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穎
有意義接受學習與自主探究學習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但是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恰當地將兩種學習方式進行整合,可以充分發揮兩種學習方式的優點,提高教與學的效率。
一、概念解讀
1.有意義接受學習
有意義接受學習,就是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學習方式。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這種接受方式要求學生以已經掌握的舊知識為基礎,對新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并對原有知識進行遷移重組,最終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這個理論的倡導者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D.P.奧蘇貝爾。
2.自主探究學習
任長松先生在《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構建》一書中將學校課程中的探究學習理論界定為“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在教師的幫助和支持下,自主尋求或自主建構答案、意義、理解或信息的活動或過程。”
美國課程專家、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是探究教學的首倡者,他極力主張要引導學生像科學家探究世界那樣去進行探究性學習,強調“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
二、各有優缺
1.有意義接受學習的優缺點
有意義接受學習的主要優點是短時、高校、系統、簡便易行,同時也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主要方式,但是他并不適合所有年齡的人,受學生年齡和知識基礎的限制,也不利于學生技能的學習和探究、創造精神的培養。
2.自主探究學習的優缺點
自主探究學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智力發展,培養探究精神,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知識的理解,記憶的保持和發現方法、探究方式的掌握,并且能為今后所用。但是探究學習耗時低效,適用范圍窄,一般多用于理科教學;探究學習對學生的素質要求較高,如果學生不具備探究的能力,探究學習就容易流于形式;探究學習對設備的要求以及教師素質的要求較高。
三、整合意義
所謂整合就是把零散要素組合在一起,最終形成有價值、有效率的一個整體。整合可以使本來無意義的事物變得有意義,讓這些單一、無意義或意義不大的事物獲得超值的效果。整合不是簡單的概念疊加,它是一種觀念,是追求更高層次的融合。
本文中的整合是指:在正常的教學中,把有意義接受學習與自主探究學習互相融合、互相補充,以提高教和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有意義接受學習與自主探究學習各有優缺點,有意義接受學習的缺點正是自主探究學習的長處,自主探究學習的弊端卻是有意義接受學習的優勢,這兩種學習方式構成了優勢互補的關系。整合的實質就是利用兩種學習方式的優點,回避其不足,互相取長補短,協調一致,最終使教學系統內的各種要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有意義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整合可更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正符合新課改的要求。
四、整合策略
1.依據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
所謂教學內容是指教學過程中同師生發生交互作用、服務于教學目的達成的動態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包括兩個層次:一是教學科目,二是教學的具體內容。
不同的教學科目以不同的學習方式為主,一般而言,理科學習往往較多地采用探究式學習,文科則較多地使用接受式學習,語文學習當然主要是以接受式學習為主。但是教學的具體內容也影響著學習方式的選擇,并不是所有的語文教學都是以接受式學習為主。對于一些概念性、理論性的知識,發現難度較大的,一般采用接受式學習,但是實踐性的知識,需要學生去探究領會的知識,一般采用探究式學習,比如,口語交際、綜合實踐等。
此外,不同文體的課文,學習的主導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詩歌、小說、戲劇、議論文等就應該以探究式學習為主。
2.依據教學目標進行有效整合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一篇課文的具體教學目標一般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考慮。不同的教學目標應該輔以不同的學習方式,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在教學中的使用應該隨著教學目標的變化而變化。
知識與技能是關于“是什么”的維度,側重于掌握系統的知識,學習方式就應該以接受學習為主。過程與方法是關于“如何獲得是什么”的維度,學生必須首先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從事實中歸納結論,側重于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及精神的培養,學習方式就以探究學習為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在“如何獲得是什么”的過程中或之后將所得內化為自己相對穩定的東西,這是典型的有意義接受學習。
3.依據學生特點進行有效整合
(1)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整合
不同學齡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發展特點和發展水平,教學不應該一視同仁。
奧蘇貝爾認為,12歲以下的孩子直接通過聽講學習概念會遇到一些特別的困難。他指出:“如果沒有先前非語言的直接經驗或探究經歷作支撐,12歲以下的兒童會覺得直接聽來的概念與自己的認知結構沒有任何聯系。”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每個人從出生就開始進行探究學習,尤其是低齡的孩子,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與探究的欲望。因此,缺乏知識積累的低年級學生應該以探究性學習為主。
心理學認為,任何學習都存在著最佳期限,學習的最佳期限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以個體的發育成熟為前提;二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發展為條件。最重要是某些心理特征處在開始形成而未達到成熟的地步時,進行有關教學效果最佳。高中學生的大腦發展已經趨于成熟,具備了有意義學習的生理基礎,同時他們已經有一定的知識和學習方法的積累,具備了有意義接受學習的知識基礎。此外,目前的高考要求也決定了他們在高中的學習,特別是高三的學習應該以有意義接受學習為主。從這個角度考慮,高中學生應該以有意義接受學習為主。
(2)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進行整合
最近(即下一個)發展區是指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水平,與在成人指導下或與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這說明兒童發展至少有兩種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距是通過教學所得到的潛能開發,即最近發展的可能性,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是在這兩種水平之間,即“最近發展區”中進行的。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結合教學目標與任務設置各種教學活動,有目的地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或有意義接受學習。
(3)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整合
學生的好奇心、興趣、創造性等都不是培養出來的,是人的自然屬性,但是它們需要家長和老師喚醒和保護。對于課堂中的一些問題,比如,對一篇文章的解讀,如果老師直接講解,是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的。倘若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的欲望,讓學生自由探索,在學生探索之后,對學生回答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包括答題的方法與技巧、答題的思路和重點、問題的答案等,這樣不僅解決了目前閱讀中的困難,實現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而且學生在今后的閱讀中可以反復利用教師傳授的閱讀方法與思路,實現真正的“授人以漁”。
4.依據教學進程進行有效整合
教學的不同時間段要求不一樣的學習方法,要使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有效結合,必須把握教學機會,因勢利導,因時制宜。
教學,既是教師教的過程,更是學生學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他們因為知識累積不夠豐厚,學習能力不夠強大,在對一些問題的探究過程中會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一雙“慧眼”,及時關注課堂變化,適時點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指點迷津,實現探究與接受的完美結合。
無論選擇有意義接受學習還是自主探究學習,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力爭將兩者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崔允漷.有效教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
[3]任長松.探究式學習:學生知識的自主構建[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4]李鑫.“有意義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整合下的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