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美花
摘 要:作為地理教師要使自己的課“活”起來,要創設情境,使地理課堂“活”起來;要準確評議,使學生心理“活”起來;設置問題,使學生思維“活”起來;要設計開放探究,使課堂形式和內容“活”起來;要運用地圖,圖文結合,使學生課堂“活”起來。
關鍵詞:情境;問題;評議;開放探究;地圖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效教學逐步得到全面實施,對老師和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初中地理教學貴在課堂,貴在師生的互動、交流,貴在學生的練習、思考,師生彼此交流情感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達成共識、共享和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使整個課堂充滿生機,達到最有效、最有收獲。那么,作為地理老師怎樣使自己的課“活”起來呢?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興趣,使地理課堂“活”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門學科的學習都是從興趣開始的,中學地理也是如此。在教學中要使一堂課“活”起來,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厭學轉變為愛學,達到興趣濃厚,欲望強烈。如在每節課開始引課時,精心設計與教學有關的導入語,采用講故事、猜謎語或播放一段美妙的音樂等形式,利用直觀、形象、生動、高效的模式,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則很快被吸引,注意力將集中于課堂,有利于后續教學內容的展開。
二、適時激勵,準確評議,嘗到喜悅,使學生心理“活”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不失時機地在各個環節激勵學生,使他們產生內部驅動力。在學生回答問題時,老師要給予期待或鼓勵,注意維護學生的自尊心,調動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外,開放性的答案能使學生人人都覺得我能行、我愿意嘗試,使學生感到老師對其信任與尊重,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每一種方法老師都給予客觀積極的評價,學生受到鼓舞,士氣很高,學習效果好。
三、設置問題,啟發思考,參與過程,使學生思維“活”起來
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以有效為根本,以過程促思維,以方法求能力,以創新求發展。
1.創設矛盾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如日本是一個資源小國,為什么成為經濟大國?印度貧窮,為什么高新技術的產品非常發達,軟件出口居世界第二?以色列地域狹小,氣候干旱,自然條件差,為什么農業發達,農產品每年出口產值十幾億美元?一個國家或地區,典型問題,自相矛盾,學生愕然,引起思考。
2.提出中心問題,引導學生集中思考
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是貫穿考查過程的主線。恰當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愿望,啟發思維,進而對知識本身產生興趣。在地理教學中,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用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一節課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回答,從多個角度考慮,從多種因素出發,聯系課本內容和地圖信息,歸納結論,分析解決問題。
3.設置活練詞組,引導學生發展思考
如,在學習“世界三大宗教”時,我設計了三個環節,說一說印象中的宗教,請同學們說一說電視劇《西游記》中提到的宗教是什么宗教?并談一談該宗教的風俗、著裝、人文活動等。其次看一看宗教對人們的影響。最后做一做加深對宗教的認識,將宗教所在地區和建筑風格特點連線。
四、設計有效,開放探究,巧妙運用,使課堂形式和內容“活”起來
任何教學工作都是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教學重在啟發,貴在引導,妙在點撥。課堂教學是學生最主要、最經常、最大量獲得知識的途徑,是實施有效教學的主渠道。
1.巧妙導入,激活課堂
導趣——引導學生樂學,形式多樣,方法靈活,激發興趣。
2.創設情境,嘗試探究
引導學生活學、善學,按照程序注重過程,點撥引導。在教學中設計思路開放、認知空間廣闊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求知欲望和探索激情,推動教學由現有水平向潛在水平轉化,促使學生向更深領域擴展和探索。例如,在教學時,設計問題有:太陽直射點移動對晝夜變化有什么影響?海陸分布與季風形成有何關系?近年來,中東地區為什么會成為國際熱點?針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喜與憂,分析怎樣發展農業生產?調查家鄉的大氣污染,探討如何進行環境保護?從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分析地震會誘發哪些自然災害等,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吸引學生積極投入到問題的調查、研究、討論和認證,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通過智力活動,發散思維的運用,結出創新、探究的碩果。
五、地圖教學,凸顯特色,圖文結合,使學生課堂活動“活”起來
地圖是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地圖也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課堂上,老師善于運用地圖教學,并且指導學生識圖,將課文內容落實到圖上,培養學生用圖的技能,使地圖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得力助手。在日常教學中,我把地圖教學放在中心位置,通過各種不同的地圖,注意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繪圖和填圖能力,讓學生從圖中觀察地理位置,總結、分析有關內容,獲取地理信息。在學習時做到圖不離手,勤讀圖,多讀圖,愛看圖,改變課堂的組織形式和習題訓練方式,變換切入點觀察角度,使課堂“活”起來。
參考文獻:
孟秋云.讓地理課堂“活”起來[J].中國體衛藝教育論壇,2009(Z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