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貝貝

【摘 要】思想品德課教學應首先確定教學目標,再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過程,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教學的盲目性。要優化教學目標的設置,文章認為在設置課堂教學目標時要做到系統思考,優先考慮學生,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及分層要求這四點。這樣,我們的課堂才具有“生命”的意義,教學的實效性才有了保障。
【關鍵詞】教學目標 思想品德課堂 優化設置 生命
人有目標,就賦予了人生活的意義;課堂有目標,則賦予了課堂“生命”的意義。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盧姆認為:有效的教學始于教師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也就是說,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是科學地制定課堂教學目標。
教育界目前對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較為一致,如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三位教授編著的《教學系統設計》一書中,對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為:“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后應該表現出來的可見行為的具體的、明確的表述。”吳志貴、陳方梁教授主編的《中學思想政治教學創新》一書中,將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目標界定為:“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目標是通過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等方面素質發展的規格性要求。”也即學生通過知識的構建,加強自我教育,完善道德規范,提高道德判斷力,體驗、感悟、踐行道德,形成好公民所應有的態度、能力、價值觀和行為。
借鑒學者們對課堂教學目標概念的界定,結合思想品德學科實際,筆者對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目標做如下界定:思想品德學科課堂的教學目標是指學習者通過思想品德學科教學后,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應該表現出來的可見行為的具體、明確、可操作性的表述。
有效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總的指導思想,指引教育者順利實施課堂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最終歸宿。準確且注重實效的課堂教學目標也是確保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目標仿佛是教師教學路途上的指路燈,有它的指引,教師的教學才不會迷失方向。為此,教學目標的確定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設置教學目標呢?筆者結合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談幾點思考。
一、系統思考
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我們不能孤立、靜止地看待某一個課時,而要用聯系的、發展的眼光來思考每節課的教學要求,用系統的思維來思考課堂問題。那么什么樣的思考才是系統的思考呢?我們可以很抽象地,從哲學高度上來闡述“系統思考”這個概念。比如可以“堂而皇之”地說:“所謂系統思考就是用整體的觀點來思考教學問題。”顯然,這樣的回答對處在課堂教學操作層面的教師來說作用不大,我們需要更為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思考。
系統思考課堂教學目標的要旨是要使子目標與總目標相統一。在具體的教學行為中,課堂教學目標落實課程標準要求,課程標準服務于課程總目標,簡單地說就是分和總的關系,在這三者關系中,課程目標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課堂教學目標應該要能夠體現出課程的目標。換句話來說,課程目標在具體的一堂課中的體現如何,可以說是衡量該堂課實效高低的重要依據之一。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可以用逐層分解法讓課堂教學目標(具體)和課程目標(總體)統一起來,具體如下圖所示。
明確課程目標,在它的基礎上給出單元的課程標準和單元教學目標。兩者是原則性的而不是具體的,還需繼續進行分解,得出每課時的課堂教學目標,求出課堂子教學目標,直至找到不能再劃分的最低一級的子目標為止。從子目標出發,找出實現子目標所需完成的教學活動和教學步驟。這種方法既有利于突破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同時也容易使教師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把握知識體系。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課程總目標是:“思想品德課程旨在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創新精神、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礎。”這樣的終極教學目標的重點,或者說它體現出來的最大特點在于受眾的情感內化,課堂上學生有沒有自覺的情感內化才是衡量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終極標準。據此,根據逐層分解法,可以將課堂教學目標與課程總目標真正地統一起來,同時也可從課程目標層面判斷課堂教學目標的正確性。
例1: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課《男生·女生》所要求達到的課堂教學目標為“愿意與異性同學交往,尊重異性同學;正確認識并接受青春期開始出現的對異性愛慕的情感,愿意反思并正確把握情感問題”。
從課程目標層面要求,我們試著推出這堂課教學目標達成的評價標準:學生是否真實地列舉了生活中真實發生過的男女同學交往中的點點滴滴;學生是否真實地感受到與異性同學的交往對自身健康成長的益處;學生是否悅納內心的朦朧情感變化并對此有正確的認識,并能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坦然、恰當地處理。
系統思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既要了解總目標,又要熟悉各個階段、各個環節的具體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系統思考是一種“見林又見樹”的思考。
二、優先考慮學生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一位母親帶著自己5歲的小女兒逛商場,她自己每次都逛得津津有味,而她的小女兒卻總撅起小嘴巴,很不高興。她不理解。后來有一次她蹲下身子幫助女兒系鞋帶時,猛然發現了原因所在。原來女兒逛商場時所見到的“世界”與她所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她看到的是琳瑯滿目的、誘人的商品,而5歲的女兒所看到的是“毫無表情”的大人的屁股!她不禁感嘆,原來商場僅僅是為大人設計的啊!
其實,我們教師每天都面臨類似這位母親的“處境”:教材是由高度智慧的專家編寫的,學習目標是由擁有豐富知識的教師制定出來的,我們總免不了站在自己的高度來理解、要求學生,依據自己的能力來設計教學目標,教師看起來似乎很簡單的內容,學生理解起來卻可能困難重重。
所以,制訂教學目標要優先考慮學生,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需要以及個性心理特征,設計難度適中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定得高,學生會產生畏懼心理,無法實現,等于零;教學目標設計得低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又激發不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會影響繼續學習內驅力的保持。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要把教學目標定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例2:在制定人教版九年級第四課《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一節的教學目標時,我對學生進行了以下分析。
1.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分析:初三學生經過兩年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特別是上一節內容的學習,已經較深刻地了解和掌握了有關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的知識,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從資料中分析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帶來的影響。
2.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分析:缺乏具體的理解,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不強,難以分析現實生活中具體的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做法,社會責任感普遍不夠強。
3.學生的學習需要:作為一個社會人,學生應該學會通過理論聯系實際,體驗生活的學習,學會關注社會,關注身邊,更深刻地理解國家、社會、學校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性、緊迫性,從而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培養關心社會的社會責任感。
優先考慮學生還要考慮學生間的差異,比如學習能力上的差異、思維習慣上的差異、學習方法上的差異、學習興趣上的差異等,這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可見,備課時要備學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三、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
當下,在教師的教案中、口中經常會出現“三維目標”這個詞,提出三維目標是我們理解課堂教學的一大步。但這三種目標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值得認真思考。
筆者認為,三維教學目標是彼此滲透和相互融合的,三者有機地統一于學生的整個成長與發展過程之中。一方面,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依附于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之中,在不斷探究知識、掌握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另一方面,也能通過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體驗來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知識和技能。因此,學生的品德和心理發展是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行為綜合、有機的發展。思想品德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它的課堂教學目標必然是一個完整、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有效地滲透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科思想。
例3: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六課《做情緒的主人》,所要求達到的課堂教學目標為“理解情緒多樣性,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保持樂觀心態”。其中“理解情緒的多樣性”指向的是學生知識水平的要求,“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指向的是學生能力的基本要求,“保持樂觀心態”指向的是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理解情緒的多樣性”是“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保持樂觀心態”的前提和基礎,“學會調節和控制情緒”是學生初步體驗樂觀心態的前提,只有體會到樂觀心態帶來的愉悅感,才能促進學生主動“保持樂觀心態”。可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在知識學習與探究中,在能力培養與訓練中逐步滲透、形成的。反過來看,一旦學生具備了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并且能夠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的時候,學生對情緒的多樣性、豐富性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入,學生對情緒、對人的重要作用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學生的認識水平就會有更深層次的提高。由此可見,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中三維目標的制定與達成是一個整合與交融的過程。
四、分層要求
課堂教學目標的對象是所有的學生,但是他們的知識儲備、學習方式和個性特點等等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筆者認為統一而無層次性的教學目標不利于多數學生的發展。為此,教師要盡可能多地了解學情,在充分掌握差異性的基礎上,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地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分層設計教學目標通常從以下三個層面展開。
(一)目標實施對象上分層
醫生給病人開處方前首先要診斷。同樣,教師給學生實施分層教學也要先“診斷”:了解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方式、思維特點有哪些類型,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有哪些特點,了解學生的學習問題有哪些方面。只有做了全面的“診斷”,才能有效地開展分層教學。但面對數量較大、個性復雜、可塑性強的學生,每節課都這樣設計未免過于“烏托邦”。所以,我們可以依據學生的群體分布情況,將學生分成高、中、低三種類型,這是一種粗略的、簡化的分層,卻比較有效,大大節省了教師“開處方”前的“診斷”時間。
(二)目標要求上分層
課本和教學大綱要求的教學知識內容我們不能篩選,但在目標要求上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比如說,某個知識點,我們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只要求他們理解,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則要求他們掌握和運用。目標要求上分層,有利于各個層面的學生達到目標。
(三)目標內容上分層
要求學生理解、掌握或者運用的內容,學生不可能在一節課或幾節課就完全達到目標,所以,篩選、開發習題讓學生鞏固是必要的。這些用來加深理解、強化鞏固的習題應當按照學生的層次來選擇和安排,讓基礎差的學生做較為簡單的習題,讓基礎較好的學生做較為復雜的習題。
分層設計教學目標會使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更貼近他們的認知規律,也更利于所有學生的發展。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內涵非常豐富。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去研究、探索,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躍.高效課堂的101個細節[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閆鳳云.行為動詞在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中的使用[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04):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