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輝 趙逸斌

[摘要] 目的 研究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手術效果及對調節性T細胞的影響。 方法 將2012年6月~2014年9月住院治療的80例行胃癌根治術患者納入本研究,隨機分為腹腔鏡組、開腹手術組(對照組),每組各40例,比較兩組反映術后恢復情況的各項指標及調節性T細胞術前術后的變化情況以及術后并發癥情況。 結果 腹腔鏡組的CD4+、CD4+/CD8+水平術后3 d、術后7 d較術后1 d逐漸升高,術后7 d接近術前水平,而對照組CD4+、CD4+/CD8+術后3 d、術后7 d與術后1 d基本一致,未見明顯變化,且分別顯著低于腹腔鏡組(P<0.05)。腹腔鏡組術中失血量較少,顯著少于對照組,腹腔鏡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早,肛門排氣時間快,術后疼痛輕,住院時間短(P<0.05)。腹腔鏡組的并發癥顯著少于對照組(5.0% vs 30.0%,P<0.05)。 結論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手術效果確切,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且通過對患者調節性T細胞的檢測,證實該手術方法對患者的機體的免疫功能影響較小,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調節性T細胞;并發癥;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3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08-0015-03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居各類癌癥死亡首位,近年來發病率逐年升高。開腹手術是治療胃癌早期的常用方法之一,但缺點較多,創傷大。腹腔鏡手術自問世以來,具有創傷小、患者痛苦少、術后恢復快及對免疫功能影響小等明顯的微創優勢,逐步成為治療胃癌的理想的手術方式[1-8]。
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細胞)是人體內存在的一類功能獨特的T淋巴細胞亞群,包括CD4+、CD8+兩大類,其參與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腫瘤免疫等免疫活動[9-14]。Treg細胞以其獨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在胃癌的免疫逃逸、轉移遷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影響著人體抗腫瘤免疫應答以及腫瘤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研究表明[15-19],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免疫功能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及預后密切相關,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免疫功能進一步受到抑制,可能會增加腫瘤擴散的機會,因此,對行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患者的調節性T細胞進行分析,對保護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2年6月~2014年9月在我科行胃癌手術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均經病理證實,術前均無放化療史,未發現遠處轉移,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以及意識障礙者,且均無精神疾病,Karnofsky評分均>80分,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齡38~76歲,平均(54.3±6.3)歲,其中胃底賁門癌20例,胃竇癌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腹腔鏡組和對照組(開腹手術組),每組各40例,兩組胃癌患者術前的性別、平均年齡、體質指數、腫瘤TNM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檢查前所有入選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1.2.1 腹腔鏡組 腹腔鏡組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以D2站淋巴結清掃為標準,行根治性遠端胃大部切除術。先在臍下置入10 mm Trocar作為觀察孔,行腹腔鏡探查。在左肋緣下腋前線置入10 mm Trocar,在左、右鎖骨中線與臍上3 cm交匯處、右肋緣下腋前線分別置入5 mm Trocar作為操作孔。使用超聲刀阻斷胃周靜脈血液循環,沿橫結腸切斷網膜,切斷胃網膜右動、靜脈,清除相應淋巴結。此后,游離胃網膜右血管、肝總動脈、肝固有動脈、門靜脈及膽總管。將空腸經結腸前拉出腹腔外,距Treitz韌帶下12~15 cm 行胃腸吻合。術后沖洗腹腔置引流管。
1.2.2 對照組 對照組行開腹手術。全麻后取上腹正中切口以常規D2術式程序進行操作。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保持引流通暢,維持水電解質酸堿代謝平衡。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檢測指標
于術前及術后1 d、3 d、7 d分別取患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3~5 mL進行檢測,肝素抗凝后,采用德國Mihenyi MACS Quant Analyzer流式細胞儀檢測分析T淋巴細胞亞群(CD4+、CD8+)的水平。均由資深檢驗人員進行檢測及計數,盡量避免誤差。
1.4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術中的失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肛門排氣時間、術后疼痛評分(VAS評分)、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情況進行觀察及比較。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對計量資料組間差異應用t檢驗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調節性T細胞的比較
兩組調節性T細胞CD4+及CD4+/CD8+術后1 d分別較術前顯著降低(P<0.05),但CD8+術前術后變化不顯著(P>0.05)。腹腔鏡組的CD4+、CD4+/CD8+水平術后3 d、術后7 d較術后1 d逐漸升高,術后7 d接近術前水平,而對照組CD4+、CD4+/CD8+術后3 d、術后7 d與術后1 d基本一致,未見明顯變化,且分別顯著低于腹腔鏡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反映術后恢復情況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納入本研究的所有患者術中無一例死亡,術后病理檢查均提示切緣陰性。腹腔鏡組術中失血量較少,顯著少于對照組,腹腔鏡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時間早、肛門排氣時間快、術后疼痛輕、住院時間短,上述各項指標分別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532、16.625、13.236、2.629、3.523,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腹腔鏡組術后無一例發生吻合口瘺、切口感染、腸梗阻,其并發癥發生率5.0%,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合計達30.0%,腹腔鏡組的并發癥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78,P<0.05),見表3。
3 討論
胃癌手術解剖結構復雜、解剖層面多、淋巴清除范圍廣,開腹手術具有一定難度,且創傷較大。而腹腔鏡手術對所需位置進行視野放大,取得更加清晰的手術視野。腹腔鏡可清晰觀察到各解剖平面、病灶部位、神經等結構及血管走行,有利于病灶的徹底切除及淋巴結的徹底清掃。由于腹腔鏡手術對機體損傷小,手術切口小,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術后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表現為肛門排氣時間縮短),患者疼痛輕,術后在短時間內恢復基本的生活能力,明顯縮短了住院時間,使患者得以早日出院。本研究結果證實,腹腔鏡組的失血量(123.0±36.9)mL、下床活動時間(72.82±10.38 )h,肛門排氣時間(48.20±16.30)h、VAS(2.70±0.60)分,住院時間(8.2±1.2)d,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毛新彥等[7]報道的觀點是一致的,且本研究結果同時證實,腹腔鏡組的并發癥顯著少于對照組(5.0% vs 30.0%,P<0.05),說明腹腔鏡組胃癌根治術較傳統開腹手術可以減少出血量、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并發癥少,且可以縮短住院時間。
研究發現,機體免疫功能與調節性T細胞參與的細胞免疫密切相關。調節性T細胞亞群可分為CD4+(輔助性T細胞)和CD8+(抑制性T細胞)兩個亞群。正常情況下,兩個細胞亞群保持動態平衡,而在機體應激狀態時,這種平衡會被打破,CD4+/CD8+的比例也隨之發生變化。T細胞亞群相關的 CD4+、CD8+、CD4+/CD8+能直接反映胃癌患者術后的免疫功能水平。胃癌根治術為創傷性手術,可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而研究證實,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態與胃癌根治術后的轉移、種植、復發、擴散密切相關。胃癌根治術后患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而T細胞亞群在細胞免疫中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本研究旨在對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與傳統開腹胃癌根治術的調節性T細胞水平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腹腔鏡組的CD4+、CD4+/CD8+水平術后3 d、術后7 d較術后1 d逐漸升高,術后7 d接近術前水平,而對照組分別顯著低于腹腔鏡組(P<0.05),說明通過對胃癌患者調節性T細胞的檢測,證實該手術方法對患者的機體的免疫功能影響較小,與相關研究報道的觀點是一致的[20-21]。嚴建宇等[22]比較32例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觀察組)及32例開腹胃癌根治術(對照組)患者T細胞亞群水平的變化,結果證實,觀察組術后7 d CD4+T細胞較對照組顯著降低,CD8+T細胞及CD4+/CD8+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患者術后免疫功能影響小。
綜上,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手術效果確切,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且通過對患者調節性T細胞的檢測,證實該手術方法對患者的機體的免疫功能影響較小,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夏銘,楊廷旭,王偉,等. 胃癌患者T細胞亞群變化的臨床意義[J]. 臨床醫學,2009,29(1):105-106.
[2] 張連舫. 腹腔鏡與開腹胃癌根治術的臨床特征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18):1407-1408.
[3] 張建軍,劉耀剛,楊志忠,等. 兩種胃癌根治術對患者術后恢復和免疫功能的影響分析[J]. 中國醫學創新,2013, 10(7):107-108.
[4] 危少華,李保磊,李偉,等.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機體全身炎性反應和免疫功能的影響及其臨床意義[J]. 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6):869-870.
[5] 許威,劉宏斌,韓曉鵬,等.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高齡患者免疫功能及近期療效的影響[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3,16(9):744-745.
[6] 趙慶洪,魯明,張弛,等.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與開放性胃癌根治術的對比研究[J]. 臨床腫瘤學雜志,2010,15(5):438-440.
[7] 毛新彥,張克偉. 腹腔鏡、開腹胃癌根治術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及免疫功能比較[J]. 山東醫藥,2009,49(38):77-78.
[8] 劉江文,孫琳,仝德峰,等. 進展期胃癌腹腔鏡輔助與開腹胃癌根治術對患者圍手術期免疫功能影響的對比研究[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4,21(10):1232-1236.
[9] 葉文,劉詩富,聶愛俐. 胃癌患者圍手術期外周血T細胞亞群及NK細胞水平變化的比較分析[J]. 福建醫藥雜志,2015,37(1):62-63.
[10] Ohtani H,Tamamori Y,Noguchi K,et al. A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that compared laparoscopy assisted and open distal gastrectomy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J]. J Gastrointest Surg,2010,14(6):958-964.
[11] Kim YW,Baik YH,Yun YH,et al.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outcomes after laparoscopy 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 for earlygastric cancer:Results of a prospectir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An Surg,2008,248(5):721-727.
[12] Tinoco RC,Tinoco AC,E1.Kadre LJ,et al. Laparoscopic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J]. Surg Laparosc Endosc Percutan Tech,2009,19(5):384-387.
[13] Ralph C,Elkord E,Burr DJ,et al. Modulation of lymphocyte regnlation for cancer therapy:A phase Ⅱ trial of tremelimumab in advanced gastric and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J]. Clin Cancer Res,2010,16(5):1662.
[14] 黃靈,杜義安,俞鵬飛.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與開腹胃癌根治術對機體炎性反應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15,53(7):25-28.
[15] 鄭民華,藏路.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現狀[J]. 腹腔鏡外科雜志,2010,15(3):161-163.
[16] 黃鶴,武健,梁林虎,等. 腹腔鏡輔助和開腹在早期遠端胃癌根治術臨床療效的初步比較[J]. 浙江臨床醫學,2011,1(13):12-14.
[17] 彭家群. 調節性T細胞與胃癌關系的研究進展[J]. 臨床外科雜志,2012,20(9):674-675.
[18] 陸宏偉,張亞飛,吉鴻,等. 腹腔鏡胃癌D2根治術治療進展期胃癌的療效與安全性[J].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5,22(3):317-320
[19] 張小風,張筱驊. 腹腔鏡與開腹胃癌根治術對機體炎性反應和免疫功能影響的研究[J]. 浙江創傷外科,2015, 20(5):844-845.
[20] 葉文,劉詩富,聶愛俐. 胃癌患者圍手術期外周血T 細胞亞群(CD3+、CD4+、CD8+)及NK(CD16+CD56+)細胞表達水平的比較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2014,30(36):169-170.
[21] 凌博凡,侯茜,陳玉超,等. 調節性T細胞在胃癌中的研究進展[J]. 醫學綜述,2015,21(3):426-427.
[22] 嚴建宇,陳倫牮,楊欽清,等.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對T細胞亞群及CRP、IL-6表達水平的影響[J]. 武警后勤學院學報(醫學版),2013,22(7):595-596.
(收稿日期:20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