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琴
【摘 要】“云”計算時代,我們看到了“云”的大量、高速、多樣、準確。“教育云”實現了用“云”代替計算機為教育教學服務。文章從云學習、云教研、云評價、云儲存這四方面闡述了“云”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同時提出了資源的安全性、共建共享等維護方面的展望。
【關鍵詞】云學習 云教研 云評價 云存儲
一、“云”學習——打破固化教學瓶頸,搭建空中快樂課堂
(一)微課分解難點,疑促自主學習
課程實施中,層疊的疑問、久攻不克的難題似一只只“攔路虎”阻擋了教學的進行。此時,面對學生“啟而不發”的尷尬局面,教師越講越惱火,學生越聽越頭疼。久而久之,教師失去了耐心,學生丟了興趣。在云端,完全可以顛覆“師講生聽”的陳舊觀念,而演變為讓學生“課前預習,課堂練習,課后反饋”的自主學習模式。
為了進一步輔助學生的課后拓展學習和自我評價,我還將每課的教學設計、Mp3范唱、教學課件、自測試題等各種學習素材都壓縮上傳,并鼓勵學生在云端與我交流。例如:京劇行當中,孫悟空是丑角嗎?普契尼創作的意大利歌劇《圖蘭朵》中為何有段中國民歌《茉莉花》的旋律?我國許多地區都有名為《茉莉花》的民歌,除了河北還有哪里?看上去,問題是對我提出的,但卻總是被一些“小老師”搶先回答了。他們唯恐不及地將答案發布在云端,我只需要進行適時的點撥和個別輔導就可以了。這樣一來,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初步形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云”,分解了教學難點,模糊了師生角色,顛覆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它成了“優等生提高,差生鞏固”的學習站。一只只“攔路虎”被“云”馴服,“云”讓我們看到了“生樂學,師樂教”的喜人局面,“云”平臺成了“永不下課的課堂”。
(二)邂逅學習共同進步,搭建協作平臺
云端教學建立了高互動的教育教學體系,使每個學生在瀏覽和收藏學習信息之余,還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學習伙伴。他們可以共同探究,彼此激勵,為解決同一個難題、完成同一個任務而結成學習同盟。著眼于音樂課堂,對于邂逅音樂的愛好者,合作共研音樂作品,“云”搭起了一座七彩的橋梁。在云端音樂社區中,每個學生都可以瀏覽、收藏好音樂,也可以將自己喜愛的歌曲進行分享,結交有相同音樂喜好的朋友。如A、B、C、D四人就是在這樣一次校歌征集比賽中相識的。A同學喜愛寫作,他結合自己在學校學習和生活中的個人感觸,首先創作出了歌詞,但苦于自己不通音律而無法譜曲,于是就在云社區中發帖表達了征集曲作者的意愿,并附上了自己創作的歌詞。B同學在瀏覽時偶然發現,于是發揮自己十余年的鋼琴學習和樂理功底為其譜曲,并將鋼琴彈唱錄制成了音頻文件,而后傳給了在校合唱社團的C同學。C運用熟識的MIDI音樂軟件為歌曲配上了二聲部,形成了有立體和聲效果的合唱歌曲。最后,在自幼學習舞蹈的D同學優美舞姿的配合下,這首校歌被錄制成了一段豐富精彩的視頻,然后傳到社區中。通過全校師生和家長的網上投票,他們的點擊率和人氣直線攀升,最終獲得了此次校歌征集活動的桂冠。而這四位“小音樂人”通過“云”結為學習伙伴,也在“云”中收獲了肯定和自信,完成了自己的音樂夢想。
二、云教研——聯結信息孤島,拓寬教法渠道
有了云平臺,教師可以在云端建立一個“教師個人空間”,將自己的電子資源(如教學課件、教學論文、教學設計、教學反思、課堂實錄、優秀題庫等)上傳到空間中,經過長期的積累就會形成一筆不容小覷的個人教育資源。它對于鍛煉教師的寫作基本功、積累個人教學經驗都起到了很大作用,教師個人在其中自省、總結,加速了教師成長的可持續發展。另外,通過個人空間還可以連接到其他教師的空間地址,或建成“好友群”,形成一個較大規模的“教研圈”,大家可以互相瀏覽彼此的教學動態,分享優秀的學科資源。
三、云評價——關注學習數據,記錄成長軌跡
云評價兼具傳統模式中的真實、交流等功能,又同時具有隱蔽或公開的矛盾性。說其隱蔽,是因為“云”具有較好的隱私安全性,評價人可以以私信的方式進行評價;若選擇公開發布,那么在線的每一個人的意見則可以在同一時間發布,實現了評價的公開性。另外,非常難得的是,存儲于云端的這些數據還具有實名制的特點,它忠實地記錄著所有學生的綜合學力,可伴隨學生的一生,當學生升學或異地轉學時,可以隨時隔空調取,而無須擔心丟失、破損等不良情況發生。
四、云存儲——容納海量資源,暢享移動素材
云存儲,只需要簡單的“云+端”(云平臺加上移動終端)即可完成,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以任何網絡方式靈活、實時地構建教學環境,滿足學習需求。教師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一臺有網絡的終端上存儲和查詢自己的教育教學文件,也可以利用云存儲提供的豐富資源直接在教室里進行教學。學生則可以利用隨身攜帶的手機來進行“移動學習”,在云端直接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類作業和測驗。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黏性,使“泛在式學習”和“碎片式學習”的長處盡顯無疑。
對于學習者而言,“云”建構了寬松可控的學習環境,使其能自主選擇適合的學習手段;對于教育者而言,“云”實現了資源共享和教法互補,讓我們在三尺講臺上游刃有余。
【參考文獻】
[1]張詠馨.云端課堂,激活教學新思維——淺議課堂教學中“云”平臺的有效應用[J].天津教育,2015(Z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