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花
摘 要: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作者認為應從書源、興趣、時間、方法指導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課外閱讀有以下規定:“小學六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45萬字,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可見課外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大量閱讀,可以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而且能提高學生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和寫作能力。然而在廣大農村小學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少,閱讀現狀不容樂觀。
一、當前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
(一)閱讀氛圍不濃,缺乏閱讀興趣
在家中,家長不能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榜樣,由于受自身條件的限制(文化低或忙于農活和打工掙錢),工作之余,家長很少去閱讀書籍,不能成為學生主動讀書的榜樣,也較少督促子女博覽群書。其次,學校不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一些教師還是難以打破圍著教科書轉的模式。他們認為,早自習看課外書就是不務正業,浪費時間,很少鼓勵學生看一些有益的書籍。
(二)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農村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普遍不講究方法,并且缺乏這方面的意識。這就造成了他們的閱讀往往是無效的閱讀,需要再一次的閱讀,因而作了很多無用功。他們不知道閱讀的時候要帶著問題去讀,也不知道要先從整體上去把握文章然后再局部地分析文章,更不知道閱讀的時候要勾畫一些重要的信息。他們往往是讀過以后,只能模糊地記住幾個人物和簡單的情節,談不上理解主要內容,或者是自己的體驗和感悟。
(三)沒有充足的閱讀時間
應試、升學,幾乎成了農村學校的唯一目標。這就造成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幾乎全部被各科老師的補課、考試和練習占去。他們每天忙于應付這些,早已筋疲力盡。許多學生在做完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后,不是瘋跑打鬧,就是抱著電視看,缺乏閱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提高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方法
(一)利用各種閱讀資源
魯迅先生在《給顏黎明的信》中對讀書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非常有限。”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積極為學生創設閱讀條件,保證孩子們有書讀,有“許多花”來“釀蜜”。要求家長努力創設條件,鼓勵子女加強課外閱讀,多帶孩子到書店、圖書館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教師也可發動學生推薦自己擁有的最喜歡的一本書,存放在班級圖書角,成為班級共用圖書,登記編號,設專人保管,互相借閱,達到資源共享,從而使家長花較少的錢讓子女看更多的書。
(二)培養學生閱讀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可以說興趣是閱讀的內驅動力,有了這個動力,學生就會擠時間閱讀。教師要經常向學生介紹歷史人物、科學家及身邊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由于小學生善于形象思維的特點,可選擇有精彩畫面的書給學生看,讓學生猜猜里面寫什么。學生易被吸引,就會熱情地去閱讀,這樣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也要注意讀書要循序漸進,先易后難。只有適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會對書感興趣。要經常召開讀書匯報會,如利用早自習賞讀、交流所摘錄的好詞妙句;舉行班級賽詩會;評選“故事大王”“朗讀能手”;摘抄本展評。教師要及時給學生獎勵,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愛讀書的情感。
(三)教給學生閱讀方法
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要做到:一是定書,要閱讀的書一旦選定,就一定要讀完,千萬不可淺嘗輒止,半途而廢。要養成選一本就要讀完一本的習慣。二是定時,針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選擇讀書的時間,不能想讀就讀,不想就好幾天不讀。三是要定量,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要制定一個讀書計劃。
教師要打破學生課外書等同于“作文選”的錯誤觀念。在擴大學生閱讀范圍的同時,做好讀物推薦工作。課外閱讀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我們推薦讀物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如上完了《丑小鴨》可向學生介紹《安徒生童話選》,學習了《三打白骨精》,可向學生介紹《西游記》,學完了《太陽》,可以向學生推薦《宇宙的奧秘》等等。
(四)充分挖掘閱讀時間
優化課堂教學,從每周的語文課時中抽出一個課時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只要我們善于優化教學過程,精選教學內容,大力減少不必要的分析、講解,每周一課時的時間是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的。減少重復、無效、無意義的課外作業,把時間騰出來讓學生進行“自我閱讀”。
課外閱讀關鍵在于堅持,教師及家長要經常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執行情況,督促學生完成定性定量的閱讀任務。只要持之以恒地激發學生讀書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保證充足的閱讀時間,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讀書就通逐漸成為自覺行為。課外閱讀將讓孩子們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翱翔,給孩子撐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