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志紅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08.039
[摘要] 目的 分析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 方法 隨機選取104例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根據患者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各52例,觀察組患者經優泌林 70/30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對照組患者經磺脲類口服降糖藥物聯合二甲雙胍治療。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FBG、2 hPG、HbA1C較對照組明顯降低,血糖達標時間較對照組縮短,低血糖發生率1.92%低于對照組低血糖發生率1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效果顯著,血糖控制明顯。
[關鍵詞] 胰島素;二甲雙胍;初發2型糖尿病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04(b)-0039-02
2型糖尿病約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1],發生率高,并發癥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不斷延長,胰島β細胞功能不斷降低,臨床口服降糖藥物治療效果隨之降低,致血糖控制效果不佳。而對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胰島素治療,早期能夠修復胰島β細胞功能,維持血糖穩定性。為分析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的臨床療效,該文2014年1月—2015年6月間對初發2型糖尿病采取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中104例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均該院接受診斷,經唐耐受量、實驗室指標、生化指標等診斷,與世界衛生組織[2]中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相符;患者均為初發2型糖尿病;排除認知功能障礙、凝血機制異常、藥物過敏史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對此次研究均知情,并簽署了研究同意書;根據患者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觀察組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齡38~70歲,平均(42.5±10.1)歲;對照組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齡35~72歲,平均(43.6±11.2)歲。
1.2 方法
兩組患者到院就診后,叮囑患者注意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適當運動,保持輕松、愉悅的情緒。對照組患者接受磺脲類口服降糖藥物聯合二甲雙胍治療,患者每次口服格列齊特80~120 mg,2次/d;二甲雙胍250~500 mg,3次/d。治療期間若患者空腹血糖降低6.5 mmoL/L、餐后2 h血糖降低8.0 mmoL/L以下,減少二甲雙胍用量或停用。觀察組患者接受優泌林 70/30聯合二甲雙胍治療,患者每天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優泌林 70/30,初始劑量0.4~0.6 U/(kg·d),期間根據血糖變化調整胰島素劑量至血糖達標,口服二甲雙胍250~500 mg,3次/d;期間患者空腹血糖降低6.5 mmoL/L、餐后2 h血糖降低8.0 mmoL/L以下,逐漸減少胰島素用量,維持6個月后停用,繼續服用二甲雙胍,減少劑量或停用。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變化,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血紅蛋白(HBA1C),并記錄兩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低血糖發生率。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中的數據使用SPSS 20.0統計軟件包。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自身配對t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控制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FBG、2 hPG、HbA1C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FBG、2 hPG、HbA1C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及低血糖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血糖達標時間(6.45±1.34)d,低血糖發生率1.92%(1/52);對照組血糖達標時間(9.23±1.48)d,低血糖發生率11.5%(6/52),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糖尿病是目前威脅我國居民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的常見疾病,據相關資料[3]顯示,我國逐漸成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國,其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常見類型,其發生率高達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2型糖尿病是導致患者糖代謝和脂代謝紊亂的主要疾病基礎,會導致患者出現心腦血管疾病。一般2型糖尿病發生過程中主要是因糖調節能力減退所致,臨床研究[4]認為,機體胰島素功能分泌缺陷,或出現胰島素抵抗,致2型糖尿病的發生,且胰島素抵抗會影響患者治療效果。2型糖尿病患者因持續存在胰島素抵抗會降低機體胰島β細胞功能,據相關資料[5]顯示,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僅為50%,隨著病程延長,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不斷降低,在病程延長至6年后,胰島β細胞功能僅為正常人的25%,而到10年后,胰島β細胞功能僅占10%。因此對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應及時控制患者血糖,促使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恢復正常。
胰島素是臨床常用控制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藥物,通過胰島素控制血糖,能夠消除高葡萄糖毒性,恢復胰島β細胞功能,而且胰島素增敏劑能夠預防患者發生高胰島素血癥,抑制胰島β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原,減輕胰島素抵抗,減輕胰島β細胞負擔,促使胰島β細胞功能恢復正常。在此次研究中,初發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與口服磺脲類降糖藥物聯合二甲雙胍治療患者相比,患者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血紅蛋白明顯降低,血糖恢復正常。而且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患者血糖達標時間(6.45±1.34)d,低血糖發生率1.92%,經磺脲類降糖藥物聯合二甲雙胍治療患者血糖達標時間(9.23±1.48)d,低血糖發生率1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與磺脲類降糖藥物相比,采取胰島素能夠在較短時間內促使患者血糖恢復正常,降糖效果顯著且穩定,避免低血糖的發生。究其原因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后立即采取降糖藥物治療,病程延長,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則會降低明顯,出現口服降糖藥物失敗情況,且患者口服降糖藥物期間,并發癥較多,出現酮酸癥中毒、糖尿病視網膜病、糖尿病足等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2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后立即予以胰島素治療,能夠維護和逆轉患者殘存的胰島β細胞功能,使受損的胰島β細胞功能恢復正常,降低胰島素抵抗,提高血糖穩定性,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優泌林 70/30屬于預混胰島素,屬于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適用于初發糖尿病患者的早期治療。通過促進糖原、脂肪酸、甘油和蛋白質的合成和氨基酸的吸收,抑制糖原、脂肪分解及蛋白質代謝等作用,調整血糖。二甲雙胍屬于胰島素增敏劑,通過增強外周組織對葡萄糖攝取和利用,提高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進而增強胰島素降糖作用;同時二甲雙胍能夠抑制糖異生和分解,減少肝糖輸出,延長葡萄糖在腸道吸收時間[6],緩解機體高胰島素血癥,減少胰島素原,抑制食欲,對控制患者體重起到積極促進意義,避免胰島β細胞功能損害。另外二甲雙胍的應用,可以增強機體組織性纖溶酶原激活物活性,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采取優泌林 70/30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能夠提高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在較短時間內促使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恢復正常,發揮胰島β細胞功能作用,預防大血管及微血管并發癥的發生,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總而言之,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效果顯著,血糖控制明顯,并發癥少,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并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謝飛.地特胰島素與甘精胰島素分別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河北醫藥,2013,35(21):3236-3237.
[2] 戴筱君,高斯,施克新.地特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1):75-77.
[3] 牛東升.胰島素或磺脲類藥物聯合二甲雙胍治療初發2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3,53(33):62-63.
[4] 劉婭,唐金國.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4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11,40(6):599-601.
[5] 應文華,葉愛玲,葉韓鐲.門冬胰島素30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觀察[J].中國藥師,2015,18(2):277-279.
[6] 楊建國,黃德妤.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80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9):4266-4267.
(收稿日期: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