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善琴
摘 要:在小學階段,數學作為一門主要學科,受到了教師、家長的重視,而且這個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意識的重要時期。長期以來,人們并未將閱讀和數學結合起來,事實上,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學習也同樣重要,通過提高數學閱讀理解能力,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從而解決數學難題。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策略
在目前的教學中,一部分學生表示數學晦澀難懂,理解較為困難,所以不喜歡數學這門學科,導致數學成績下降。本文就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閱讀能力重要性及其培養策略進行了研究探討,希望能幫助廣大師生解決數學難題。
一、數學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1.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
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個年紀的學生往往都是求知欲最強的時候,腦子里充滿了為什么,雖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如果發現理解數學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往往就會失去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所以提升數學閱讀能力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為此,教師在教學新的內容時,可以先引入之前學過的知識,從已經學習的知識順利過渡到新學的知識上,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還能引起學生對新內容的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設備和手段,有效發揮多媒體設備等資源的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圖片、視頻等形式向學生解釋一些抽象復雜的概念。教師還可組織一些課堂活動來活躍課堂氛圍,例如,在解答一些難度較大或有多種解法的題目時,可以讓全班分組進行解答,并進行比賽,看哪一組提供的解法更多、更好。
2.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的理解
數學理解能力決定了日后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在小學階段,學生接受的數學教育更貼近日常生活,例如買東西找零、清點人數等。數學不僅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日后能在研究深奧的課題時使用,而且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學科,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提升數學閱讀能力可以使學生對數學加深理解,便于應用。為此,教師應當對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抽象復雜的知識點和概念進行分析和講解。例如,在解釋體積這一概念時,教師應當告訴學生,體積是物體所占的空間大小,并準備一些物品,讓學生切實地感受“體積”這一抽象的概念。
二、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1.根據教學內容創造教學環境
根據教學內容創造教學環境,其實就是營造一個愉快輕松的氛圍,通過讓學生產生興趣,達到讓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目的。在五年級數學教學內容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知識點就是簡易方程,方程這個概念在接下來的數學學習中占據了主要地位,可以說方程的介紹對學生以后理解代數解題有重要意義。例如,在中低年級時,學生理解雞兔同籠問題往往要依靠算數解題,教師可以用這個題型來引出方程的概念,假設題目為:已知雞兔同籠共7個頭,22只腳,求雞兔各有多少只?教師可以先按照傳統辦法將題目再講解一遍,由此讓學生先得知題目的答案,然后可以請七位學生上臺演示,假設臺上的x位學生為兔,然后隨機選幾位學生離開隊伍,讓學生發揮想象,提出剩下的學生數為7-x位,然后根據這種方式列出方程4x+2(7-x)=22,化簡解出x的值,對照剛剛解出的答案,可知正確,從而為大家介紹新的解題方式。
2.比較分析,融會貫通
類比教學法是數學學習過程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案,因為數學知識是舉一反三的,很多東西都是道理相通的。學生通過將新舊知識結合理解教學內容,可以達到提升閱讀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學大綱中,五年級課程中有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以及體積公式背誦的要求,對于這種知識點就可以應用分析比較法。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先在紙上畫出長方體的輪廓,剪下輪廓后拼接成長方體,也可以將粉筆盒拆開后拼接在一起,講解表面積公式時,可以帶領學生觀察長方體表面特點,發現長方體對面的面積是相等的,然后帶領學生計算這三個表面面積,最后相加得出表面積公式S=(ab+ah+bh)×2,就像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一樣,正方體也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正方體的每個表面都是相等的,因此知道一個表面就可以知道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為S=6a×a。在計算長方體體積時可知V=abh,正方體體積公式是V=a×a×a,對比分析可總結出體積公式為體積=底面積×高,即V=sh。
培養數學閱讀能力,能幫助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理解數學、應用數學,可謂益處極大,所以教師應摒除傳統教學理念中重解題的教學模式,要把提升閱讀能力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培養。相信通過這種方式能幫助更多的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
參考文獻:
[1]陳艷珠.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文本閱讀能力提升的策略[J].亞太教育,2015,4(10):124-134.
[2]陳艷珠.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文本閱讀能力現狀探析[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5,9(4):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