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中國的傳統民歌一直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它在長期的發展中經歷千錘百煉,其藝術形式、表現手法已臻至境,風格特征方面也呈現出南北各異的兩大屬區,千百年來都引導和制約著我國的傳統音樂發展。
關鍵詞:傳統民歌;南北屬區;音樂特征
中圖分類號:I25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229-01
中國的傳統民歌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它在長期的發展中經歷千錘百煉,其藝術形式、表現手法已臻至境,其風格特征方面呈現出南北各異的兩大屬區,自古代關于南北曲特征的記述,南曲“主清峭柔遠”“其變也為流麗”“南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北曲“主勁切雄麗”“慷慨,其變也為樸實”“北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南北相異的風格特點千百年來都引導和制約著我國的傳統音樂發展。
一、什么是傳統民歌
杜亞雄先生曾經為傳統音樂定義時這樣表述過:“中國傳統音樂應當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的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音樂形態特征的音樂,其中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世代相傳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當代中國人用本民族固有的形式創作的、具有民族固有形態的音樂作品。” ①從文字中我們不難發現杜亞雄先生不斷在強調“本民族固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傳統音樂必須是建立在一個特定的地域環境中的,因當地特定的文化、風俗、習慣等等而產生的同根音樂,而并不是任何地區都共有的。
其次,周耘先生在對民間歌曲的定義中是這樣表述的,“民間歌曲,是指處于社會基底層的民眾在長期的物質生產、精神生活與社會交往過程中口頭即興創作的一種聲樂藝術。創作方式的即興性、傳播方式的口頭性、創作主體的集體性、傳播過程中的變異性,是民間歌曲最顯著的四個特征。” ②民歌的創作主體就是基層百姓,創作的方式也是真實情感的一氣呵成,甚至可以說是情到深處自然抒發而出的“嘆”,自然流淌著的旋律中,滿滿的都是人民自己的情,自己的意。
由此,我們就知道了所謂“傳統民歌”,即“歷史上產生的、綿延流傳至今的民間歌曲。”它在不斷的變遷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的體裁特征、形式特征與審美特色,具有突出的歷時性、地域性、民族性以及鄉土性的文化特征。
二、南、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眾所周知,秦嶺是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是我國南北地理的分界線。而自秦嶺到蘇皖間洪澤湖,則是我國南北方傳統民歌風格特征的分界線。不難看出,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地理環境對我國南北方傳統民歌風格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歷朝歷代建都大多都在地勢平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富饒地帶,然而一個王朝的中心,必然也是其文化最繁榮的中心點。這也導致了南北方人民在生活質量、文化內涵上存在著明顯差異。
(一)南方傳統民歌基本特征。
1.以五聲調式為主。
南方民歌普遍采用的的沒有fa si的五聲音階,就算是出現了fa si,多數情況之下也是清角為宮,或者變宮為角的調性轉換。就連從北方傳入南方的七聲旋律,最常見的是改變是將fa變為mi或者sol,而si則變成la或者do來演奏或者演唱,因此在南方流傳開來的還是五聲調式。
2.旋律字少腔多。
南方人似乎習慣“吟唱”,一句民歌唱下來總喜歡拐幾個彎,或許這跟南方人習慣“借物抒情”這樣不直白的情感表達方式有關。唱詞的字與字之間總會有不同程度的華彩來裝飾旋律,而“倚音”就是最常見的運用,即可以迎合旋律委婉柔和的情感,還可以造成連綿不絕的后續回味。
3.音程的進行以級進為主。
南方民歌最常見的就是以大二度、小三度這樣的迂回進行。后續都有旋律繼續裝飾,旋律線條還是以波紋型、坡度較緩的山峰型為主,幾乎不會出現大跨度的瀑布型。這樣的音程進行或許與南方的地理和歷史狀況相關,相對平穩的生活,才會使南方人民有著溫順細膩的性格特征與審美情趣。
(二)北方傳統民歌基本特征。
1.以七聲音階為主。
北方民歌更多的運用七聲音階,使得音樂會有半音和不穩定音的產生,并且加上北方多羽調式的使用,給人以陰暗、沉悶的感覺,正好也是北方人民生活狀況不如南方的寫照。同樣,就算是從南方傳入北方的五聲旋律的音樂,也經常變成七聲音階在北方廣泛被傳唱。
2.旋律腔少字多。
北方人性格豪爽,習慣直抒胸臆,加上他們生活的環境多高原、山地,使得北方人的嗓音高亢、嘹亮,他們在歌唱民歌時, 很少出現裝飾音,而是有一個音一瀉千里之外的感覺,將心中的情感和想說的話表達到淋漓盡致。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他們經常借助跳躍進行來豐富曲調的起伏與美感。
3.音程的進行以跳進居多。
北方民歌喜歡以四度甚至更大的音程度數跳進進行。旋律線多呈現出的是大幅度的陡峭山峰型,有棱有角。北方的地勢高,生存環境不如南方依水而居,在生活中經常“喊話”,這樣就形成了北方人民在抒情時喜歡用“喊”來表達,在那空曠無人的山上,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發泄自己的情緒。這樣的音樂也是北方人民奔放粗獷的秉性所致的。
三、結語
悠久深厚的歷史積淀,豐富博大的文化背景,復雜多樣的地域環境,都深刻地影響著傳統音樂文化,民歌亦不例外。不同的生存環境會創造不同的文化氛圍,就產生了“山歌不出鄉,各是各的腔”這樣的局面。
北方地區氣候條件較差,高原與山地居多,農作物不易生長,高原地區更是水土流失嚴重,北方人民不得不將生產生活更多轉向牧業、打獵。這就致使北方人民身體素質強壯,且形成了開朗、豪爽的性格特征。他們用高亢激昂的旋律、簡單明朗的歌詞宣泄心中的情感,音樂色彩更顯質樸,豪邁。
南方地區氣候溫和,平原、丘陵面積廣大,湖泊眾多,山青水綠,南方人民多以農業為生,生活水平遠在北方人民之上,生活較北方人民相比無憂一些,南方人民在性格上也更具水鄉之氣,溫和婉轉。
時至今日,我們都能發現南北方相異的音樂特征一直潛移默化的引導著整個傳統音樂特征的發展,準確地把握南北風格區的特點對更好地掌握傳統音樂至關重要。
注釋:
①杜亞雄:《什么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國音樂學》1996年第3期。
②周耘:《傳統民歌藝術》,武漢出版社,2003年,第三頁。
參考文獻:
[1]杜亞雄,《什么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國音樂學》1996年第3期。
[2]周耘,《傳統民歌藝術》,武漢出版社,2003年。
[3]劉正維,《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
[4]江明惇,《中國民族音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作者簡介:施安宇晴(1990—),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研究生,單位: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與世界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