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芳
內容摘要:通過不斷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構“四位一體”全方位滲入式心理干預體系可實現教師教育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推動教師資源的創新發展,幫助高校師資資源實現從無序到有序合理的轉變,對于構建科學型、合理型、多元型教育體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改革體制 教學 四位一體
思想德育不完善、社會閱歷淺、心理不成熟、自我定位高、情緒易波動是當下大學生最為常見的心理問題,尤其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加之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系統,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教育功能的充分發揮。因此,如何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內涵
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指的是在現有教育機制、管理體制影響下通過一系列心理教育、心理規范培訓操作來強化教師教學整體凝聚力,全面改善教師所教、所想、所感、所悟的一整套管理改革體系、一種新型工作范型。通過合理運用此教育模式,可實現教師教育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推動教師資源的創新發展,幫助高校師資資源實現從無序到有序合理的轉變,對于構建科學型、合理型、多元型教育體制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現代科學教育體系認為,教育教學系統一旦缺乏一種有效的操作運轉體系,其整體價值與功能不能得到十分有效體現,反而不利于各個專業教師資源的整合以及部分教育結構的重組構建。而通過構建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體系就更容易實現子系統之和大于整個系統的目標,因此,高校教育管理部門應充分重視構建“四位一體”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性與現實價值,從而帶動整個學術價值的提升與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
二.四個“四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及分析
1.理順工作機制,建設“四位一體”教育隊伍
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于2005年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高校教育必須將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心理體系建設作為核心工作職責與目標,通過合理構建一系列心理教育課程體系來幫助學生真正實現心理健康與學術科研同進步共發展。而高校則應在堅持構建專職教師骨干隊伍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優化創新專兼結合、專業互補、結構穩定以及高素質文化模范體系,結合課內課下心理健康咨詢來不斷強化學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隊伍。“四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建構模式則是全面實現學校—中心—學院—學生的慣縱式互動與深層次聯系交流,通過心理教育咨詢實現學校人才培養體系的合理化建設。“四位一體”模式的具體實施內容為:以心理教育、心理契約為核心構建一支由校長任組長、校院系主任擔任副組長、教務處以及督導員輔導員負責心理健康教育考核督導,明確心理教育健康規劃體系,合理規劃心理健康教育指標與實施細則,全面推動院系培訓考核工作的進行。
而從此“四位一體”心理管理教育層次架構而言,要實現由學校到學院院系,再到輔導員專業教師,最后達至學生會組織會長等的系統化層次化管理,其中包括:首先,外聘一些教育學家、心理學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專家進行專職心理教育,與現有校內各級教師實現資源優化互補,可對教育教學中出現的諸如心理危機干預、心理輔導等活動及時解決。其次,在學院各部開設心理專員輔導建設工作,通過不斷強化各院教師、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現心理教育的良性發展。第三,強化學生管理組織建設,競選最具代表性、心理素質良好、思想品德素質兼優的學生擔任學生會組織人員,以此起到引領帶頭的作用,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心靈交流更加自由,切實提升學院整體心理教育水平。
2.營造全面滲透的“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其它類型的專業教育具有較大的不同點,尤其是網絡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今時代,高校心理教育更要凸顯出教育的滲入性、滲透性與全面性,注重環境功能影響的實效性,多方位把控心理教育的各個觸點。校園環境能夠或深或淺的影響到學生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決定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關鍵環節,也是普通教學最易忽略的環節。墨子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由此可知,高校應積極引導學生區分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對于影響人的思想行為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也唯有在不斷完善教育理念的同時,方能將健康教育環境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綜合把握,突出學生學習環境與空間的關鍵性。
尤其是科技網絡不斷發展的今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教育,充分利用學生的空白時間時時刻刻滲入心理引導健康教育。充分實現學生生活與教育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系統關聯性,將虛擬心理教育與現行學習生活空間教育有效結合起來,有效利用學生宿舍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可將部分心理引導教育課程積極引入到學生宿舍管理宣傳中,通過建立宿舍樓心理聊天室,強化學生心理熱點、心理專題探討、心理測驗等環節的管理,讓心理教育充分有效地滲入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去。
3.實施教育、咨詢、測驗、干預相結合策略
A.立足教育,及早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針對高校各年級學生的心理定位屬性與階段特征不同等綜合性要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突出層次性、階段性,以使其更具科學合理性。為此,高校可綜合開展“三個層次”“三類教育”基本模式,針對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課程與心理素質拓展的階段實行全程式管理,進行各個階段的及時跟進,結合團體合作、課外互動培訓實踐實現教育的普及與貫徹落實。三個層次即為:院系普及層次、團體輔導層次、一對一互動輔導層次,重點通過專業心理輔導課程《大學生心理素質訓練》以及系列論壇、心理講座、心理文化節活動來落實心理教育的實施與普及。三類教育即為:大一實現“角色喚醒”規范化操作;大二、大三實行“角色體驗”課程培訓與校外心理教育實踐活動;大四實行“角色定位”教育,凸顯心理教育的職業性與社會價值,通過實行心理素質拓展規劃與心理危機干預來幫助學生實現實習就業與強化自我管理,做好心理素質輔導及崗前培訓。
B.實施測驗,科學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了更好地將心理咨詢與健康教育培訓管理落到實處,高校可針對各個層次的學生進行專業的心理測驗與心理狀況評估,通過對各個專業的學生心理情況與反映的心理教育課程進程進行綜合記錄管理與系統化評測評估來實現日常心理測量數據庫的維護與完善,并為學生建立專門的心理成長檔案管理方法,以更為及時有效地管理學生的心理動態與個性化需求。同時,學院可利用網絡咨詢與紙質媒介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心理教育現狀以及各時期心理特點進行把控。
C.主動咨詢,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具體實施環節,就是要充分做好學生的心理咨詢管理與心理問題解除等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為此,高校可強化各個教育部門的心理咨詢工作與具體任務量,注重建設各個專業心理課程的時效性,并及時配合心理教育專家實行疑難解答;讓心理咨詢教育真正走到學生的生活中去,通過完善建立宿舍管理制心理輔導咨詢室來強化學生與心理專家的互動,如實解決學生生活遇到的問題;通過實效定位與團體咨詢來對特殊群體進行優先輔導咨詢,尤其是就業壓力群體、貧困群體以及違紀學生群體,以此強化此類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與必備的心理素質。
D.及時干預,妥善排除學生的心理危機。心理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通過系列教育活動來減少學生的負面心理情緒壓力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與社會危害,因此,高校要對心理教育的最終環節—如何有效干預與排除學生的心理危機苦下功夫,通過專家團隊積極有效準確地解決學生在各個階段遇到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以將心理危機可能引起的危害、自身傷害系數降到最低,全面貫徹落實危機干預機制,盡可能將心理問題消滅在初始階段。
4.抓好學科、機構、經費、場地“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條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心理教育的實施與心理培訓實踐活動的進行必須依托一定的外界物質場地與必備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以保障學生心理安全教育的科學化實施。其中教育部曾對高校心理教育做過相關批示:高校要不斷通過完善各項教育保障機制、各項活動經費的具體落實與實施來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為此,高校相關部門可從以下四個環節進行規劃建設:
第一,落實強化心理學等學科培訓建設工作。通過院校心理課程的設置與專業心理培訓活動的進行來全面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與實踐技巧,致力于提升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第二,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提升心理咨詢教育的時效性與趣味性,利用校園微信、微博公眾服務平臺,強化各個院系心理咨詢解答環境與實踐環節建設,突出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第三,高校各個工作環節與教育管理機構部門要充分落實投入心理教育課程經費的管理,做到專款專用,確保心理教育經費落到實處,以推動心理教育環境建設與咨詢設備的完善。第四,高校應確保心理咨詢教育的基礎設施得到充分落實與完善,為構建全方面心理培訓提供完整而有效的資源保障。
綜上所述,四個“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本質在于隊伍建設、工作空間、工作內容和條件保障四個方面以及每個方面四個子要素的內在有機聯系。而高校教育部門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有利因素充分調動起各子系統的功能與價值,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發展與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楊懷甫.論和諧社會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構[J].教育與職業.2015(15)
[2]賈玉霞.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討[J].教育探索.2014(08)
[3]劉靜,龐慶明.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四重轉變[J].教學與管理.2015(33)
[4]黃勇明.高校“立體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3(23)
[5]黃賜英.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15(02)
[6]趙俊峰.生態學定向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啟示[J].高教探索.2014(03)
[7]唐紅珍,黃龍堅,姜俊玲.淺論廣西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1)
[8]徐曉芳,郭德華,夏玲,范文群.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模式的構建[J].教育科學.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