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佳
〔摘 要〕 舞蹈是通過人體動作來塑造形象的藝術形式。跳躍動作是舞蹈的基本動作和表現手法,它在舞蹈基訓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鍛煉體能素質的手段,更是舞者表達情感的綜合能力的體現。在舞蹈基訓課中科學地掌握跳躍的基本原理及運動規律,能夠為更快更好地提高學生自身素質,加強舞蹈表現力打下扎實基礎。
〔關鍵詞〕舞蹈基訓 跳躍 訓練方法
舞蹈是通過人體動作來塑造形象的藝術形式 。雖然舞蹈有著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如芭蕾舞、古典舞、民族舞、現代舞等,但舞蹈的主體永遠是演員肢體本身。通過舞蹈者的肢體來反應社會生活內容、人物情緒和表演者內心世界。所以作為舞蹈演員,肢體的基礎訓練課程便顯得格外重要。跳躍是多種舞蹈中的基本動作之一,在舞蹈訓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舞蹈基訓課中跳躍訓練的重要性
舞蹈基訓課中的跳躍訓練不僅是舞蹈訓練中鍛煉體能和素質的手段,更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訓練。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跳躍訓練教材越來越豐富,在課堂中的比例也越來越大,跳躍訓練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在跳躍訓練時除了掌握軀干直立,腰、背和腿部肌肉具有一定的能力,還必須有較好的舞蹈素質——體力、爆發力和協調能力。在訓練中我們要注重“蹲—起跳—落地”三個重要環節。從準備時的蹲到直立提胯,到腳跟、腳掌、腳趾的推登地面,到快速繃到腳尖(雙腳先后或同時離開地面形成騰空動作),落地時均以腳尖先著地,然后是腳掌,最后是腳跟,用腳趾、腳掌和腿部的力量緩釋身體的重力,使落地的蹲穩定且能保持動作連貫。跳躍是難度較大的舞蹈技巧。它不僅要求有較好的“彈跳力”,還要求跳躍時動作富有表現力,即跳躍到空中后盡可能長時間保持固有的姿態上,仿佛將舞姿懸掛在空中一樣。為此,只有經過系統、有步驟的嚴格訓練,才能鍛煉出跳躍技巧。掌握跳躍技巧的過程同時也是有效的訓練與提高學生的腰、腿基本功能力以及協調能力的過程。
二、舞蹈基訓課跳躍訓練的分類
跳躍訓練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小跳、中跳和大跳三種。它們之間既有共同的訓練目的,也有不同的訓練作用。小跳:是較小的低跳,動作比較簡單,是訓練跳躍能力的基礎,是教會學生掌握起、落的方法,著重訓練腳的靈活與踝關節的力量、速度。中跳:比小跳要加大彈跳的力量和幅度,它是增長彈性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對膝關節的韌性能力和大腿的肌肉能力以及爆發力的培養起著相當重要的訓練作用。大跳:空中技術能力的訓練,它既體現出控制技術的難度、幅度、速度、空中姿態的準確性,同時也在訓練中強調肢體的表現力、氣息的運用、騰空的感覺與節奏,因此大跳是舞臺的表演動作,也是人體在運動中空中肢體語言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舞蹈基訓課中跳躍的訓練方法
舞蹈基訓課中的跳躍是一個空中動作的訓練,是把地面上的姿態放在空中來做,是地面姿態擴展的復合型訓練。也是考察學生的自然彈力、軟度條件、動作協調性以及空中意識的重要技巧,僅憑學生自然彈性是不夠的,所以看似簡單的跳躍卻在訓練當中并不是那么容易。對舞蹈基訓課中的跳躍訓練方法必須從低年級“開法兒”的鋪墊開始,教給學生起跳、爆發、騰空、落地的正確方法,才能逐漸培養學生完成高難度跳躍技術技巧的能力。
1.跳躍訓練中起跳、落到的訓練——蹲的訓練方法。蹲是跳躍訓練的關鍵,人們常說“沒有好的蹲就沒有好的跳”。因此蹲的方法正確與否對跳的好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蹲本身是訓練腿部肌肉的柔韌和力量的一種手段。在跳當中,蹲具有兩種功能:一是爆發的功能,也就是準備起跳時通過蹲到提胯、立腰、推腳背來體現爆發力。其次是緩沖的功能。也就是當人體從空中落地時,利用蹲來減緩由于重力造成的對各關節的沖撞力量,形成了保護的作用。是對于跳來說,爆發力的程度決定著跳的速度、高度以及舞姿形成的準確性。所以爆發力在蹲的作用下形成了跳躍。
跳躍訓練中蹲的訓練首先是強調規范性。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都不能忽視。除了外開、立腰等基本要求以外,蹲時更要注意提胯。膝蓋向旁拉開,腿胯都不能“松”或“懈”。立時更要強調上拔到頭,而不是一般的拉直,一定要把肌肉收到最高的位置,半腳尖上的蹲對拉長股四頭肌和提胯都是很有效的手段。這樣,才能使肌肉的拉長和收縮達到最大限度。 其次是節奏處理。低年級的跳躍在力度和高度上都屬于初級階段,所以可以使用平穩的節奏處理,使學生著重于方法和要領的掌握。在中年級和高年級時,隨著中跳和大跳數量、質量、強度上的提高,蹲的節奏應當根據需要進行變化處理。可多運用慢蹲快起的形式,訓練肌肉快速收縮的功能,從而掌握爆發的原動力,同時也可以將快蹲快起,慢蹲慢起,快蹲慢起等不同節奏的蹲運用到各種動作中去,使肌肉適應不同節奏的要求,增強肌肉的應變能力和控制能力。然后是推地訓練和負重訓練。這一部分的訓練是以力量訓練為主,一方面訓練中多使用半腳尖以腳跟、從匈到蹦的小彈腿,快速連續的擦地、小踢腿以及擺動中快速抓起的強調和直膝原地小跳等一系列踝關節的動作,訓練踝關節的力量和反應。另一方面,針對能力較差的學生,為增強其力量,可以借助負重的方法。一種是在上述訓練的同時在踝部綁沙袋,在局部負重的狀態下完成動作(注意規格,防止彎膝造成的粗腿現象)。再有一種是肩部負重時,做從半蹲到半腳尖的重復的輔助練習,保證規格,即可增強腿部肌肉和踝關節的力量,又能訓練腿部肌肉和踝關節肌肉向上收縮的力量。
2.跳躍訓練中爆發力的訓練方法。跳躍訓練中爆發力的訓練前提是蹲,包括蹲的角度、速度和力量。這種時間的延長和關節肌肉的緩沖不是無止境的,它受時間和角度的限制。形成爆發力的快速半蹲要從腳接觸地面的同時就充當緩沖和反彈的雙重角色。所以,必須在觸及地面的瞬間有意識地快速地壓迫地面,給地面造成壓力,使人躍地的力量大于人本身的重量,加強地面給予人的反作用力,這樣,就可以獲得更快的離地速度和高度,產生更大的爆發力量,形成跳躍。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借勁使勁”。這一點對于跳來說是十分關鍵的。因此說,跳躍是力量、時間、速度、角度的統一。
3.跳躍訓練中騰空——舞姿肌肉能力的訓練方法。在各類跳中,大腿上的股四頭肌和小腿三頭肌是主動肌,它帶動著掌、趾、踝、膝和其它肌肉的共同收縮來實現跳躍。股四頭肌和三頭肌都屬于骨骼肌,它的三個物理特性是收縮性、伸展性和彈性。要具備收縮性,必須要以伸展性和彈性為前提,因為只有當肌肉的拉長達到一定限度之后,再被反彈回來,才有可能形成收縮。 因此中國古典舞中的一些跳躍動作,常常以快速凝聚,漸漸延伸的方式為特點,在空中體現“點”的意識,比如大射燕跳、踢吸式跳等。這類動作,除了遵循其運動規律之外,更是依靠全身性的肌肉協調配合來完成。在訓練中,我們可以通過打擊類的動作和快慢節奏交替的適應,來加強肌肉的靈活性與節奏變化的訓練,訓練肌肉變化和反應的速度和能力。大踢腿在速度和力量的訓練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數量的增加、幅度的加大、節奏和方向上的變化,都會在肌肉的彈性素質上起到積極的作用。并且可以作為跳類訓練的輔助訓練手段。
而我們強調跳躍訓練不僅僅是為了發展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體現跳躍的舞蹈風格性和跳躍過程中的美感,舞蹈作品中一個成功的跳躍會使整個舞蹈作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又能增強感染力和扣人心弦的吸引力,使觀眾從中不僅能享受到豐富多彩,美麗壯觀的舞蹈場面,而且還能喚起觀眾強烈的 共鳴和不久消失的回味,而這就是舞蹈中跳躍帶給舞蹈的精彩之處。綜合上述我們只有堅持正確的訓練原則和科學的訓練方法,有了力量和速度,把握“借勁使勁,不松不繃”的原則,同時還要深入廣泛的向其他藝術學科和運動學科去學習和借鑒,不斷吸收它們在跳躍動作中的寶貴實踐經驗,才能使舞蹈跳躍技能的教學訓練不斷得到更多更新的啟示,進一步提高舞蹈的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龔晨. 談古典舞跳躍技術技巧的“二次發力”《青年文學家》2012年第9期。
(2)趙云燕. 淺析舞蹈的跳躍技術.《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教育研究)》 2011年04期。
(3)汲艷蕊. 淺談骨盆在中國古典舞跳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大舞臺》. 2012年第2期
(4)王永燕. 中國古典舞中跳躍技巧的訓練和審美表現探析.《音樂大觀》2012年09期
(5)修立婷. 中國古典舞跳躍技巧的基礎訓練.《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006 年第5期
(6)徐磊軍. 試論中國古典舞跳躍的能力訓練 .《廣東藝術》.200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