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翔
摘 要:國家的發展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的,由此及彼,學校的教學也應該做到“以生為本”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進行各種教學活動是需要注重學生的長遠發展的,而學生能夠具備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擁有自主探究和創新能力是尤為重要的。那么,從初中歷史課的教學來看,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學生,結合各種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培養各個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以生為本;切入點;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現在不斷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教師能夠意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是越來越重要了,這就需要大部分老師能夠做出教學方案和教學方式的調整,在傳輸給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教學方法還要適應學生智力的發展和情商的發展。歷史課教學是比較重視課堂教學氣氛的,注重課堂學習的活躍度,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是可以激發學習興趣的,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
一、引導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
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是可以從很多方面來體現的,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是單方面地不斷地進行講解,還要與學生進行互動,需要先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自我探索,然后想辦法解決。對于初中歷史教學,可以把“探索問題”作為切入點,學生只有在腦海中有一個大大的問號,并且對問題產生興趣的時候,會帶著好奇心想辦法去解決它,從而帶著興趣投入到歷史的學習中。例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的講解之前,可以讓學生就標題進行聯想,讓學生圍繞這個標題思考一下本單元在涉及中華文明的起源的內容時,會從哪幾個方面展開,針對學生的回答,老師進行匯總,然后結合課本內容,分析出本單元將要從三個方面對單元的主題分別進行論述,從課本中可以得出三個課題分別是從遠古居民、農耕生活和華夏之祖,從三個角度把中華文明的起源進行了大致的概括。當學生對單元和每個課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就會對題目直至內容產生好奇,進而引起他們的興趣。這時候老師可以根據科目的順序對學生進行講解。
由于歷史課分為不同的內容,有輔助的資料和需要牢牢掌握的內容,而且時間性很強,因此,就需要教師有選擇性地進行引導,可以聯系學生以前所學內容以及一些歷史劇等,找到學生的興趣點,然后引出本節課與之相關聯的內容和重點。然后開展這節課的學習,老師的講解要具有系統性,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是看著課本畫畫詞句。由于學生生活經驗和閱歷是有限的,教師系統性的講解引導對于學生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對“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進行講解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先通過各種方式搜索到關于居民的資料,結合各種圖形和有趣的知識,學生會發現很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比如,遠古居民的類別、外貌特征等,這樣學生在學習歷史課本知識的時候,由于之前已經查詢并熟悉了一些知識內容,因此,在進行歷史課學習的時候,就會輕松許多,會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去學習,這樣就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歷史課如果是在一種輕松和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的話,可以使學生更加樂于投入到學習中,所以,老師在進行課程講解的時候,是需要把握好課堂的活躍度的。歷史的學習相比于其他理科類的學習,是比較有趣的,對歷史上發生的故事等是很多人所感興趣和關注的。歷史學習在一種興趣激發的狀態下是更容易提高課堂效率的。例如,在講解“秦王掃六合”和“伐無道,誅暴秦”兩節課的時候,老師可以把兩節課合并起來進行講解,因為它是說的秦朝的建立和滅亡。當講解這段內容的時候,學生會有更高的興趣,課堂氣氛也更加活躍。學生在有濃厚興趣情況下進行學習的話,對于歷史的情節是容易掌握的,學生可以開展討論,說出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思想變得更加深刻。老師還要結合考試大綱的要求,順勢把需要掌握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強化,讓學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并且牢牢把握,這樣,可以減少學生課外的學習時間,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接觸課本之外的知識,因為課本中的知識是濃縮了的,教科書不可能把所有的歷史都詳盡地寫進去。這樣學生能夠在學好課內知識的同時閱覽更多的課外知識,在閱覽更多課外知識的同時還可以促進課內的學習,一舉兩得。活躍的課堂氣氛對于學生掌握歷史是有很大幫助的。
三、啟迪學生善于思考,開創學生的思維
歷史是可以啟迪人們智慧的,是引發人們深刻思考的一門學科。教師應該注意到并且要經常告知學生歷史的學習不僅僅是學習歷史的現象,還要從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認識,所以,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是歷史課堂所應該培養的,創新性的發展可以作為教學的一個切入點,教師需要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出發來對課堂內容進行設定。
下面我們以初中歷史課本中的“亞洲和歐洲的封建社會”這一學科做一個舉例,按照這一課題,教師可以搜集一些有關這節課程的影視視頻資料給學生看,比如,一些有關展示亞洲和歐洲的封建社會在發展過程中不同時間段的情境等的視頻。學生在開始看之前,老師需要提醒學生在觀看視頻過程中要多加思考。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是能夠觀察兩大陸在封建社會發展階段的相似和不同之處的,這就是很好的能夠引發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例子。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老師可以提出幾個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比如,亞洲和歐洲封建社會發展的一些相似、相同的地方以及不同點。學生接下來認真總結所看視頻的內容,視頻的內容往往只是表象的問題而沒有反映出問題的本質,這就需要學生結合自己之前所學內容,將了解到的知識慢慢琢磨和總結,與此同時,學生還需要展開想象,結合驗證問題,查閱資料,與師生多加交流,學會通過自我歸納來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尋找在遇到疑問時如何進行解決的措施。對于學生首先自己想出來的問題,這是很大的進步,是創新發展的效果,是能力的極大提升。運用以上的方式會使學生提高對知識的掌握速度,會加深學生對歷史的思考,最主要的是創造性的思考會幫助學生更好地完善歷史的學習。
綜上所述,本文中分別從在課程開始設置疑問點、活躍的課堂氣氛、開創學生的創新思維三個切入點作為歷史課堂教學更加有效的途徑,是需要教師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很好地應用的,還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根據不同學生學習歷史的特點,靈活把握教學習的進度和難度等,還要關注教學中的細節,不同方法的使用最終的目的都是讓學生對歷史課程產生興趣,很好地去學習歷史知識,進而掌握知識,這樣才能使歷史課程的教學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李曼曼.以生為本找好切入點: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10).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