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在政策導向方面,盡管政府在倡導民間投資,但民間資金依然很難進入某些涉及利益輸送的板塊當中,一些既得利益者會通過各種手段拒絕民間資金的投資。
近年來,中國市場中的供需關系發生了變化,供給的大量增加導致了供需失衡,出現諸如產能過剩、大量庫存積壓等現象,這也是中國要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一背景下,市場對供給方面的支撐有所減少,從而導致了民間投資在2016年6月份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2015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和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相當,但從2016年開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明顯下滑,完全跟不上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民間投資158797億元,其中2016年6月份的投資額為42413億元,略低于2015年6月的42416億元,因此被市場稱為首次出現負增長。
民間投資首現負增長有很多原因,除了供給減少之外,整體而言大概有三種:一是因為民間投資大多集中在實體經濟產業,由于在市場蕭條的大環境下實體產業經濟增速放緩,實體投資回報率也在不斷縮水,導致民間資金投資意愿降低;二是民間企業依然面臨融資難的困境,融資成本在不斷提高,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幫助企業減負,但依然未能起到實質性作用,民間企業發展負擔沉重;三是民間投資主要是以國家政策導向為主,但很多重點行業的開放程度不高,民間投資并不能有效進入,此外還有一部分資金處于對政策的觀望當中。
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最近表示,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放緩會影響2016年下半年GDP增長,這是有一定根據的。資產投資放緩不會在短期內影響到GDP,但考慮到民間投資往往喜歡投入回報周期短的項目,這也意味著部分生產、銷售周期較短的企業,會在投資減少后的幾個月時間內就受到挫折。由于中國民間投資增速在2016年開年后就進入減速通道,很可能影響到民營企業在2016年下半年的經營,國民生產總值極有可能因此增速再度放緩。
雖然說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放緩會影響2016年下半年GDP增長,但我們不能認為2016年下半年GDP增速放緩就是因為民間投資的乏力。在看到民間投資下降的同時,我們要看到國有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從2016年4月份到6月份之間也在不斷下滑,這個數據同樣可能影響到2016年下半年GDP的增長。
不過一切都有變數,考慮到中國現在處于去產能的關鍵時期,部分產能過剩的企業已經大幅減產或停產,其主要目的就是將積壓的庫存銷售出去。銷售的積壓庫存將計入GDP的統計范疇,這也有可能沖抵部分民營企業的營收下降。
民間資金不同于國有資產,國有資產投資失敗了,結局大致就是投資發起人寫份長篇總結報告認個錯、投資方面的相關人事進行調整、各個部門學習失敗教訓,雖然不是說錢沒了就沒了,但投資者不會有太大壓力。
民間資金的投資者將要承擔相當大的壓力,如果投資的項目宣告破產,資金募集者該如何向投資者償還數千萬甚至上億的資金?如今諸多兌付困難的新聞報道時常出現,也直接打擊了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導致民間資金更希望處于避險工具或是零風險的產品之中。因此,在當前這種環境下,民間投資的選擇是寧可不去投資,也不能冒險。
同樣的,在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制造業的前景充滿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各種資金對制造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的生產、銷售、盈利能力非常擔憂。因此在宏觀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2016年下半年制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也不會樂觀,這種擔憂還將繼續持續。
理論上看,撬動民間投資有很多方式,實際上則因為未能有效執行而出現了負增長。在流動性方面,央行2015年的多次降準降息,2016年一系列的寬松政策,雖然意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但實際上未能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當地金融機構各種形式的阻礙、地方政府只說不做的“簡政放權”等行為,直接影響到民營企業的運營。
在政策導向方面,盡管政府在倡導民間投資,但民間資金依然很難進入某些涉及利益輸送的板塊當中,一些既得利益者會通過各種手段拒絕民間資金的投資。
雖然我們一直說要開放政策、要政府不干預市場,但是在GDP增速放緩的過程中,在中國特殊的情況下,政府很難完全放開限制讓民間資金參與各種投資。這也意味著,經濟不好的時候,不要指望有辦法能夠撬動制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只有在經濟穩健發展的時候,制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才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