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盼
摘 要: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是學習文本的起始階段,對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有重大意義,但是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對第一課時不夠重視,存在一些問題和障礙。因此,明確第一課時的目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優化第一課時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閱讀教學;第一課時;優化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為了完成文本的閱讀、感受文本的語文魅力、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往往會安排1~2課時進行教學。課時是指連續教學的時間單位,1課時就是一堂課所占用的時間。我們習慣將學生接觸的新課文,初讀文本的教學稱之為第一課時。而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是學習文本的起始階段,對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有重大意義。因此,閱讀教學必須重視第一課時,加強對第一課時的認識,優化第一課時的教學,讓第一課時變得有滋有味。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文章的第一步應是“通讀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所以這個初讀環節是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的基礎,是培養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在校學習要獲得的一種最基本的語文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時候教師并沒有發揮第一課時的作用。閱讀教學第一課時還存在不少的問題:(1)在課堂上面往往是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只能圍繞著教師設置好的教學步驟掃除閱讀障礙,教師沒有正視學生第一課時閱讀中思維的靈動。(2)第一課時步驟過于程式化,方式單一。教師往往緊扣“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特別是低年級課堂,總是從疏通詞語到疏通課文,剩下的時間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每一篇課文的第一課時總是如此,千篇一律,毫無新意。為了讓第一課時變得有趣味,讓學生隨著文本靈動起來,我們必須優化第一課時的教學。
一、緊扣目標,掃清閱讀障礙
在閱讀教學中,第一課時是學習語文的起步,為學生深入文本奠定了基礎,是貫徹完成閱讀教學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第一課時進行的平穩、有效才能循序漸進地精讀課文。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設定第一課時的課時目標為“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定的積累作為基礎,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要體現課時和課文的學習特征、教材具體文本和學生實際水平之間的關系,要合理地制訂學習內容和學習任務。
二、以課時目標為綱,結合文本,設定教學環節
單一、程式化地朗讀造成了課堂的無趣,讀生字詞、讀段落再讀課文,個別讀、小組讀、男女生讀抑或齊讀,雖然緊扣了課時目標,在努力為學生掃除閱讀障礙,但是換一篇課文仍然是這個固定的模式結構,讓學生脫離了文本,喪失了興趣,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之間沒有形成完整的閱讀思緒,沒有為第二課時的深入閱讀進行有層次的鋪墊。第一課時的教學必須結合文本,充實基本環節,不僅要讓知識層次飽滿起來,也要讓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起來,呈現思維靈動的課堂。如何把握好各個環節呢?
1.緊扣具體文本導入課文
“激趣導入”往往是課堂環節的第一步,是喚起學生閱讀期待的一步,在常態課堂上,教師往往忽略導入與具體文本的緊密度,有效的導入可以緊扣文本內容,還可以緊扣文本的文體特征進行導入。如描寫景物類文章時,引導學生說說風景名勝,然后把學生的思維牽引回文本,“但是你們的介紹還只是一個名字,要想讓這樣的景物豐滿起來,那還要進行具體介紹,今天我就來通過一個例子學習介紹景物的方法”,教師這樣一引導,就緊密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回了課文。
2.正確設置各個環節的懸念
雖然第二課時中才會對文本進行深入探究,但是第一課時同樣應該在各個環節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在生字學習時,學生會遇到一些生字、新詞,甚至會感受到作者的用詞習慣。要讓學生體會靈動的、有生命力的文字,低年級學生可以感受到語言的音樂美,比如輕聲的運用、變調等等,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某些詞語的特點,讓學生自我探究詞語中的輕聲,讓他們讀出輕聲的韻律。高年級主要是感受作者的用詞習慣,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老舍的《北京的春節》中,大量的兒化音是老舍京味的語言藝術,讓學生發現探究,再讓學生把這些京味的兒化音“吆喝”出來,讓學生進入文本的語言,理解詞語的含義。在這樣有味道地體會詞語的基礎上,讀好段落、讀好課文自然不成問題。
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要做到能夠初步疏通文章的主要脈絡,讀懂文章內容。比如蘇教版教材中《大禹治水》一課,可以將課文的初讀任務設定為:邊讀邊思考,大禹治的是什么水?大禹怎么治水的?大禹治水的結果怎么樣?用“原因—過程—結果”的脈絡,把整篇文章的主要三個段落貫穿起來,也讓學生對文章的主要脈絡有初步的認識。
三、靈活設置課時安排
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需要兩個課時才能完成,教師要在深度分析文本的基礎上靈活變通,有些課文可以變成單課時課文,而第二課時可以進行相應的拓展,低年級學生可以鞏固所學,練字寫字。比如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識字6》,如果安排兩個課時就會出現第一課時比較松散,學生耗費太多時間掃除閱讀障礙的現象,這時候教師可以靈活地把識字課文進行一個課時的處理,讓學生在動物園的情境中,建立起名稱與事物的聯系,豐富學生的知識。第二課時把教學的重難點放在識字寫字上,把動物的名稱與識字寫字同步,這樣兩個課時都有所側重,效果會更好。
參考文獻:
蘭臻.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海峽科學,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