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斌
【摘 要】文章基于杭州師范大學東城中學的實際和區域關于學業狀況的調查結果,深入分析學校教學現狀,從教學管理改進方面嘗試轉變教師教學的觀念,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全面發展。
【關鍵詞】區域評價數據 教學管理改進 學生主動學習
地處城鄉接合部的東城中學,生源基礎薄弱。通過學校層面的家庭背景調查和區域層面的學生學習狀況調查發現,學生的智力水平和道德水準和城區學生沒有顯著差異。但由于家庭教育的影響,在自我期望與自信心方面與城區學生有顯著性差異,尤其缺乏遠大的理想,學生的學習普遍處在被動狀態。2013年始,江干區根據《浙江省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實施方案》精神,立足區域實際,每學期開展學生學習影響因素現狀調查,通過對我區學生課業負擔、學習習慣、課堂參與等維度的調研,將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各項指標與學生問卷調查數據做相關分析,為學校準確地把握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具體因素、改進教育教學提供重要參考。學校敢于探索和嘗試,依托分析報告,進一步分析現狀,診斷在課業負擔、學習習慣、課堂參與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改進學校教學管理,教師引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有效發揮教育監測的診斷功能,促進學生個體發展。本文圍繞2013學年末區域學業調查分析及2014、2015學年學校采取的教學管理改變展開論述。
一、依托區域評價結果,分析本校學習現狀
(一)學生課業負擔方面
1.每天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大約需要的時間:我校學生1~2小時完成的學生比例偏低,而學業水平測試成績與其顯著正相關;2小時以上完成的學生比例偏高,學業水平測試的成績與其顯著負相關。
2.作業量相對比較大的學科中,我校英語學科作業多的學生比例較高,學業水平測試英語的成績與其顯著負相關。
3.學生對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難度的總體感覺,選擇難度適中的學生比例較高,學業測試水平的成績與其正相關。
4.學生每天的作業的來源:學生選擇自己加作業的比例是最低的,而學業水平測試成績與其顯著正相關。
(二)學生學習習慣方面
1.學生每天的睡眠時間,7小時以上睡眠的比例較高。
2.晚上從完成作業后到準備睡覺前的活動,通常看課外書比例全區最低,通常直接睡覺比例全區最高,而學業水平測試的結果分別與其顯著正相關和負相關。
(三)學生課堂參與方面
1.學生對課堂提問的反應:當老師在課堂提問時通常是盼望老師提問爭取發言的學生比例高,學業成績與其顯著正相關。
2.課堂上小組討論時最喜歡充當的角色:最喜歡代表小組總結發言的學生比例低,學業成績與其現正相關。
二、基于評價反饋現狀,分析診斷問題根源
在區域分析報告的基礎之上,學校在調查的年級中進行進一步診斷,尋找出現這一結果的根源。通過進一步的學生問卷、師生訪談、年級老師分析會、家長調查等形式深入了解,進一步分析現狀。
(一)學生們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難度適中,但作業時間偏長,進一步分析發現并非是老師對作業難度把握得較好,而是老師過多布置一些簡單且重復的作業。
(二)學生的作業量整體偏大。尤其是英語學科,作業量大,老師不能及時批改,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不能及時反饋指導學生訂正過關,導致惡性循環,學科的學業水平反而更低。
(三)學生回家的自主作業嚴重偏少?;旧弦酝瓿衫蠋煵贾玫淖鳂I為主,中等及以下的學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比較費時,沒有時間再自主完成作業;學有余力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校布置作業形式單調,自然也導致了作業的效果不佳。
(四)學生的課外學習習慣很不理想。尤其是晚上作業后沒有任何自主的安排,課外閱讀嚴重缺少,作業完成后直接睡覺。這和老師平時缺乏閱讀的引導有很大的關系,校內沒有閱讀時間,家長對閱讀習慣不夠重視。
(五)學生課堂提問時爭取發言比例偏低,而不敢發言的比例較高。根本原因在于教師習慣“演繹法講授”的傳統課堂,課堂上大多數時間是老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
三、針對問題產生根源,改進教學管理行動
(一)嚴控課業負擔,創新作業形式
1.全面監控課業負擔,建立有效反饋渠道
(1)全校課業負擔調查。每學期定期開展兩次全校性的課業負擔調查,采用網絡無記名調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各學科的作業種類、作業數量、作業完成所需時間等信息。
(2)教師作業巡查、學生作業上報制度。值周一日常規中增加作業巡查,每天將各班上交的作業記錄匯總上報。各班下發統一記錄表要求每天分學科記錄作業的內容及完成所需時間,上報教導處。
(3)家校聯動、定期訪談。利用每學期三次以上的家長會開展紙質問卷調查,借助QQ、微信等平臺建立即時家校聯動途徑,及時從家長那里了解學生的課業負擔。
(4)建立即時通暢的反饋渠道。學校層面每學期兩次在全校教工會議上進行課業負擔情況反饋;年級組層面每月一次年級教師大會上的課業負擔反饋;教導處、年級組對教研組、備課組、教師等不同層面進行約談、通報。將課業負擔控制好,納入《合格教研組月考核方案》。
2.整合校本教研機制,優化學生課業負擔
(1)依托學校校本教研的優勢,有效避免無效作業。每周五下午以備課組為單位進行4小時的集體備課。一方面各備課組在集體備課過程中要完成一周學情分析,針對一周學情編制15分鐘左右的《周周清》,落實一周的重難點和薄弱點。另一方面備課組老師提前完成下周學生作業的布置,將作業中簡單重復或難度過大的題目刪減;并預判學生在作業中可能會出現的錯誤及難點問題,在教學設計中設置合理的“腳手架”,提高課堂效率。
(2)依據教情、學情,做作業分層要求。學校層面鼓勵并建議老師們在配套作業統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在作業完成及訂正基礎上落實分層要求。
(3)以年級組為單位推行“作業免做機制”。教導處制定《學生作業免做規則》,年級組下發學生一定數量的“免做卡”。“作業免做機制”是作業分層要求的有效保障,讓每一個學生都做適合自己的作業。
3.整合學校課程建設,創新豐富作業形式
(1)編制各學科的《校本導學案》?!缎1緦W案》是學生課堂的助學本,是課堂學習目標當堂評估的重要工具,以此提高教學質量并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學校制定了《校本導學案》修訂流程,組織召開教研組為單位的《校本導學案》修訂研討會,請教研員和高校學科專家對《校本導學案》的編制進行指導和評價。建立《校本導學案》質量考核機制,并納入到《優秀教研組考核方案》。
(2)借助信息技術及電子移動終端的發展,創新作業形式,布置基于信息技術的作業。
(3)依托學校主題實踐課程,設計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作業。學期中分學科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學期末進行綜合實踐周活動的各種展示。根據主題設計各種形式作業:專家報告觀點剖析、調查、實驗、徽章設計、手抄報、演講、環保時裝秀、小品、相聲、知識競賽等。
(二)提高思維品質,激發自主學習
1.推進思維課堂改進,滲透思維課堂理念
(1)推進 “思維課堂”課改行動。為更好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應用問題和任務驅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主建構知識發現真理,變學生被動接受的“講練課堂”為主動求索的“思維課堂”。學校給出了思維課堂五個操作點的建議;激活舊知、問題驅動、自主發現、自主建構、學以致用。
(2)借思維課堂評比,促進教師觀念更新。每年舉辦思維課堂的評比活動,所有學科集中展示,全體教師參與,推進課堂教學改進,為全校教師跨學科的交流創設了平臺。
(3)開展課例研究。課例研究是教研組層面推進思維課堂改進的重要平臺,學校建議教研組利用周三、周四下午(兩周一次)開展“思維課堂”主題課例研究活動。教研組教師共同探討交流,提出困惑,感受成功,以差異推動進取,分享智慧。教師從自身教學需求出發,圍繞教研組課題,確立微技能研究項目。
2.積極營造研究氛圍,轉變教師教學觀念
(1)校級小課題研究活動。每學年根據思維課堂建設需要,學校組織開展不同主題的小課題研究。如為鼓勵教師轉變學教觀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展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的小課題的研究。激發教師教研的氛圍,圍繞學校建議的“思維課堂”操作點,教師將個人在教學中的困惑,備課組在集體備課、先聽后上過程中疑難問題及教研組在課例研究過程中迸發的智慧有意識地融入并轉化為成果。
(2)為給教師間的交流和智慧共享創造平臺,學校開設“無限講堂”。邀請知名學者和專家分享先進理念和教育智慧;組織老師們讀書交流;組織《讓學生成為主動學習者》小課題研究成果交流等。
(3)開展人格教育研究,舉辦人格教育論壇。組織老師以課題為載體開展研究,每學期組織人格教育論壇,促使老師們在教學中踐行德育滲透的學科目標,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
3.嘗試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
(1)開展全校學生自主學習評比活動。教導處組織、年級組在全校開展了晨間學生自主學習評比。建立學生會、班級學生干部自主管理隊伍,制訂評比細則,從評比啟動、過程指導、階段反饋表彰到管理經驗分享等都給予充足的保障。
(2)以年級為單位開設學科社團,開展“兵教兵”的分層教學。根據能力和知識水平將學生分層,開展各種形式的分層教學活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知識和能力都得到發展。
(3)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舉辦“智慧分享—提升思維品質”為主題的學生論壇活動。學生自主進行學科學習的主題交流,生生間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
(4)開展全校性的學生微課制作活動。利用微課,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學科知識技能、語言表達、組織策劃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發展。學校在組織機構、機制創新、交流發布方面都給予保障。
(5)加強閱讀指導,培養學生習慣。從時間、內容、形式上給予保障。每周各班安排1節閱讀課,文科老師跟進輔導,學生帶著任務閱讀;分年級錯時安排每周1次利用午間自主學習時間進行課外閱讀;開展讀書交流會、讀書體會評比、名著閱讀并記錄體會等活動。為了使閱讀能在校外拓展延伸,文科老師應優化作業,布置課后閱讀作業,加強閱讀習慣指導,積極與家長尋求共識,讓家長體會閱讀的重要性,繼而督促甚至與學生一起開展課外閱讀。
區域層面的學生學習狀況的調查和分析確實為學校教育教學的診斷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和數據,為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學校在區級教育教學質量監測的基礎上深入分析,進而嘗試一些教學管理的改進,讓區級層面的教育教學檢測為學校深化義務教育改革尋找一些切入點,繼而在課改的道路上找到一條真正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之路。
【參考文獻】
[1](美)索耶主編. 劍橋學習科學手冊[M].徐曉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施良方.學習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美國)約翰·D·布蘭思福特. 人是如何學習的[M].程可拉,孫亞玲,王旭卿,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