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慧
摘 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我校全面展開已四年了,對一線教師而言,新課程改革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課堂重心、教師的角色和定位、校本研修制度和方式都發生了轉移和變化。新的師生關系、新的課堂學習方式、新的評價體系、新的教研制度,經過大家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教研組建設直接關系到一所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教研組;建設
一、營造團結、和諧、協作、互助的氛圍,增強教研組的凝聚力
1.建立教研組常規工作制度
首先,備課主講制度。采用主講制的備課方式,倡導多種方案的備課和專題性備課相結合,可圍繞某個教學環節進行更多的研究性備課,將個體備課與集體備課、教研組備課相結合,將課前的設計與課后的反思、重建相結合。
其次,聽課制度。要求組內教師輪流開展說課,重點說反思和重建情況。聽課后,所有教師都要真誠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重點談問題,并提出建設性的改進意見。
第三,開展歷史知識競賽創新大賽及研究性學習。形成資源化、制度化的常規管理,使學生個體得到發展,總結完善新課程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的情況。
2.明確教研組管理框架,落實組長、備課組長職責
組長對學科的發展和教師的專業發展負總責,對各年級歷史教學質量負責,教研組長應不定期參加各年級備課組活動。備課組長應以促進本年級教師共同成長為職責,利用集體備課時間開展教學研討,探討教學方法,研究學情、指導學法、解疑答難,做到教學五統一。
教研組長要轉變身份,不可以領導者、檢查者的身份出現,而是以課改的參與者、實踐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以指揮檢查為主變為指導、研究為主。組長要引導組員主動溝通,在課改實踐中相互支持、幫助、關心、鼓勵、引導,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孤立走向合作,從獨立走向分享,讓教研組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信息中心、指導中心、研究中心、服務中心。
3.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研組是實現教師繼續與自我教育的重要機構。教研組的服務目標是教師的發展、學生的有效學習、學科的建設。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教研組服務的核心。
首先,進一步健全和強化學習制度,規范和落實學習計劃,規范學習內容,拓寬學習領域,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每期學習教學理論書籍1~2本,在校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一篇。
其次,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實行師徒帶教制度,促進新老教師的合作相長。
第三,教研組文化建設。教研活動要有目的性、針對性、計劃性和有效性,要以教學為中心,以課堂改革為重點,以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為立足點,以活動為載體,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并搭建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各種教研平臺、教師專業化訓練舞臺,形成具有豐富個性的教研文化。
第四,以校本教材為契機,以課果題研究為主線,打造學校的核心教研品牌。新課程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開發校本教材,如課外讀本的編寫等。作為基層教學研究單位的教研組,要鼓勵教師申報和承擔省、市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通過研究,解決教學實踐問題,提升其專業發展。
二、加強學科素材庫的建設
1.新課程信息資源的開展和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素材性資源開發,其思路集中在對課標的解讀、對教材的把握上。教師必須把自己定位在學習者的角度,走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終身學習之路,這就是自身工作和學習、成長和發展的個性化主題教育資源。
2.教師個體之間相互交流,融合百家,實現資源的不斷融合與共生,形成在用中學、學中建、建中發展、創新的不斷循環、螺旋上升的態勢。這樣的資源,一旦形成,就具有再生性,可帶來資源的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
3.提高教師搜集、整理、開發學科信息資源的能力。以學科課改資源網的開發和建設為契機,利用各備課組和學科骨干的作用,把新課程資源集中起來,師生共享這些資源,用網絡把分散的資源組織起來,形成規模效應,從而達到加強交流、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的。
三、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提高教學效益
以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改革為突破口,逐步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進一步提升學教教育教學質量。
1.以新課程理念為方向,以促進教師教學質量提升為目的,在教研組內形成一套對教師教學效果、教師全面發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教師的評價應具有多維性和發展性,應注重全面考核,實事求是地正確地客觀評價教師。
2.教師的評價應注意顯性與隱性的關系、定量與定性的關系、結果與過程的關系。全面考核教師的政治業務素質、工作態度、教學能力、參與承擔教研組和備課組工作情況、公開課情況、課堂教學滿意率、學生座談會意見、常規檢查情況、班級成績遞增率等。
3.評價體系要有助于教師監控、調整自己的教學目標和策略,有助于激勵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信心
總之,加強教研組建設,是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新課程改革下學科建設與發展的一個環節。通過教研組這一陣地,吸引一批人、帶動一批人、激勵一批人、提高一批人。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加強教研組建設的重要意義,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動新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趙香芬.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