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
從2010年起,開始接觸云教育,在無數次探索未知的嘗試中,我們走得很頑強。在近期的課堂實踐中發現,當學生通過學習只能掌握基本內容時,以“支架式”來組織教學,以“微課”為“材料”做成支架打基礎,在課堂上通過協作、交流、互動“搭支架”來提升、強化知識與應用,效果很好。但是,當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就能掌握知識時,或經過一段時間,老師要對整個知識進行復習、總結、強化時,再使用支架式教學,就顯得力不從心。這時使用拋錨式教學,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現將其簡述如下,以拋磚引玉。
一、課前準備
1.教師工作
(1)規劃教學內容,準備學習任務單和相應的微課教學視頻。微課是理科教學手段中非常常用的方法,其獲取方式,一是老師可以自己錄制相應內容的教學視頻,二是老師可以從網絡下載,三是將教學內容鏈接到相應的視頻網頁上。由于理科教學有一個特點,通常先是簡單的案例,然后再逐漸加深難度,所以理科的教學微課應一個題一個微課,通過題的變化讓難度成階梯狀遞增。而電子任務單的內容就是微課講解的知識和問題。
(2)引導學生完成教學內容的自學。在上一節課結束后,老師以課后作業的形式將學習任務單和“微課”一起發給學生。在上課前老師要督促學生完成電子任務單上的練習,并認真自主學習教學內容,及時關注每個學生電子任務單的完成進度和完成效果,在收集學習情況的同時加強對后進生的管理。
(3)編寫課堂測試題,并配套微課。
2.學生自學
在任務單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教材、微課等資料完成學習。對于任務單上不會的內容,可以通過學生終端反復播放微課進行反復學習。通過微課反復學習還不會的,形成問題提交給老師。走讀學生在家里用電腦完成,住讀學生用提供的學生終端在晚自習的時間完成。
3.注意事項
(1)任務單編寫時題量的控制,學生的任務作業最好在6-10個左右,完成的時間控制在40分鐘以內,最好是在30分鐘左右。太少太容易,學生會產生輕視心理,影響后面的課堂學習質量;而太多太難,學生做得很辛苦,或因時間關系被迫放棄,造成厭學情緒。
(2)任務單編寫時內容控制,要與前期知識進行聯系,重點放在本節課學生自主學習能學懂的內容上,在達成目標要求上,還要有一定的難度梯度。其目的是復習鞏固舊知識,促使學生學習新知識,為綜合應用打下基礎,找出大多數學生的拋錨點,以方便老師課堂強化知識和解決問題。我們的做法是先用一難一中等兩個題復習鞏固舊知識。再用2-3個題練習本節的基礎應用,最后用2-3個題檢測學生自主學習達成的層次。而課堂測試題的編寫注重少、精、全,直指當堂課重點、難點、易錯點。其主要目的是測試本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在難度上,起點要比任務單高一些,更注意重點、難點、易錯點的詳細檢測,通常用一題多問等形式。
(3)在完成任務單時,對于學生新學的內容,老師不進行講解指導,以磨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對新問題的處理能力。同時也避免了老師把自主學習課又上成了講授課。
二、課堂運用
課堂的運用分以下幾個環節
1.花3-5分鐘展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的同時,對任務單上的重點、難點、易錯點進行強調與提示,只是強調與提示,不是完整地講一遍內容。由于學生在12或24個小時前自習過,這時的強調是對已學的知識進行復習鞏固。根據艾賓斯浩遺忘曲線,這樣做能讓學生在1到7天內不遺忘,當然同時也引入了本節課內容。
2.花9-10分鐘左右的時間測試自主學習情況。教師用測評系統“互聯課堂”或者“名師E課堂”在線檢測學生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學定教。如果是新課,且大多數學生沒有掌握一定層次時,老師可以用支架式教學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如果是復習課或教學內容學生已基本掌握時,就從每個學生的問題點進行拋錨式教學。
3.解決問題,每個人找出自己的問題點后,立即進入到解決問題的狀態,可以一個人學習相應視頻的解析,也可以幾個人一起討論,還可以和老師進行交流,或者找個自己熟悉的人問問……讓學生用7~8分鐘左右的時間對拋錨點進行突破。教師在學生中巡視,通過終端查看學生學習情況,對后進生進行幫助。學生通過修改情況向老師反饋學習情況。
4.檢測當堂知識。教師再次用測評系統及時檢測學生當堂課的掌握情況,通過做題情況反饋學習情況,對個別的本節課后進生進行一對一輔導;通過分析每個知識點的正確率,及時補充相關內容的強化和練習以及拓展延伸。
三、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當堂課的復習,二是新課的學習。也就是我們的學習任務單。它們以問題的形式拋出,詳細情況見前面的“注意事項”。
測評拋錨式教學還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微課、任務單、課堂測評如何更好地配合;測評試題的制作與難度怎樣把控;一對一信息化教學設施及平臺對主觀題的支持;如何應用差異化教學、建構主義、程序思維、遺忘曲線等理論進一步優化教學過程以提高教學有效性等等,都是還需要研究的,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需要堅持不懈地嘗試。
展望基于“互聯網+”的云教育,讓我們充滿了希望。如今走在“互聯網+”的教育科研路上,真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已做好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準備。
參考文獻:
高雨,魯石.云教育背景下的“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