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靜
〔摘 要〕 藝術職業教育不僅承擔著培養藝術人才的作用,還承擔著傳承與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真、善、美”的藝術真諦,創作優秀作品鼓舞激勵大眾的作用。本文對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創作排演的兩部舞劇走出去服務社會,走回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行研究與探索,揭示出藝術職業教育在服務“一帶一路”戰略中將大有可為。
〔關鍵詞〕一帶一路 藝術職業教育 舞劇 探索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在201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中指出,人文交流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建成“一帶一路”,必須在沿線國家民眾中形成一個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民心相通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文基礎。要堅持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進,注重在人文領域精耕細作,尊重各國人民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加強同沿線國家人民的友好往來,為“一帶一路”建設打下廣泛社會基礎。當前,藝術職業教育可以作為文化潛移默化影響世界的載體,在服務“一帶一路”戰略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藝術職業教育要“講好中國故事”
藝術職業教育要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新創作理念、創新內容、創新表達方式,與時代背景和精神相契合,表達中國的價值觀、理想追求和核心價值,才能在一帶一路的中傳播正能量,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激勵人的作用,激發全社會團結奮進的強大動力。山西藝術職業學院立足舞蹈表演專業的專業建設與發展,結合傳統文化的精髓,深入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采用晉風晉韻、中國戲曲等元素,先后創作排演了《一把酸棗》和《粉墨春秋》兩部舞劇。
《一把酸棗》講述了清末民初,山西晉中富甲一方的殷家日漸衰微,府中的丫鬟酸棗與小伙計產生情愫,以一把酸棗私訂終身,小伙計在絲綢之路上經商歸途中與酸棗相遇后,被貪圖殷家財產的大伙計陷害的悲劇愛情故事。舞劇通過青磚灰瓦的山西大院,票號林立的塞外商海,古絲綢之路上氣勢恢宏的大漠駝鈴等舞臺背景,特別是劇中“尋夢定情”、“古道訣別”等場景中酸棗與小伙計纏綿悱惻、柔美動人的雙人舞,折射出一個商人家族的盛衰和命運、一個地域商人群落商海稱雄搏擊的沉浮起伏,表現了晉商艱苦創業的艱辛和悲歡,詮釋了一個古老地域在絲綢之路上鑄就數千年輝煌歷史和厚重文明的精神氣質。
《粉墨春秋》取材于中國戲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梨園戲班的故事。故事以民國初年為歷史背景,以梨園戲班的幾經沉浮為線索,以戲班中三個師兄弟的人生經歷為主要內容,講述了師徒父子情,兄弟手足情,男女愛情,以及江湖恩怨,社會、人生百態。舞劇通過將中國古典舞蹈與中國傳統戲曲元素的有機結合,使這些中國元素在舞臺上散發出獨特魅力,同時運用現代思維和視角創意創作,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對接,引發人們對歷史的追憶、對人性的思考,表現了不斷奮進,生生不息民族精神。
二、藝術職業教育要“傳播好中國聲音”
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需要加強提煉和闡釋,創新方式方法,拓展平臺和載體,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充分發揮舞蹈專業特長,以舞劇為載體,將當代中國價值觀、中華文化精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魅力和影響力傳播至海內外。
從首演至今的十二年間,兩部舞劇共計上演一千三百多場,承擔了省內乃至國家的眾多演出任務,在國家大劇院、人民大會堂等國內標志性劇院多次上演,為“華夏文明看山西”、“山西文化強省戰略”、“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等文化戰略進行服務。同時,作為中國的文化名片走向世界,先后應邀赴歐、亞、非、美等二十多個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走進了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等國際知名的劇場,參加了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澳建交35周年、中法建交50周年等慶典以及文化部對外“歡樂中國年”系列活動,為傳播中華文明,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做出了貢獻。兩部舞劇先后榮獲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和入圍劇目、中國政府專業文化最高獎“文華大獎”、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成為文化部推薦的“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后,山西藝術職業學院著力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及國家傳播中國聲音。國內有新、陜、甘、寧等10多個省份地,國際有新加坡、泰國、巴林、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2014年9月,柬埔寨國王西哈莫尼率團訪問山西,在山西大劇院觀看了舞劇《粉墨春秋》,給予了高度評價,11月《粉墨春秋》中的髯口功、蹺功亮相2014年北京“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水立方文藝晚會上,為參會代表奉獻了原汁原味的中國味道。
舞蹈藝術無國界。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創新思維,以舞劇講故事,完成了國家和省內演出任務,真正做到了傳播好中國聲音。尤其在兩部舞劇的創造的過程中,發揮精品帶動作用,促進了學院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帶動了師生的主動創作意識,不僅為學院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契機,更為山西文化、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三、藝術職業教育要促進“民相親”、“心相通”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之間只有通過和平對話和不斷的交流才會求得雙贏和互利。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文化的個性、特殊性決定著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文化的共性、普遍性提供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作為文化使者,兩部舞劇在國際國內盡展中華文化魅力,向世人證明了藝術沒有國界,文化精品是全人類共同財富,促進了民間交流,使“民相親”、“心相通”。
《華盛頓郵報》將《一把酸棗》這部愛情悲劇比作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并對恢宏而和諧的舞臺音樂和民間舞蹈贊譽有加。美國國家公共電臺評論其“演出非常精彩,情節富有張力,表演柔美,氣勢恢宏同時又非常典雅,很能體現中國文化元素。”澳大利亞英文《太陽先驅報》評論說,舞劇《粉墨春秋》融合傳統與現代藝術形式的演出,對西方觀眾來說,更喜歡在傳統劇目中擁有全新的元素,而該劇的藝術形式正是澳大利亞觀眾所喜愛的。澳大利亞總理茱莉亞·吉拉德在賀信中說:“舞劇《粉墨春秋》登上悉尼歌劇院演出,為中澳文化年錦上添花,我相信所有澳大利亞觀眾都充分領略、享受了這部中國舞劇的美妙和活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以“演員以舞說戲,《粉墨春秋》無聲勝有聲”來贊美舞劇在新加坡演出。聯合國教科文助理總干事埃利克·法爾特先生說,“中國文化確實非常燦爛,演出團隊有很強的能力,使中國經典文化走向了世界,非常感謝你們給我們呈現了一場非常輝煌的晚會。”中國傳統文化向外傳遞的是和平與友好,是善的普世價值觀。這種以“仁”、“善”為核心的文化,通過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的渲染與表達,廣泛地進行國際間的交流,有助于弘揚民族文化,推動世界和平,也更易于被不同國家的人民理解與認可,增進彼此間的信任與感情。
四、藝術職業教育的新機遇
文藝演出與文化交流,走得出去還應走得回來。藝術職業教育走出去服務社會的同時,也開拓了學院的眼界與思路,為高等藝術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帶來了經驗與機遇。山西藝術職業學院以舞劇創作演出為突破口,成立華晉舞劇團,探索出“院團合一”的藝術職業教育辦學之路。劇團通過“團帶班”的教學模式和“劇目引導”的教學方法,將“學、練、創、演”相聯系,打破理論課與實踐課、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室與實訓場所的界限,把學業與就業、學習與工作、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真正體現出藝術職業教育的特點。學院探索的“課堂教學—藝術創作—藝術實踐—市場檢驗”的人才培養模式,獲文化部第二屆“文化創新獎”。2010年,劉延東同志在觀看舞劇后,對學院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所做的貢獻和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給予充分肯定,認為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成功案例”。劉云山同志在觀看舞劇《一把酸棗》后贊譽學院體現了“一種探索精神、創新精神、開拓精神”。
當前,學院加大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國內省份城市間的交流,先后有國際、國內30多家兄弟院校、劇團來訪問。選派優秀教師參加“大美新疆采風團”活動,與新疆藝術學院、阿克蘇歌舞團等優秀舞蹈教師及從業者進行交流學習。選派音樂、舞蹈學生赴甘肅敦煌參加實習實訓。兩部舞劇作為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資助項目,于2016年5月起赴寧夏、青海等15個省份進行巡回演出。互學互鑒的交流與合作,使學院打破了傳統辦學的觀念,提高了對藝術職業教育的理解與認識,加大了對藝術人才培養的研究與探索。學院各個專業都在舞劇的帶動下積極尋求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手能力不斷提升,精神面貌振奮。
在兩部舞劇走出去服務社會的同時,學院不斷領會藝術教育的真諦,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增強了文化自信,加深了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意識;學生樹立了為國家服務的理想,學習的自覺性不斷提高,藝術追求精益求精。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常態下,藝術職業教育將繼續在促進人文交流、實現民心相通的目標上,秉承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緊抓時代脈搏,把握機遇與市場,結合自身辦學的特點與優勢,積極探索服務的方式與內容,繼續為傳播中國聲音、匯聚中國精神、宣傳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建忠:“一帶一路”給職業教育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中國教育報2015.5.28
[2] 《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