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蓮
【摘 要】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是社會行為科學研究的一個新的理論熱點,其中的角色確認觀念,從人的社會角色出發,結合班主任日常管理,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文章從角色確認角度來分析班主任和學生在學校這個特定的場景中角色確認的必要性和具體內容,在此基礎上來分析班級日常管理中儀式化管理的可行性。
【關鍵詞】班級管理 角色確認 儀式化管理
在社會行為學研究中,自我呈現方式的理論已經成為一個被關注的話題,并有了成熟的理論成果。譯介作品《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方式》作為代表性的著作,重點探討的是,在日常狀態下一個人如何呈現自己的問題。因為這一理論關注的問題與班級管理中所涉的問題有一定的相關性,都是關注個人在日常狀態中的行為,所以借助這一理論來思考班主任班級管理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性,同時這樣一個比較前沿的角度可以豐富和充實班級管理工作。
從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理論出發,思考班主任工作有兩個角度。一是管理者,即教師,二是被管理者,即學生。這兩個角度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并整合在創立和諧班級這一目標之下。問題的思考如果能夠很好兼顧這兩個問題,就可以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就班主任來說,班級日常管理中,作為管理者,要律人,更要律己,從自我的管理出發來管理學生,這是最理想的管理原則。而從自我呈現角度來考慮,作為管理者的班主任首先得是一個好的“表演者”。班主任所做的“表演”,其實質是個人的角色化,班主任是特定工作場景——學校所賦予特定對象的一個身份確指。這一角色指向規定你必須在此場景中是一個教育者,有一套源于社會評價、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有一個明確的約定。而所謂“表演”,就是班主任自身應當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將自己的行為規范納入到對于“教師+班主任”這樣全部規定性中。盡管在其他的場景中,可能你可以“放松”這一行為約束,而在此場景中你必須用“表演”來實現自己的身份確認。只有這一身份確認你的“表演”的最優化,才能得到管理對象的確認,這樣你才能在班級管理中做到游刃有余。因為你的管理對象已經認可了你是一個合格的管理者,所以管理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而對學生而言,同樣也是首先強化自我的身份確認。學生由于社會經驗和認識能力的不足,在日常行為中,往往會陷入身份確認的迷茫,也就是“角色混淆”,把家庭角色的某些特質帶到學校,造成角色錯位。我們經常會聽到學生在學校受到老師的批評之后有過激的行為,甚至有些學生會選擇極端的自殺行為。說到底,這其實是學生的角色確認出了問題。在學校,你是學生,“學生”身份的應有之義是“受教育者”,這就注定了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不可避免的錯誤可能會受到教師的批評和糾正。如果學生將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場合對自我呈現方式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那么其內心可能對老師的批評方式和批評的度存有認同感。而不會對批評本身有過激反應。之所以有些學生走向極端,主要是因為他們將家庭中的一些自我確認的影子帶到學校來了。比如我們經常會聽到有家長和學生埋怨,家里從沒有罵過打過,所以按此邏輯出發,他們覺得在學校也應受此“禮遇”。這是典型的自我呈現時沒有選擇相匹配的行為方式。學生應該在學校這樣一個有別于家庭的場合中有相應的角色轉換,才能有進入到此場景中所要求的自我呈現方式。
自我呈現方式在“表演”這一層面上,要求班主任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熱情飽滿、精力充沛,這是良好的自我呈現的關鍵。良好的精神風貌來自情緒的自我管理。一方面,在業余時間里你會有這樣那樣的人生苦惱,但這不能影響你在工作時間里的情緒,否則班級管理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學校的時間,受工作壓力影響,班級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都會使我們的情緒受到干擾,不能平靜。但恰恰在這個時候,班主任更需要良好的情緒管理,否則我們的管理工作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狀況。比如說在某種情景中,學生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需要你去處理,這時候你的情緒受了影響,很生氣甚至有些憤怒,但如果把這種生氣帶到處理現場,就是不妥的。你必須設法平復情緒,讓自己進入到一種“慍而不怒”的狀態中,也就是你“佯怒”而不是真生氣,這樣你既可以理智地應對各種不同的情形,又可保證自己在此局面中的威懾力,這樣,問題的解決完全在你的掌控之下。
在班級管理中,角色自我呈現方式中的“表演”要適度的儀式化。相比傳統的教學過程,當下儀式化是一個嚴重缺失的過程。有些觀點總認為儀式是長期形成的,具有一成不變的特點。但現代社會科學認為,儀式是不斷變化的,每一個社會階段都會對儀式注入新的內容。而“儀式化行為”是一種人類共有的行為模式,指為了滿足心理的需要而進行的一套個人化的、重復進行的、遵循一定程式的,具有象征意義的行為。從民俗文化角度來考察,儀式化為人的日常生活賦予一種莊重感。我們都知道,正是莊重感所帶來的人生意義,使得在這樣的場景中人的感知能力比平時更大。由于現實和歷史的原因,當前學生在校學習中儀式化內容越來越少,這容易導致學校生活處于平庸的狀態,不能最大限度強化學生的感染力,從而影響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效果。
那么班主任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地自我呈現儀式化呢?班主任工作的儀式化部分,最能體現的場合是班會。班會中的儀式化可以從班會主題入手進行設計。通常大家習慣于在班會中探討行為規范中一些比較具體的問題,這無可非議,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在班會中設計對人生哲學和理想這些大問題的關注,然后用儀式化行為強化它,比如口號化的班會儀式。我們平時所看到的電視節目中,總是通過儀式化的方式來強化節目的風格與主題,所以我們可以設計一個響亮的口號并在每次開班會的時候讓大家齊聲高喊,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在主題班會上的積極性。除此以外,還可以在班級設立常態性論辯,教師提前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前查閱資料,做好充分準備,然后在班會上讓學生就問題的正反兩方面或者多個方面展開自由辯論。在形式上大膽借用大型辯論賽的方式或者法庭辯論的方式來進行。當然這種儀式化中,重點是激起學生的“表演欲”,讓學生進入到一種有別于日常狀態的自我呈現方式之中。
角色確認與儀式化,如果能夠創造性地運用,那么在形成學生的健全人格、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等方面將會發揮出巨大的作用。身份確認是讓管理主體與被管理主體進入到一個特別情景的前提,就像在表演中演員“入戲”一樣;而儀式管理是一種對身份的強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班的學生會有一種統一的個性氣質,這些個性氣質往往被認為是班主任的個人氣質對學生長期影響的結果。如果班主任與學生在學校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比較清晰的自我確認,并使自己的行為進入到一種儀式化的過程中,班級管理效果無疑會得到極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