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階段,閱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能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有效培養,使學生的閱讀水平得到提高,還能使他們的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學好初中語文至關重要。圍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闡述,以期能為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有效策略;興趣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一個重要環節。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積累豐富的知識,促進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閱讀能力是初中學生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他們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所以,教師應重視提高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本人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淺談幾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有吸引學生的地方,教師可以以這些地方為閱讀教學的最佳切入點。每學期,新課本一發下來,學生常會產生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先睹為快。這是對學生閱讀興趣點進行了解的最佳時機,教師可以讓學生瀏覽課文題目,之后列出自己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對于不喜歡的課文題目,也要將其個別感興趣的地方列出來。對學生不感興趣的課文內容,可把它與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聯系起來,讓閱讀教學充滿趣味性,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去探索,去發現,將在閱讀中嘗到的知識轉化為動力,獲取知識,最終取得較好的閱讀教學效果。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的情緒會對學生的學習情緒造成直接影響,教師情緒的好壞也關系到語文閱讀教學的成敗,因此,教師必須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情緒。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必要求學生規規矩矩,可允許學生自由發言,盡可能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從心理上放松,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和諧的閱讀氛圍可使初中生學習的動機得到有效激發,能將學生在閱讀課堂上的焦慮感和緊張感打消,讓他們充分地吸取知識,展現個性。營造濃厚的閱讀教學氛圍,可以讓學生在愉快、輕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對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加以了解。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質疑的技巧,對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提問進行精心設計,做到問題設計得科學、巧妙,學生易于回答,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不斷提高。
三、將科學的閱讀方法教給學生
1.朗讀
朗讀要求學生在符合詞匯、語音和語法規則的基礎上更加恰當、準確地表情達意。學生對朗讀方法的掌握,通常要經歷準確的朗讀、流暢的朗讀及有表情的朗讀三個依次遞進的階段。朗讀能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深入領會語言的含義及體味語文的精妙之處,從而促進鑒賞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2.默讀與速讀
默讀是指無聲閱讀,學生在默讀的過程中能將視覺所獲得的文字信息轉化成大腦的思維活動。默讀能促進學生理解水平的提高,還可以促進語文閱讀速度的加快。速讀是在一定時間內對文章內容進行迅速獲取的一種閱讀方式。閱讀速度快而正確是閱讀能力強的重要標志。速讀能節省時間、加快理解、增強識記、豐富知識、提高閱讀能力。默讀和速讀都應有專題訓練,分階段進行,以使學生的語文閱讀速度得到不斷提高。
3.復述與背誦
復述能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和背誦,對學生思維的條理性與邏輯性進行培養和訓練,從而促進學生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語文閱讀教學主要通過復述和背誦來實現學生智力的開發和記憶力的增強。反復誦讀結合深入理解,可取得最佳的背誦效果。
4.精讀與評析
精讀是一種最重要、最基本的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手段。評析是一種鑒賞活動,主要評價文章的特點。精讀和評析常常同時進行,他們有利于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幫助學生獲得完整的、系統的漢語文知識,并在教師的示范講解中對語文閱讀的要領加以把握,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促進學生閱讀能力與語文素養的提高。首先,應幫助學生養成愛讀書、多讀書的習慣。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并倡導學生愛讀書、多讀書,讓他們體驗到讀書的樂趣。還要定期舉辦讀書心得交流會、故事會等活動。其次,應幫助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學會閱讀時在書上勾點畫圈等批注的使用方法,養成閱讀后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最后,幫助學生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工具書的使用是讀書、寫作與尋求新知識的需要,學生對教材和課外書的閱讀都離不開工具書。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應做出周密的考慮與科學的安排,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還應有耐心和恒心,嚴格要求,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何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文教資料,2012(28):37-38.
作者簡介:金永根(1962—),男,吉林省通化縣人,本科,研究方向:朝鮮族學校漢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