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娟
摘 要: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新型城鎮化建設要保護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本文論述了歙縣在城鎮化背景下對徽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主要做法及經驗,并就此指出一些不足以及對徽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歙縣;徽文化;保護;傳承
歙縣,位于安徽省南部新安江畔,是徽州文化的發祥地。擁有著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漁梁壩等眾多的文化遺存,這些都是徽州先民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留給后人的寶貴文化財富。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將徽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貫穿其中,避免出現千城一面,從而突出傳統文化的地域特色。
1 歙縣在城鎮化進程中對徽文化保護的主要做法及經驗
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歙縣本著采取“保護為主、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加大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延續了徽派建筑特色的歷史風貌和傳統發展格局,展現出歷史文化名城之特色。具體措施體現在:
第一,建立規范化和法制化的管理機制。依據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聯系徽州古城的實際,制定配套的法規制度,將古城保護納入法制化范圍。
第二,修編了《歙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并在此基礎之上又編制了《歙縣徽州府衙歷史地段保護修建性詳細規劃》并啟動了相應的規劃編制工作對古城的保護開發工作作出了具體規定。
第三,將各個職能部門在古城的保護開發過程中的職責明確到位。歙縣徽州古城管理委員會是徽州古城保護管理的主要部門,負責綜合管理和協調工作。縣規劃局、文物局、旅委、住建委、文廣新局、城投公司、工商等部門和徽城鎮政府根據各自的職責,共同做好古城的保護開發工作。
第四,抓住旅游的新業態,積極整治徽州古城的重要節點。首先將“三小”改造與改徽工作、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相結合,高標準的對重點街區如大北街、新南街、十字街等街區實施了改造,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而且提升了古城的文化韻味。其次逐步推進府前街整體打造項目和漁梁整治提升項目,整治天主教堂、臨溪門、德勝門等重要節點保證古城風貌的整體協調統一以及徽派建筑特色的保護與傳承。
2 歙縣在城鎮化背景下對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還存在著不足
2.1 千城一面現象存在,缺乏對歷史品牌的深入挖掘
歙縣因悠久歷史所保存下來的歷史文化遺存具有數量多、系統全的特點更有文化底蘊深厚、肌理分明的優勢。但目前歙縣并未能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對現有的數量眾多的文化遺存發掘的力度不夠,對其文化內涵研究不夠深入。具體體現在徽州古城格局基本保存完整但傳統風貌不佳,拆舊仿古現象仍存在,出現了“古城不古,新城不新”的局面。雖然徽州府衙修復項目完整地保存了徽州府衙的歷史格局,但與之配套的歷史街區特色商業文化業態沒有很好地呈現出來,城內多條古街如中和街、小北街、打箍井古街等都空有古街之名,經營雜亂。過度的商業活動沖淡了歷史文化品位,沒有形成具有徽州特色的歷史商業文化街區,沒有真正打造出具有徽文化特色的歷史品牌。再有,古城居民缺乏對文化遺存的保護意識,發掘與保護文物遺產觀念滯后,缺乏對現有文化遺存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整合。在古城中古街居民生活垃圾有些隨意堆放在古墻、古牌坊腳下,位于古城大北街一座建于明崇禎年間的‘豸繡重光坊一度成為周邊居民的垃圾擺放地。
2.2 特色資源開發不夠,缺乏對旅游品牌的深度挖掘
古代徽州由于路途梗阻,交通不便,對外聯系主要依靠水路,村鎮多沿江沿河而設,使得沿新安江及其支流上下,形成了村鎮縱向分布的線狀布局。這一布局結構適應了徽州地區的特殊地理條件,為其對外聯系提供了便利。但在交通發達的今天,僅有的水陸交通和分散的景點使得新安江沿線廣大山區腹地的旅游影響力不大,更多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村落未能覆蓋。其中以歙縣北岸鎮瞻淇村為例,瞻淇村是一個擁有1300年歷史的古村落,全村現存的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00余幢,經典建筑如天心堂、寧遠堂、承蔭堂、九世同堂、京兆第、蘭芬堂、居然舊居、資政第、存省軒等40余幢,由于鮮為人知被譽為黃山市目前尚未開發的最大皖南古村落。其他如歙縣昌溪古村落、許村古建筑群、陽產土樓等都是處在有待開發的狀態。
2.3 徽派底蘊傳承不足,缺乏對文化品牌的融合轉化
歙縣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和集中展示地,更是在明清兩代曾輝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程朱理學、徽派建筑、新安畫派、徽派盆景、新安文學、新安醫學及徽墨、歙硯、徽戲、徽菜等都閃耀著徽文化的燦爛光芒,在中國文化中更是獨樹一幟。成就歷歷在目而作為發祥地的歙縣卻沒有將文化品牌打響。隨著文化環境的改變,在歙縣許多的傳統技藝由于缺乏學習和推廣而面臨失傳。而相鄰的績溪縣卻出現不同的情況,它巧妙地抓住了徽州文化這一品牌的效應,首先將徽菜的文化品牌發揚光大??兿h自2005年開始,每兩年都會傾全城之力舉辦大型的徽菜美食節。在活動期間,績溪更是舉辦大型的徽菜民俗活動——賽瓊碗,吸引著大批游客,‘賽瓊碗也是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之上績溪創立了徽菜生產、研發和展示的集中地——安徽省績溪縣徽菜產業文化園,使得徽菜走上了產業化發展的道路,文化品牌也得到了融合轉化成為經濟效益。績溪縣因此獲得了“中國徽菜之鄉”的稱號。其次,績溪縣更是提出“天下墨業在績溪”的口號,大力發展徽墨企業,這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機關的禮品墨都是績溪產的胡開文墨。這給“中國徽墨之都”的歙縣上了一堂警示課?,F在關于如何開發利用古城的文化資源,使之更為氣韻生動、靈動鮮活這些都是歙縣需要借鑒學習之處。
3 在城鎮化背景下,對歙縣徽文化傳承和保護的一些建議
3.1 以‘千年府縣同城的歷史背景為載體,打造“徽州古城”歷史品牌
1986年,歙縣被授予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與云南麗江、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并稱為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要以‘千年府縣同城的歷史背景為載體,打造出“徽州古城”的歷史品牌,首先,要以徽州府衙修復項目為中心重視徽州古城的保護和局部改造工作,以徽州古城的歷史格局為依據,以傳統歷史街巷肌理為骨架,最大限度地再現徽州古城原風貌,使之傳承徽州文化之韻味。其次,對徽州古城的歷史發展脈絡、格局特點和文化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做好對現存的歷史文化遺存的梳理與整合,傳統歷史街巷如斗山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以保護為主;文物古跡如南譙樓、陽和門、古城墻都應該以修復為中心,對尚賓坊、含貞蘊粹坊、應公井等破壞較為嚴重的古跡進行搶救性維修和保護,完成對歷史名人故居、曹氏二宅等老房古宅、古紫陽書院等有選擇地進行修繕和重建。再現有徽州特色的歷史商業文化街區和特色街巷是提升徽州古城的歷史品位的必經之路,改變雜亂經營對各個街區整體風貌、商業經營、文化韻味、生態綠化進行系統整合規劃、系統全面的發展提升。將“徽州茶莊”、“集合堂藥鋪”、“胡開文墨莊”等閑置的老字號招牌店鋪加以整合利用,打造出以徽州傳統產業為主的特色文化主題商業街。將集古街、古民宅、古牌坊、古雕、古井于一體的斗山街打造成徽派古建觀光體驗街區。這些可行的做法都將極大提升“徽州古城”歷史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古城的歷史品味。
3.2 以別具特色的山水資源為載體,打造“山水畫中游”旅游品牌
古徽州的核心地區是新安江流域所覆蓋的地區。新安江沿線生態環境極佳的自然風光、徽州文化與古村落美妙融合一體,古村落、古建筑、古牌坊、古道、古塔……豐富的歷史遺存星羅棋布,如明珠珍寶般點綴在山間江畔,恰如一副流動的山水畫卷。以別具特色的山水資源為載體,打造“山水畫中游”旅游品牌,是目前最為可行的發展模式,地理位置偏僻的古村落應該加強與周邊地區的聯合開發,圍繞新安江實現共贏發展。首先,以山水為媒介,發掘新安江流域具有地域特色的古村落如陽產村、許村、漁梁村、古建筑如上豐施政堂等并將之納入文化旅游的范圍,提升地區價值;其次,加快景區基礎設施及新安江兩岸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地區旅游接待能力。當然古村落、古建筑等旅游資源的易損性決定了古村落旅游開發還要注意保護和開發相結合。在新安江沿線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上,要科學規劃,采取保護與開發雙管齊下的方法。要重視沿江沿岸、山區腹地的生態環境建設,避免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商業化程度過高使古村落旅游資源的優勢削減甚至消失的現象出現。唯有利用古村落的傳統文化內涵及村落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優勢,開展文化旅游,在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的同時保護了古村落,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如棠樾,南屏,漁梁、昌溪等古村落開發傳統建筑文化、徽商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資源,避免了現下旅游資源千篇一律,旅游同質化的現象存在,將具有濃重地域文化特色別具風情的“新安江百里山水畫廊”的旅游品牌打造出來。
3.3 以‘程朱闕里的徽派底蘊為載體,打造“文脈蜿蜒”文化品牌
徽州自古重視教育、重視對人才的培養,以儒入仕,以儒入賈,再加上徽州人的精明、慎敏和好學,使他們磨煉成善于進取的性格并創造了徽州歷史上的輝煌。首先,要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樹立行行出狀元的教育意識,培養傳統技藝的接班人,鼓勵年輕人從事傳統產業技藝學習并將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真正地將傳統徽州非遺技藝如歙硯制作、徽州三雕、徽派傳統民居建筑營造技藝等打造成名副其實的徽文化品牌。其次,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歙縣歷史悠久,不僅留下了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遺產不僅是徽州先民智慧的結晶,更是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度重視對“非遺”的保護,就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挖掘、整理、保護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著力保護、開發、延續具有徽州特色的文化藝術、民間工藝、民間風俗等,使之與有形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并積極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申報工作。再次,將旅游與文化有機結合,多角度延伸文化旅游產業觸角,加大對歙硯、徽派三雕、徽派盆景等文化產品的產業化拓展,逐漸豐富、整合徽州特色飲食、民間工藝品等旅游產品資源,使徽州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形勢更加靈動鮮活。
總而言之,歙縣在城鎮發展和建設過程中,首要的是將徽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促進旅游、生態、文化“三位一體”的深度結合。構建出宜居、宜業、宜游的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山水城市。
參考文獻:
[1] 《江蘇古鎮保護與旅游發展研究》課題組.江蘇古鎮保護與旅游發展研究[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2] 李智勇.在績溪品味傳統徽菜[N].華東旅游報,2013.
[3] 王景慧,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M].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4] 胡道生.古村落旅游開發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縣古村落為例[J].人文地理,2002.
[5]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在城鎮化進程中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N].人民政協報,2014-08-22.
[6] 尚海永,王丹陽.新型城鎮化發展中城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N].光明日報,201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