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園春
【摘 要】文章主要探討了初中物理習題課教學應注意的三點問題:落實基礎知識,培養良好習慣;認真鉆研教材,精選訓練題材;習題課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初中物理習題課 基礎知識 教材 主導作用
在物理教學中,習題課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筆者在物理習題課教學實踐中的點滴體會。
一、落實基礎知識,培養良好習慣
物理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礎的知識,它們是習題課前必須要掌握的知識。教師要求學生從五個方面,即從公式名稱、公式適用條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單位及符號等來理解、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另外,根據認識規律,要讓學生能靈活應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決實際問題。教師應該先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基礎知識,并通過對基礎習題的解答訓練,使學生掌握應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題的基本方法及運用物理量時單位必須統一的要求,進而使學生形成解答物理習題的基本技能,牢固掌握解題的規范和程序,為進一步深化學習做好準備。
二、認真鉆研教材,精選訓練題材
(一)注重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激發學習興趣
理論聯系實際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物理現象是設計趣味性習題的好素材。例如,冬天,某些身體素質好的人用冷水洗澡,冷水澆在身上后,他發現從自己身上冒出一縷縷的“白汽”。提問: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哪些物態變化?“白汽”是氣態還是液態?水蒸氣直接用眼睛能看見嗎?這樣編排的習題不僅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指導學生把理論運用于實際,使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身邊。
(二)注意一題多解,培養多向思維能力
一題多解是指通過不同的思維途徑,采用多種解題方法解決同一實際問題的教學方法。一題多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加深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應用,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啟迪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密度應用練習,筆者選用這樣一道題:“容積為3×10-4m?的瓶內盛有0.2kg的水。一只口渴的老鼠每次將一塊質量為0.01kg的小石子投入瓶中,當它投了30塊大小相同的小石子后,水面恰好升到瓶口。求:(1)瓶內水的體積;(2)投入瓶內的石子的總體積;(3)石子的密度。”從不同角度設問,引申擴散思考,促進知識遷移,并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三)注重變式練習,培養解題能力
在習題課中的“變式練習”是指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對例題進行變化,引出一系列與本例題相關的題目,形成多變導向,使知識進一步精化、難度進一步提升的教學方法。例如,在學生解答了“一列火車長200m,以15m/s的速度通過一座長1.6km的大橋,問需要用多少時間?”這道題后,教師把題目改為:“如果這列火車以相同的速度,通過另一座橋用150s,那么這座橋有多長?”還可以把這道題改成“已知火車長、橋長和過橋時間,求火車過橋速度”“已知橋長、火車速度和過橋時間,求火車長”等題目。通過這種一題多變的習題探討,開闊學生思路。
三、習題課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物理習題課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筆或動口解答物理問題,大部分時間是學生活動,而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點撥、引導兩個方面。
首先,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由于對物理知識或題意理解不透,往往會出現生搬硬套的現象,這時教師應抓住時機,找準癥結,予以指點。例如,在學過密度、浮力后,讓學生分析討論一個填空題:“小明同學將一只蘋果放入水中,蘋果在水里處于懸浮狀態,則此蘋果的密度為 kg/m?。小明從水中取出蘋果,分成一大塊和一小片,再將小片放入水中,發現小片沉入水底,據此現象可以推斷:若將大塊浸沒在水中,松手后大塊將會 (填‘上浮‘懸浮或‘下沉),大塊密度 小片的密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多數學生總認為大塊蘋果的密度等于小片蘋果的密度,因為它們為同一物體。教師提出:“由蘋果處于懸浮狀態可得,蘋果的平均密度與水的密度大小關系如何?小片放入水中沉入水底,說明小片的密度與水的密度大小關系如何?那么,剩余部分的平均密度(大塊密度)與小片的密度大小關系如何?”從而解開教學難點,使學生對概念有了進一步認識。
其次,對于難度較大的綜合題,教師應采用降低難度、分設疑點、階梯上升的方法,突出解題思路,把學生引上正確解題軌道。例如:“用一動滑輪把重為100N的物體提到9m高的樓臺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動滑輪的機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剛學到機械效率的知識,很多學生無法解題,筆者便采用“分解肢體,化難為易”的方法分為三步解題:求總功;求有用功;求機械效率。然后引導學生重溫在動滑輪使用過程中,物體上升高度和手拉繩子上升移動距離的關系。由于分層降低了梯度,學生在教師的搭橋和引路下,順利實現了認識的飛躍。
總之,習題課的教學要充分體現基礎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廣泛應用,使枯燥的物理知識與身邊的生活接軌,與學生的成長接軌,使物理教學成為有血有肉、充滿生活氣息的趣味性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物理。另外,通過解題方式的變換,提升學生的解題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不要為了解題而設習題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