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峰
初中生作文有效評價引入個體參照標準,通過個體的前后參照評價,發現和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促進其得到“最近區發展”。評價活動注重過程、全員參與,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互動,形成網狀評價結構,努力體現評價的開放性、民主性、實效性和發展性。評價面向全體學生,每一位學生參與評價,凸顯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和提高,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促使其不斷超越自我。運行框架如下:
確定評價目標→學生準備、作文及過程評價→作文自評→作文互評1→作文修改→作文互評2→作文評審小組(老師)最終評價→文章作者(被評價者)意見。
一、確定評價目標
為了讓學生在作文及評價時做到有的放矢,可先確定評價目標。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評價要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和培養學生的作文素養。在確定評價目標(作文要求)時由師生討論決定,應由易到難、由點到面,培養學生的寫作和評價興趣,淡化分數的終結性評價功能,把它作為促進學生發展和作文水平提高的一種激勵手段。
二、學生準備、作文及過程評價
確定作文評價目標后,學生可進行有針對性的準備作文,并在此基礎上寫文章。對學生在接受寫作任務之后直到完成之前的表現(包括寫作的熱情投入、搜集資料、交流寫作心得、獨立思考等)做出評價是很有必要的。
三、學生作文自我評價
學生作文自我評價是學生對自己的作文狀況的自我檢查,包括知識和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作文態度、作文準備、材料收集、作文修改、興趣、知識、能力、成果等)。學生在寫作文前已經明確本次作文的評價目標,做到以評促寫,有的放矢;如,學生在自評時可在文后寫下“我最欣賞自己 ,我還待改進之處 。”長此以往,學生作文興趣將越來越濃厚,作文自信心將不斷增強,作文水平將有質的飛躍。
四、學生作文互動評價
每位學生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學生互動評價形式多種,四人小組互評,選出一名學生作為組長(組長也可以輪換),文章的閃光點或不足之處可以在組內互動評價時交流。學生互評共分兩次:第一次對同學自評后的文章作出評價,第二次對被評同學修改后的文章作出評價,讓學生當小老師,批改其他同學的作文。學生互評互改,往往可以從新的角度對文章提出意見,這是修改自己習作時做不到的。這樣的習作評價方式能夠引導學生關注他人作文中的長處和優點,進而改進自己的學習。學生互動評價還能建立同學間良好的合作關系,形成勤奮向上的學風,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部分基礎差的學生在評價作文時可以請評價小組的組長幫忙)。
五、學生修改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寫作過程中的修改加工,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作文開放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并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單純地為了評價作文而進行評價,結果將會得不償失、事倍功半。因此,有必要引導學生在作文被評后對文章進行有針對性地修改。如果被評學生對評語有不同意見,則可以寫出反駁性的評語和理由。對修改的文章,由學生對它進行第二次評價,要打上修改后的作文成績并寫上第二遍評語,作文成績主要以這一次作為標準(部分基礎差的學生在修改自己的文章時可以請互評小組組長幫忙)。
六、學生作文最終評審小組(包括教師)評價
由作文基礎較好的學生組成的作文評審小組(包括教師,一般四個組,在作文評價的開始階段,教師需要對每一篇文章進行重新評價并寫出評語,要等到學生有一定的評價積累后才能逐漸把作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評價監控并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確定學生在某個方面的優勢和不足,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意見;用發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學生,注重贊賞、鼓勵,善用表揚等激勵手段,學生只要有一點可取之處,都要予以圈畫肯定,以激勵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對所評作文讓學生每一次都有所獲,并感覺作文評價是很容易的。學生作文評審小組(包括教師)評價要注意的是,不但要評價學生的習作,更要對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特別是學生的作文修改情況作出評價(其中包括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出現不和諧的矛盾)。在作文的最后審核評價階段,教師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全體學生的作文及作文評價情況進行復核(在開始階段甚至需要對每一篇文章重新寫出評語),對不合理的作文分數及評語在征求評價者意見的前提下應當及時進行修改,公布學生作文成績前可以先征求文章作者本人的意見,學生沒有想法再公布作文成績,以減少學生對作文開放性評價的顧慮,調動學生自評和互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作文的興趣及主動修改的習慣。
通過作文開放的過程性評價,學生的作文成績絕大多數都是優良,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