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波 饒芬芳
【摘要】目前大學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在思想道德方面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研究和分析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并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已成為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德育;大學生;私德
一、大學生私德出現的問題
1、理想淡化
目前,我國正經歷著錯綜復雜的社會轉型時期,從根本上引起了大學生的行為習慣、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等方面的重大變化,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淡化理想信念現象,具體表現是:第一,政治理想上,一些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不堅定,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遠大理想失去信心,產生動搖思想,對政治理論課不感興趣,持冷漠態度。第二,生活理想上,追求物質利益,艱苦奮斗精神不強,同學間講吃比穿,注重生活享受。第三,擇偶理想上,標準世俗化,談戀愛的目的不是為了生活,而是為了填補精神空虛。第四,道德理想上,注重實惠、實用和物質享受,拜金主義思想嚴重,一些學生一心向錢看,提倡要具有合理的利己主義。第五,職業理想上,大學生偏重于經濟價值和權力價值,認為社會知識作為個人發展的現實條件存在的,社會責任感缺乏、團結協作觀念較差。
2、行為失范
在大學時期大學生們的人格尚未健全,社會紛繁復雜和價值多元化現象存在,他們未必能分辨出善與惡、美好與丑陋、公正與自私。甚至混淆視聽、分不出對與錯、道德失范現象嚴重,主要表現在:第一,學習行為失范。部分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上課遲到、早退、考試作弊,論文抄襲,用大量的時間上網聊天、打游戲、談戀愛等。第二,網絡語言失范。有的學生在上網聊天時使用臟話,甚至帶有人身攻擊的語言,并故意散布虛假信息,制造傳播病毒,充當黑客等。第三,社會公德失范。一些大學生公共意識差,到處亂扔垃圾、隨處使用污言碎語、課堂上手機鈴聲不斷、不遵守教師和宿舍的公共秩序等。第四,情感道德失范。有些學生缺乏同情心和正義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極少數學生甚至具有反社會的情緒,有的學生愛情觀扭曲,談情說愛不是基于生活,而是為了填補精神上的空虛。
3、貪圖享樂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人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甚至高檔化,追求世俗欲望的滿足,即吃好、穿好、住好、玩好,這種現象日益成為大眾最為羨慕神往的生活方式和不懈追求的唯一目標。享樂主義在中國的蔓延和滋長,迅速影響到大學領域,嚴重消解著傳統價值觀念和主流文化意識,致使一些大學生追求生活的新潮和高檔化。在生活上推崇及時行樂,相互攀比,超前消費,奢靡度日,沉溺于吃喝玩樂。有些學生拜金主義非常嚴重,認為賺錢的目的就是為了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把對國家、集體、他人的利益放在一邊。為了追求享受,有的學生盜竊別人的錢財,違紀觸犯法律;有的學生一味地追求“我自由、我快樂”;有的學生不吃苦,生活中撿輕怕重;回家返校時手不想提、肩不想抗。
二、加強大學生私德教育的對策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大學生正處于理想信念成型時期,思想活躍,自尊意識突出,成才愿望強烈。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需要對其進行以理信念為核心的教育。因此,高校應從三個方面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一,要對大學生強化主流意識的教育。加強共產主義理想、社會主義信念和中國夢的教育;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教育;加強黨的方針路線和政策的教育;加強基本國情的教育等,進一步夯實大學生理想信念形成的基礎。第二,要積極探索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黨團活動,組織學生深入社會調研,帶領學生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和學習,加強各種輿論媒體陣地的建設,樹立理想信念教育的優秀典型,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第三,要在新生入學、學生畢業和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過程中貫徹理想信念教育,激發學生勤奮學習,報效祖國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2、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它蘊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和健康合理的倫理道德思想,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第一,要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教育大學生深刻認識到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質。讓學生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抱負;培養學生“國而忘私,公而忘私”、“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情操;教導學生要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志向。通過愛國主義教育能夠激勵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要對大學生進行倫理道德教育。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它的內容浩瀚淵博,具有諸多的道德規范,有豐富的踐履道德規范的德行,有如何實現道德社會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中國文化獨到的修身之道等等。積極推行“仁愛”教育,它是傳統文化中道德修養的最高精神境界。倡導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建立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社會和自然的關系。第三,對大學生進行人格修養教育。注重培養大學生“明辨是非、正心篤志、遵紀守法、堅韌豁達、崇德弘毅、奮發向上”的品質,樹立并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錘煉出他們知榮恥、守誠信的健康人格。
3、加強大學生身心素質教育
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較多,主要表現為環境適應問題、學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戀愛與性心理問題、性格與情緒問題、求知與擇業問題、神經癥問題等引發的各種心理沖突,這樣就會嚴重影響著他們接受正常的教育和健康成長,并容易對德育工作者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心理,甚至會造成拒絕接受教育內容。因此,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夠及時矯治大學生們的心理疾病,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并為德育工作的深入開展營造和諧的環境,進而實現德育的最佳效果。建議各高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內容納入德育工作計劃;在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科學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各高校應創造條件,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選課;要重視建設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積極開展心理輔導或咨詢服務工作;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各種宣傳媒體,廣泛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規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建立縱橫交錯、上下聯動的心理咨詢服務體制,完善其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各級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作用,全面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優化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這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關鍵。加大力度建立心育與德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全面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水平。
基金項目:安徽三聯學院校級課題“高校德育教育視閾下大學生私德建設的困境及對策研究 ”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skyb2016005
【參考文獻】
[1] 唐光輝, 劉 媛. 論當代大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09(4):53-54.
[2] 肖國忠. 大學要培養“才”,更要培養“人”[N]. 光明日報, 2010-03-03(7).
[3] 張小璉, 劉思林. 人文關懷視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 思想教育研究, 2013(4):93-96.
[4] 劉月秀. 基于心理契約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研究[J]. 教育與職業, 2013(1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