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所謂“情感體驗”,就是個體積極主動的用親身經歷,來驗證文本中描述的或真實或虛擬的事件,將從此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與技能納入自身的認知體系。《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很強,應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力的培養與實踐更是密不可分,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華東師范大學著名的教育專家方智苑老師曾說過,最好的閱讀境界是身臨其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創設與學生切身實際相似的體驗情境,以便讓學生自覺的調動自身的儲備、生活經驗來更好理解文本,提升語文素養。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以“情感體驗”在初中語文記敘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情境再現式閱讀教學
雖然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通常會遇到許多用語言無法準確表述的情形,運用情境再現的方式,學生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抽象的語言文字。例如在學習魏巍的《我的老師》時,其中讓學生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生提出“蔡老師從不打罵我們”這件事寫的好,好在什么地方卻又說不清?!八龔牟淮蛄R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怕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首先我要求學生找出這段話中作者用到的動詞,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舉手作答?!奥洹薄ⅰ坝薄ⅰ扒谩币约皟蓚€“笑”。這時我讓學生試著感受一下,親身試試這幾個動作。同時又提示學生,感受“落”與“拍”、“迎”與“擋”、“敲”與“劈”之間的區別。隨后,學生經過此類情景再現,更加清晰地領悟了這件事中動作描寫的細致與巧妙。又如,在講授《背影》一課中,首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背影》的朗誦和情景再現,引學生進入預設的情景。后又在精讀語段“望父買橘”情景時,通過“目送父親去,目迎父親回”的想象,描寫了父親逐漸遠去的背影,喚起學生日常生活中對父母親人的回憶與描述,并要求學生試著寫一個片段來展現父母愛子女之深、之切。學生在與課文描述的情境產生的共鳴中更能理解和體會人世間的至愛親情。
二、角色扮演式閱讀教學
角色扮演,顧名思義,就是用表演的藝術形式,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感體驗,通過對角色的想象、加工和再生成,親身感受文本中作者要表達的內容,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學生更喜歡用這種表現自我的方式,緣于其符合初中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這一課時,考慮到七年級學生對童話、寓言故事之類的文學作品有著濃厚的興趣。但他們年齡小,閱歷淺,心理不成熟,分析判斷能力不強,所以在閱讀童話作品時,容易被其中曲折離奇的情節和生動有趣的語言所吸引,進而陷入“好讀書不求甚解”、追求表面熱鬧的誤區。而優勢恰恰是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的天性和爭強好勝、樂于表現、善于創新。對分角色朗讀、編演課本劇等富有創意的學習活動積極踴躍并樂此不疲。因此,在講授這一課時,我設計了“秀演技”這個環節。要求學生自由結合將《皇帝的新裝》改編成小短劇,精心準備,然后在課堂上表演。而隨后的事實也證明,這種角色扮演的牛刀小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極大的調動,連平時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也主動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中,不僅增強了學生對抽象的文本的理解,更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因此,進行角色扮演,這無形中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可以張揚個性,盡顯創造性才能的平臺。而活動的結果也充分顯示,學生通過這種加入了自己心血的再創造活動,即實現了“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的讀寫遷移,又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圖畫展現式閱讀教學
圖畫展現法,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或聯想對文本提供的各種信息進行加工整合,使理性的文字成為感性的畫面的一種方法,這種教學方式主要適用于寫景狀物類的記敘文。如朱自清的《春》一文向我們呈現出五幅春景圖,分別是春草圖、春花圖、迎春圖等。在講讀這篇優美的散文時,讓學生任選其中的片段通過想象、聯想用圖畫的形式再現課文內容。學生讀的細致、想的認真、畫的用心,學的自然就有成效。比如我在教授時,要求學生結合自身對春的獨特感悟,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景圖”。運用分組討論的形式推選后展示,整節課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率前所未有。采用圖片展現式閱讀教學策略將枯燥的精讀分析轉變成富有樂趣的競賽比拼,給學生創設了一個表現自我的舞臺,把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入到枯燥乏味的課堂上來,不僅符合學生的生理發展特點,還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熱情。
四、想象假設式閱讀教學
“語言藝術是不具備形象的物質形態,欣賞者憑感官直觀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過語言符號在想象中感受藝術形象?!?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運用聯想和想象,引入意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授魯迅的《故鄉》一文時,課文中以第一人稱寫“我”回到故鄉,見到朝思暮想的童年小伙伴時,卻驚訝地發現已是今非昔比、物是人非。地位的懸殊使得童年時親密無間的玩伴已經產生了隔膜。在課堂上,通過對文本內容的講述對學生的情感加以引導,讓學生在學習中深刻領悟。也可讓學生講講自己童年的伙伴和童年趣事。同時,聯系課文中“我”小時候和閏土的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軌跡的變化,使得彼此陌生而又有了無形的隔膜。這時,要啟發學生去想象,是否十年二十年后,我們這些同窗好友是否也會因為時空的差距,而逐漸從熟悉走向陌生呢?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和假設,讓學生自然而然的從文本中折射出來的社會地位來認識自我、認識自己的生活,完成一次超越時空的對話和交流。
五、多媒體輔助式閱讀教學
多媒體輔助閱讀教學,顧名思義,即借助多媒體手段,為教學實踐提供便利。比如說,把課文內容涉及到的圖片、音頻、視頻等直觀形象的內容用多媒體展現給學生。使抽象的文本變得具體,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教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時,在向學生描述他們時時可見的春景時,學生往往會聯想到的自己見過的春天里的事物或景色,任教師費勁九牛二虎之力引導和擴展也想不出其他的景致來。若利用多媒體把世界各地的春色展現給學生看,并根據圖片講解其所處的地區和風土人情,還可以播放一些關于描寫春天的音樂名曲,并簡要介紹這些歌曲的創作背景及作者經歷,讓學生充分地了解知識,同時也實現的積累知識的意圖,并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情感體驗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還注意培養能力,更講究在這一過程形成的價值觀。運用情感體驗教學,運用情感的共鳴作用,通過創設與學生生活體驗高度吻合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對改變沿襲至今的重知識積累輕能力培養這一現狀有極大的改觀。
注釋:
1.袁燕. 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思路新探[J]. 考試周刊, 2014.1.4.
2.葉小芬.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熏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