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關注課堂,研究課堂,創新課堂,是當前我們教學教研的中心工作。那么,怎樣上好一節新授課呢?俗話說:“千個師傅萬個法”,“教學有法,法無定法”。我以七年級下冊第九單元What does he look like第一課時為例,談談我在上這節課的一些做法和感想,與大家分享。說不上是一種“教學模式”,只是給大家提供一種參考,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我這節課分為“課前熱身—情景導入—新知呈現—語言操練—歸納小結—聽力訓練—檢測評價”七個步驟。
一、課前熱身(warming up)
熱身階段主要是啟動和復習,活動目的主要有兩點:一是激活學生大腦和行動,讓學生興奮起來,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本堂課的學習中,即激發興趣,烘托學習氛圍。二是激活已學知識,讓已學知識在學生的大腦中活起來,即復習、鞏固和靈活運用已學知識。教師在選擇活動形式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選擇適合學生和教學內容的活動,以求實效。這節課一開始我以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主題曲導入,借用節目中四個小孩Kimi,Angla, Cindy和張悅軒的照片學習long /short/curly/straight hair,形象直觀。熱身內容一方面要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實際,另一方面要讓學生感興趣。
二、情景導入(tuning in)
情景導入是傳授新課的序幕,它為培養學生興趣,抓住學生心弦,優化學生心境,為新知的探求、運用做準備,快速引導學生進入快樂、美妙的英語學習天地,也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建議教師創設情景,引入新知要巧妙自然,盡量創設真實生活化的情景、形象直觀。本節課進行外貌對話教學時,我給學生呈現《爸爸去哪兒》中萌娃的圖片,牢牢抓住學生的眼球,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轉移到我的課堂中來,成功而智慧地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他們積極參與語言交流的熱情,并實現向新內容的自然過渡,減輕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緊接著,學生借助形象直觀的圖片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三、新知呈現(Presentation)
教師采用圖片、肢體動作等直觀教學手段組織教學,使語言教學直觀化、生動化、趣味化,讓學生愛學、樂學、善學。在講解新知識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1.突出目標,組織教學。要求教師在設計每一步時都要考慮目標,服務目標,力求在有限的時間內直達目標。
2.利用圖片,充實教學。教師要盡可能地體現直觀性教學原則,盡可能多地利用圖片進行教學。教授外貌時,教師展示圖片,這就很真實、形象、直觀。
3.肢體語言,優化教學。在詞匯、會話教學中可運用肢體語言,教師和學生同做,手動、口念、腦想,真正達到口、手、腦并用,調動各種感官,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播放視頻)我用邊呈現、邊操練、邊小結的方式描述人物頭發,接下來,用同樣的方式學習了描述人物的身高和體型。
四、語言操練(Practice)
學生通過呈現新知這一環節,掌握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在此基礎上,需要大量的語言操練,語言操練應注意以下六點:
1.語言目標要明確。首先要確定這一節課重點操練什么詞匯、句型。
2.操練方式要多樣化:替換練習、問答交流、游戲、表演、對話角色扮演等等。操練方法的選擇會直接影響操練效果,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語言操練方法。
3.操練的對象要多元化。如,在師生之間、同桌之間、小組之間、男女生之間、前后排之間、左右排之間操練等各種形式交替使用。教師在活動形式的選擇上一定要注意豐富多樣,同時要講究有效性。
4.操練方法要靈活機動。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采用不同的操練形式,即將新知呈現和語言操練這兩個部分結合在一起教學,我采用的就是這樣一種方法。例如,在描述人物的頭發、體型和身高時,我就是將新知呈現和語言操練相結合,邊呈現邊操練,趁熱打鐵,事半功倍。
5.操練中的課堂評價要跟上。評價要貫穿于一節課的始終,學生在操練過程中更需要老師的鼓勵和肯定。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個友好的點頭、一句簡短的夸贊、驕傲地豎起大拇指都會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五、歸納小結(summary)
一個知識點學完后,師生共同做簡短的學習小結,即總結歸納所學的語言知識,并評價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總結環節要起到一個歸納梳理的作用,不能流于形式。以本堂課為例,在描述人物的頭發、體型和身高時,從新知呈現→語言操練→歸納總結,我采用了兩種方式進行小結,一是歸納梳理所學的語言知識,二是教師自編簡單、上口的chant。Chant有意境、有節奏、充滿童趣、朗朗上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運用音樂、運動、節奏可以感到松弛、愉快和滿足,產生興奮的情緒,達到長時間記憶的目的。在英語教學中適當地使用“Chant”,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增添學習的樂趣,促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熟記教學內容。“Chant”在教學中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讓學生易于接受新知識。
在新知呈現→語言操練→歸納總結之后,學生大致掌握了本堂課的語言目標,能運用所學句型熟練描述人物的外貌。在此基礎上處理課本中的1a,1b,1c得心應手,就能輕松愉快地完成學習任務。
六、聽力訓練(listening)
1.突破難點。課本2a是難點,聽力材料中選擇疑問句Is David tall or short是新句型,我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突破生詞、操練新句型,幫助學生掃除聽力障礙,降低聽力理解的難度。
2.突出重點。課文2b是重點,先聽填空,再聽填表,最后根據填好的表格內容,要求學生相互問答,進行人物外貌描述,這既是對聽力內容的鞏固,也是口頭作文的訓練。
七、檢測評價(assessment)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不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或模式,不要機械地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應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根據學生水平“變式”處理。只有“變”才會顯示出靈活性,只有“變”才會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只有“變”才會充分展示教師個性化的教學藝術風格。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才會更具有創造的活力。正如魏書生所說:“探索課堂教學方法,確立課堂教學類型,目的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根據自己與學生的實際確立一種基本模式。如果自己眼界比以前開闊了,學生基礎比以前堅實了,學習積極性比以前高了,那么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步驟必須隨之改變。”這應該是我們面對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面對任何一種教學模式所持的科學態度。
總之,英語課堂應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英語課堂成為快樂的課堂、實踐的課堂、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王惠玉.提高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探索[J].淄博師專學報,2010(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