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亞琴
摘 要:英語教師應采用各種方式,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不僅是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實現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過程。
關鍵詞:英語課;思想教育;教學;學生
英語是一門工具性學科,體現著極強的語言性和人文性。現行初中英語教材中大多數篇目,融思想內容和立場觀點于語言教學之中,做到了工具性和思想性的有機結合,為思想教育提供了條件。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努力使英語教學成為不僅是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實現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過程。依靠課本內容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教育。我在教學中對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嘗試,收到了較好實效。
一、仿寫課文,磨礪思想
照所學課文,運用規定詞語的句子仿寫課文。從文本的仿寫練習中啟迪智慧,開發思維,礪練思想,增進情感的熏陶。例如,學生一天的活動與初中英語第二冊(上)L—25,Jims Day 差不多。教師以學生自己為例,介紹一天的活動,讓學生仿寫。如:不遲到,不早退,學習刻苦勤奮,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助人為樂等給予表揚,在仿寫過程中,學生就很自然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My uncle,通過仿寫說明人生意義的繁忙、辛苦,教育學生勤儉節約,體諒父母,不亂花錢,用功學習等思想品質。
二、題材歸類,設置情景
在教學第二冊(下)時,我除了結合課文對學生進行禮貌、紀律教育,(L—66,The quece jumper,L—68 Stop making so much noise! L—94The man upstair etc)、尊敬老人、助人為樂的教育外(L—62 What a good, kind girl! L—98 A traffic accident L—102 Miss Evans, etc),還有意把題材歸類,讓學生進行課前交流。題材的歸類給學生提供了“話源”,許多學生會把不同篇目中的句子稍加改造,串聯起來,組成新文章;有的還會寫出班內的好人好事。以L—98Accident 為例,在我上這課時,恰好因道路堵塞,放學路上自行車撞傷了一個小女生,我所帶班級的學生幫忙及時將這個小孩送到醫院。針對這件事,學生展開了熱烈討論。從課文中題材歸類的五篇課文中,找詞串句、設置情境、積極探究。最后,一致對這種助人為樂的精神提出了We must , I learn from...起到了對全班學生進行思想感情潛移默化的教學效果。
三、連詞成文,陶冶情操
為了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向科學家學習的良好品質,可從學過的文章中選出部分詞語讓學生連詞成文。如學了Bill gates,讓學生按課文內容,把下列詞語連成短文:
a.A famous person I computer scientist I the richest man.
b.Be born
c.Favourite subject at school I want to be
d.At the age of 13 I 17, in 1973,1975...
e.What Gates did at 17, in 1973,1975...
這樣Bill Gates其人的成長過程、出生年月、少年志向、興趣愛好、創業奮斗經歷……便躍然紙上,同時不失時機地教育學生,要向Bill Gates學習,樹立遠大的理想,付諸行動,定會實現自己的奮斗目標。
四、點明主題,曉之以理
隨著對文章理解的逐漸加深,課文篇目的逐漸增多,有些課文的教育寓意是隱藏在深處的,這就要求教師“畫龍點睛”。例如,第二冊(上)L—18,The animals in cage的問題Can you describe the animals in your book? “你能描述書上圖片《籠子里的動物》嗎?”學生思考后能說出“籠子里的動物不自由,不能自己捕食,生活在很小的空間里,一天無事可干,只有睡覺……”引導教育學生要熱愛自然,愛護動物,禁止捕殺。
又如,學習第二冊(下)L—Miss Evans時,通過Evans和那位mother的 對話:“Here , Take my place! Im not married and I have no children.” 點明了Miss Evans did shoned dearty she had a heart of gold. She gave up her own life to help other people.平凡中的偉大讓學生從中得到啟迪,心智受到教育。
揭示主題的方式很多,但必須啟發學生自己的發散思維去發現,表達自己的觀點,達到教育的目的。
總之,英語課的思想教育不像政治課、專題報告那樣系統全面,但教師只要有意識地從點滴做起,在學生反復細致的讀書過程中,適時“滲透”,思想教育便會和風細雨般深入到學生的心田。
參考文獻:
孫一榮.情景教學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校園英語,2014(3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