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方林
摘要:本文從會計業發展外部環境以及會計信息失真內因兩個角度闡述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并針對這一問題提出相關的治理措施。
關鍵詞:企業;會計信息;失真;治理措施
一、企業會計在國內的發展
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對會計目標做出明確規定,會計信息必需滿足宏觀經濟調控,必需滿足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和企業外部重大決策三方面的需求。這就意味著會計信息質量成為影響企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關鍵因素。真實性是會計信息安全最根本的要求。這就需要企業在會計信息管理方面下大功夫,切實保證企業會計信息真實安全。但是,由于一系列的會計信息案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專法律規范的空子,手段更加高明,會計造假層出不窮。
最近幾年,經國家審計署審計的1290家國有控股企業,他們的資產負債損益會計報表嚴重失真的占68%,違紀違規交易總金額達1000多億元。這不僅擾亂了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還助長了腐敗的滋生,嚴重擾亂會計行業的工作秩序,得出錯誤的財經信息,使決策者失去正確決策依據,造成宏觀決策失誤。因此,深入分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從中得出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良策,以大幅減少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的發生,從而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健康持續向前發展。
二、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具體原因
(一)計信息編制者受外部利益驅動造假
會計信息編制者與其他企業經營管理者之間有一定的利益交換關系,以至于這種無形的利益成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不斷泛濫的內動力。此處所談的“利益”,既包括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利益,也包括會計信息編制者及其他相關人員的個人利益;既包括直接金錢利益,也包括間接的權利利益。
(二)在與會計信息相關的利益中,處在第一位的是企業利益
他們通過提供虛假會計信息,騙取投資者對對他們進行投資,騙取國家有關管理部門的信任,并因此獲得投資、貸款或減少稅金支出等經濟利益。
(三)個人利益
在利益誘惑下個人欲望的放縱,棄原則于不顧。一方面是單純個人行為。會計人員在實際會計信息編寫工作中,違背法律規定,虛報胡夸冒領等卑劣手段,擾亂了會計行業工作的原則性。另一方面,造假企業的最高管理者有能力也有條件影響會計人員,通過權力職位籌碼的交換,會計信息制作者也會經不住豐厚利益的誘惑,發布違背會計行業規范的失真會計信息。與會計信息有關的利益中有些是直接利益,即相關人員可直接通過制造和提供虛假會計信息所獲得的好處,如過虛計利潤騙取獎勵等。也有些是間接利益,如企業負責人通過為企業謀取非法利益并因此獲得相應的好處,會計人員為討好企業負責人,按其授意制造虛假會計信息并因此獲得好處等。
(四)法律不健全
針對會計信息的失真問題,這一塊的法律環境缺陷是滋養其產生的重要原因。例如,從1999年開始我國不斷的對《會計法》進行修訂完善,但是在責任承擔上依然有明顯的不協調問題,直接負責人員和間接負責人員的具體法律責任沒有全面落實,存在漏洞。
(五)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業要實現良好的目標戰略和發展狀態,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經營手段,其中對會計信息的審核和控制對企業的各項預算將產生很大的影響,當前仍然有一部分企業缺乏加強內部控制制度的意識,對會計活動的審計、監督、控制等不到位,會計人員在沒有約束力的情況下,操作程序不規范或者私自化行為出現,更容易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一)加強會計人員的法制教育和專業培訓力度
企業在招聘會計員工是應嚴格考核標準,從事相關工作者不僅有專業的技能和經驗,還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同時隨時進行培訓,以便給會計員工更新先進的技術和相關知識,全面的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為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做足預防工作。
(二)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在互聯網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內外部都面臨著更嚴峻的競爭,企業必須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客觀精確的掌握自己內部信息,及時靈活的反應到執行中去,特別是對會計人員的工作程序、信息審核都必須加強控制監管力度,鼓勵會計人員揭露企業經營中存在的污點,因為他們對會計信息有很高的職業敏感度,非常了解整個運作及產生過程。這有利于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及時準確的了解自己的基本情況,隨時做出調整。
(三)建立權責分明的懲獎機制和強烈法律意識
擴大會計信息負責人確保信息真是性和完整性的責任范圍,對企業的會計信息進行造假和舞弊行為的人員,必須嚴厲懲罰,從根本上杜絕這種行為產生的內動力。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互聯網時代,會計信息除了會計人員有意失誤和無意失誤的情況,還可能遭到不法分子通過各種技術進行不法行為給會計信息及企業的資金造成損失,所以要加強會計人員的法律意識和工作靈敏度,在規范程序工作的同時若發現有任何不對的信息,立即進行查詢和審核,必要時報警,避免遭受巨大損失。而企業應對類似員工進行合理的獎勵,激發員工的積極性
(四)加強管理者的管理結構和法律規范
企業法人在某方面代表著整個企業的法律行為,依然存在很多企業法人本身的法律意識不夠強,這對企業的治理在主觀上起著引導作用,這就導致包庇會計信息的失真行為,與會計人員、財務人員一起對財務報表造假,損害國家的利益。或者是企業管理者的管理結構不優化,全責不分明,起不到相互監督相互協作的整體性、統一性作用,最終也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所以優化管理者之間的管理結構和治理企業手段的規范化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中國會計學.中國會計信息失真的現狀成因及對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2]仇俊林,肖芳林.會計信息失真的理性分析[J].經濟論壇,2002(01).
(作者單位:重慶拓天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