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軍
摘要:本文針對體育與健康這門課程的特點以及高中學生的身體狀況,依據新課標的精神,以及根據自己教學實踐,現就如何上好高中體育與健康課談談自己的體會。
關鍵詞:高中體育;探析;觀念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8-0313-01 中學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是學生發展智力和體力的重要階段,是培養創新精神和開拓能力、現代化思維和素質、堅強的體魄的關鍵時期。高中學生的年齡一般集中在15-19歲之間,生長發育、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的發展剛進入緩慢增長期,除少數發育指標外,大部分指標仍處于正向增長期。針對體育與健康這門課程的特點以及高中學生的身體狀況,依據新課標的精神,以及根據自己教學實踐,現就如何上好高中體育與健康課談談自己的體會。
1.調整狀態,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真正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公平地對待學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和身體不好的學生,教師要多鼓勵、多關懷,相信他們的潛力和能力,切實幫助他們,成為學生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傳統的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體育活動的組織者,更是成績的判定者和絕對的控制者,而且,總是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據自己的思路進行教學。新課程要求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由居高臨下的指揮者轉變成合作者,使教學過程轉變為師生共同開發課程標準的過程。例如,在學習廣播體操時,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糾正錯誤動作,這一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了讓師生共同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學習的方式,學生先跟著多媒體演示觀察、模仿→創造→發現→學習等步驟,在老師的鼓勵和學生的共同探究下逐步掌握基本要領。整個過程教師只是學生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在與學生平等的交往中學生幫助掌握學習方法,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師生如此合作起著事半功倍效果。
2.確立全面發展的教學質量觀
高中階段的體育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在掌握體育與健康基本知識、技術技能的基礎上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培養學生體育意識、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和堅強的毅力,而且要特別注意對本門課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滲透。一定要使高中體育教師認識到,高中體育教學是基礎教育時期體育教育的最高階段,其教學目標的確定,既與基礎教育的其它階段有共性,又應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要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以適應將來的大學教育或走向社會就業工作的需要;在體育保健知識、技術和技能方面要學有所長,形成基本的體育能力,養成體育意識和習慣,為今后的終身體育打下必要的基礎。只有克服全面均衡發展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體質發展或運動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實提高高中階段體育教學實效。
3.更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
高中體育教師要善于更新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模式多樣化的改革。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種模式的綜合運用,有的取向于師生關系,有的取向于學生之間的關心,有的取向于教學內容,有的取向于教學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學習與學生心理發展。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圖解觀察、練習中因勢利導,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追求生理改造到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從追求學會到會學水平的提高。例如,要讓學生了解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應懂得人體運動的基本規律和人體形態結構,從而使學生選擇跑步、彈跳最合理的姿勢和用力的科學方法。教師要為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創造有利條件。在進行講解示范和輔導時,教師在每個教學環節上要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使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積極開動腦筋,把所學的知識變成感知。
4.利用電教多媒體手段進行理論課的教學
我校在電教方面可以說走在了其他學校的前面,今年我校的所有課室都安裝了電教平臺和先進的投影儀,并且為每位教師還配備了手提電腦,大大方便了我們體育教師進行體育理論課的教學。一年當中本人先后利用電腦上了二十節理論課,經過本人的精心制作和選材,內容豐富多彩。大大提高了學生上理論課的興趣,不但豐富了學生的體育理論知識,學會了科學健身的方法,同時還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好機會,原本對體育一竅不通的同學也逐漸喜愛上體育課了。
經過一年來的"半開放式"的體育教學實踐情況來看,教學任務完成情況良好,體育鍛煉標準達標合格率達到100%,優秀率平均在40%以上。同時我們這種上課形式也得到學校及教師們的肯定,如果有一天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取消了,我們還會嘗試"完全開放式"的體育教學。但是上面提到的"半開放式"體育教學所暴露出來的比較明顯的問題不能忽視。如何合理地使用和保管好體育器材、減少損壞和丟失?如何去解決運動場地嚴重不足的問題?如何能減少開放時間內學生傷害事故的出現?如何來管理不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我們要盡快地解決這些問題,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我們的"半開放式"教學形式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在新形勢下,對我們體育教師又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也將會勇敢地面對挑戰,讓這種形式的教學更健康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