛紛出洋留學,去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其中也不乏有留洋學習西方美術的。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油畫在中國的推廣雖然地盤有限,但影響卻日益增大。活躍在畫壇上的風云人物,如徐悲鴻、顏文梁、林風眠等畫家,他們或創辦學校,大興現代藝術教育之風;或創辦刊物,鼓吹新藝術觀點;或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創作實踐擴大新藝術的影響。這些前輩畫家們大都具有深厚的傳統藝術功底,又親自到西方去接觸了第一流的油畫作品,按理說他們應該能夠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油畫,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即使如徐悲鴻這樣大師級畫家,他們的素描、油畫肖像和習作曾經是那樣地使我們激動,但當我們站在他的《田橫五百士》等作品前時,仍屬于現實主義藝術之風的中國油畫不免感到深深地失望。看來油畫的民族化發展過程絕非可以憑幾位大師的個人天賦在短時間內完成。它需要幾代畫家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值得一提的事實是,西方向中國傳統藝術學習,是吸收中國藝術的某種意念,在中國藝術特殊的表現形式和視覺方式中接受啟發。中國向西方學習,卻是從材料到畫法的全盤吸收。從完全生疏的畫種那里,在毫無傳統可言的基點上從頭開始。所以,當徐悲鴻等畫家將西方的油畫大師介紹到中國時,一大批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便帶著高傲的優越感,把自己剛學來的東西當作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奉獻給社會,而實際上他們既沒有真正從根本上理解西方油畫的傳統,更沒有在實踐中得出任何理論。正如林風眠在當時毫不留情地指出的那樣:“西畫方面,雖然近年來,作家漸多,但充其量也不過照樣模仿西人兩張風景,盜得西人一點顏色,如此而已。”不幸的是林風眠、徐悲鴻們自己也沒能完全逃脫這個事實。實際上,他們對中國油畫發展的貢獻更多的是在于介紹、嘗試和培養后輩學生,但這種介紹、嘗試卻是開拓性的。他們的油畫創作形成了中國油畫民族化發展道路上的第一個浪峰;他們培養的學生是創造中國油畫的強大后備軍。不僅如此,他們從西方油畫中吸取的營養同時也極大地改變、豐富了自身的中國油畫作品,為中國油創作形式和內容的變革開了一代先河。
二、油畫創作多元化對油畫的民族化的影響
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五六十年代,中國油畫受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影響,藝術創作當時大多是為著政治目的服務的,但同時也是我國現實主義油畫創作的豐收期。直到上世紀 8O年代,油畫“全盤蘇化”的創作模式被打破,迎來的是藝術的春天。這為油畫的民族化發展掃清了障礙。于是陳丹青、羅中立、何多苓、程叢林等一批青年油畫家們以他們各自不同的創作題材和形式技巧為中國油畫的民族化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吳冠中、蘇天賜等老先生也煥發了藝術青春,在油畫創作的道路上辛勤地耕耘著、探索著。此外,八五年以后,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貫徹執行,一大批新潮美術家的涌現為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走向世界準備了充足力量。這是藝術的春天,也是中國油畫多元化發展的黃金時節。面對多姿多彩的中國油畫,誰又能一語道破什么形式更能代表中國油畫的民族特色呢?或許這又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實際上,所謂油畫的民族化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相對的概念。說到底,油畫的民族化就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油畫創作的內容和形式上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帶有地域特色的共同的藝術傾向。內容上的民族性或地域特色較易識別,而藝術形式上的差別就需要一雙經過一定藝術訓練的眼睛才能識別,因為藝術形式上的差別是細微而耐人尋味的。
三、中國油畫民族化發展方向
讓我們再回過頭來討論中國油畫民族化的問題。首先,新潮美術追尋的是現代派美術浪潮,而現代派美術是以追求超民族的世界性為目標的。因此,新潮美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還只能作為支流美術形態在我國存在,盡管它具有相當的沖擊力和前衛意識。因此,新潮美術不能代表中國油畫的民族化方向。其次,以吳冠中、蘇天賜為代表的油畫家使用油畫工具以塊面平涂再加線的中國畫手法,去畫蘇皖的農舍風情、江南的小橋流水等典型的中國畫題材,其藝術創造可謂獨特新穎。吳冠中致力于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早期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他對中西畫兼收并蓄的探索有很大貢獻。吳冠中善于在綜合不同風格的過程中探索,作出有魅力的創造。”因此我們把他歸于代表具有中國民族化特色畫風的畫家之列。
那么,什么樣的油畫風格才能代表中國油畫的民族化方向?這卻是我們所無力回答而又在苦苦求索的問題。我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與民旅性的聯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離開民族的,就沒有世界的。民族藝術成為世界藝術的條件是深刻地表現人的一般本性和人類的共同美、真實地反映社會發展趨勢和時代精神的民族藝術才可能成為世界各民族所公賞的藝術。”所以,油畫從歐洲產生而最終成長為世界性的繪畫語言絕不僅僅因為它是一門精湛的技術,更主要是因為它所包含的對其民族所特有的歷史和文化的精神表達。油畫在中國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還只能認為是一種技術,而不能干脆地說是中國油畫。中國油畫的民族化遲遲沒有實現,根本原因在于油畫作品沒有成功地表現出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內涵。從我國現實主義油畫創作的歷程來看,既缺乏對寫實技巧的嚴謹訓練,又缺乏對現實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要想實現我國油畫的民族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眼下中國油畫要想走中國民族特色之路必須全面解決其民族化問題,堅持以學習西方油畫各流派精華與中國民族藝術相融合的方針,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創作道路,這也是中國油畫民族化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