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平
摘 要:在習作教學中,教師經常發現低年級的學生喜歡說話、寫話,發言大膽,充滿想象力;但進入高年級后,就不大愿意表達,尤其是學困生,習作能力也越來越差。這是因為影響學生作文水平的因素,不僅是習作技巧和表達能力,還有心理的因素。學生要表達自己的想法,首先要愿意去寫作。所以,只有調整好學困生的心理,實施多種務實有效的教學舉措,才能提高他們的習作能力。
關鍵詞:學困生;心理調整;務實有效;習作修改
一直以來,一些學困生因為閱讀量匱乏,缺少從生活中積累習作題材,所以對習作缺乏信心。寫作時不是沒東西寫,就是像記“流水賬”。時間一長自然喪失了習作的興趣,對習作產生畏難、應付等心理,害怕表達內心想法,害怕寫作文。
一、排解學困生習作的心理壓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我們要引導學生樹立“生活即作文,作文記錄生活”的觀念,把握新標準要求,教會學困生放松心態,清楚“記錄自己的生活就是寫作”,充分調動學困生習作積極性,從而提高習作教學的質量。在習作教學中,引導他們認識自己有一臺萬能的“攝影機”——五官及大腦,播放出自己眼見的事物、耳聽的聲音、心中的想法,寫出自己對生活、事物的感受、體驗和情感,這樣就是在記錄自己富有童真、童趣的生活;引導學困生從自己遣詞造句的能力出發,寫出自己對生活的真情實感。教師不可隨意拔高,但可以啟發學生,給他們一個寫作的“樓梯”,讓他們模仿以前所學的優秀課文,學習作家們記錄生活的方法。
二、提高學困生習作修改能力
“文章是改出來的”。因此,教師引導學困生認識到作家們投稿的艱辛,讓學生明白對自己的習作也應進行修改、再修改。上學期,我們為了提高學生對作文的修改興趣,弱化了傳統的對習作精批細改的做法,開展了學生自改、生生互改的實驗,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增強習作修改意識,逐漸提高習作修改能力。
在修改中,我發現,有部分學生沒有興趣改別人的作文,修改得很少,甚至只改幾個錯別字,習作和修改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我把第一學期修改習作重點定為解決基本的字、詞、句、標點符號的問題。第二學期,我將在此基礎上對學生提出更高要求:針對每次習作的具體要求和結構內容考慮進行互改。首先,要找到幫扶對象,將自改、互改時表現得特別困難的學生,記錄下來。接著對這部分學困生進行調查分析,找到原因:膽小,生怕自己改錯了、改得不好;不認真,對自己要求不高,對其他學生的作文應付了事;作文能力差,對于別人寫得不通順、不理想的地方不會修改。最后,針對不同原因,尋找相應解決辦法,幫助學困生提高習作修改能力。
三、提升學困生習作快樂感
習作教學重視評價的激勵功能,注重學困生習作的展示與交流。我先帶領學生做了一個“看小作家照片”的游戲,其實照片只是一面鏡子,讓學困生明白自己也是一個“小作家”,每個“小作家”都要有展示自己的舞臺。這對于剛剛起步的學困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之后我做了以下嘗試:
1.每周舉辦一次“好書推薦會”
讓每一個學生喜歡上閱讀,通過不斷地閱讀,形成一定積累,達到厚積薄發的效果。但是老師、家長推薦的書,學困生卻不一定非常喜歡。所以,我們的“好書”都是孩子們自己挑選的書,同齡人相同的興趣愛好是他們讀書的良好起點。我鼓勵他們每周都閱讀一本好書,并寫下簡練的推薦詞在會上宣讀。之后再進行現場交換好書,靜靜地讀上半節課,并約定下一個星期在推薦會上交換。這樣每個孩子包括學困生都有了自己讀書的小團隊,學期結束時還制作出了諸如“我與書的約定”“星空下的書”等小冊子。這樣自然而然地緩解了學困生語言匱乏的問題。
2.利用班級文化墻來展示習作的精彩
我把班級文化墻的布置及更新分給三個小組完成,每個小組負責一個主題:“華美篇章”主題記錄學生的優秀習作,是學生習作興趣培養的加油站;“精彩片斷”主題是為習作水平相對一般和學困生而設,摘錄他們在單元習作、小練筆或周記中的較為精彩的句子或片段,“誠于嘉許,樂于稱道”,讓他們也享受成功的快樂;“妙語連珠”主題記錄的是學生在習作中的奇言妙語,尤其是學困生那偶爾“一鳴驚人”的妙語,有利于增強學困生積累和運用優美詞句的意識。這些欄目的設置,使學優生有了展示的機會,但不“包場”;學困生也有展示的舞臺,不僅僅當一名“讀者”。
總之,要想提高學困生習作水平,走出“小學生怕寫習作、小學教師怕教習作”的怪圈,我認為,首先,要激發學生對習作的興趣,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寫作的動力;其次,要讓學生多積累習作素材,只有素材多了,習作才會得心應手;另外還要注重學生習作方法的指導,尤其是提高他們的習作修改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情緒。學困生只有愿意寫、渴望寫,才能逐步提高習作水平,進而達到提高習作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英]杰羅姆·布魯納.教育過程[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3.
編輯 楊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