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劉戟
摘 要:信息技術主要是基于目前研究領域中的一些技術性成果和技術性知識等內容為主的一門科技型課程,而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主要是涉及一些簡單的信息技術手段以及教會學生如何應用,這是將知識與實踐和科技相結合的教學過程。
關鍵詞:中學課程;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是以基礎性知識為主,并嘗試讓學生動手參與的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其開設課程的意義就是在素質教育的命題下讓學生具備一定的操作和實踐能力,以及對基礎性知識的掌握。而在操作化的過程中,實現小組協(xié)作化完成項目,也是對合作學習的實踐。基于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目的,為了最大化該課程對學生的意義,就必須優(yōu)化該課程的教學模式,實現創(chuàng)新性教學。
一、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項目化”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項目化”是指以學習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教育的課堂中,給學生分配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任務要求,在單節(jié)課程結束后要求學生完成課程中要求的任務,并根據學生任務完成的情況,進行教學結果的反饋,有助于后續(xù)課程的復習。這種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學生較大的自主權,能夠讓學生在知識學習后,能夠去自主完成任務,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創(chuàng)新。同時這對于教師而言,也是一種有效的反饋。學生完成項目的過程,是對課堂知識的一種延伸,可以在課下進行知識的進一步復習和鞏固,在查閱一些知識的基礎上也能夠對項目的完成結果進行進一步優(yōu)化,而這就是學生對知識進行建構的過程。
二、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合作性”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是“合作性”模式,這種合作性的學習方式是對素質教育以及創(chuàng)新性教育在教學課堂中的嘗試,而不僅僅是在信息技術課程,更是延伸到物理、化學、生物以及語文和數學等多個學科,而且得到很好的課程效果。而這種合作式的學習模式就是讓學生就一個主題在團體中進行討論和學習,并得到老師的針對性指導,這是知識自我建構的一種方式,在學生自我學習知識、豐富知識并在老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和衍生知識,形成自我知識。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一個案例是“word文字的編輯”,就可以以小組合作性學習為單位,將這一單元的基礎性操作知識講授完畢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去學習,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得到老師的指導或者是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的學科知識,自己去解決問題,而小組內部成員又能夠分工合作,各自負責文字方面、版面以及文字效果和顏色等等,讓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的意識,并且能夠相互協(xié)作進步。而在這種小組合作性學習中,能夠就學習結果形成小組匯報的簡報,并參與班級評比,這種激勵式教學能夠讓學生更積極參與到這種學習方式中,而對于這種團隊性素養(yǎng)和合作性學習意識的培養(yǎng)又十分大的效用。
三、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分層法”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分層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兼顧到學生的學習差異,能夠有針對性地照顧到部分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這樣能夠讓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并且這種個性化和分層化的教學方式,也符合因材施教的特點。學生有些傾向于知識的記背,有些更偏向于操作實踐,而這種兼顧學生差異性的教學方式,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而對于這種分層式的教學方法,第一,能夠了解本班學生的學習特點,明確了解學生哪些方面有障礙,哪些方面有優(yōu)勢,這樣就能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和答疑;第二,要了解課程內容特點,要熟悉各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明確重點和非重點的課程內容,這樣結合學生本身的學習特點以及學科內容的特點,進行有層次的講解。第三,這種層次化的教學也就是差異化的教育,而差異化的教育就是一場探索式和嘗試式的教學,這種層次化的教學方式是由淺入深的講解,以及由重點過渡到非重點課程的講解中,由基礎知識教學過渡到實踐知識的操作;由知識的講授到小組的討論,這種節(jié)奏相當、有張有弛的教學方式更能為學生所接受。
四、小結
信息技術課程目前已經在中學普及開來,成為一門應用型課程,而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仍然是單一的講授式,不能完全將該門課程的意義明顯得以應用。因此,本文主要是從三個教學模式對課程教學進行講解,首先是“項目化”模式,以任務和項目為導向,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和鞏固知識;其次是“合作式”教學模式,就是以小組教學的方式,小組內部充當解決問題的主題,合作性思考、合作式學習,教師只是充當導引者;最后就是“層次化”教學模式。能夠以課程的重點進行分層,以學生的學習特點差異性進行分層,這種差異化的教學過程就是一種合理安排課程講解進度的過程,其目的在于由淺入深地向學生灌輸知識,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感覺到壓力,能夠快速掌握知識。
參考文獻:
向雙燕.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8(19):186,193.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