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日強 冷年友
摘 要:目前我國整體的就業形勢嚴峻,特別是高職院校,其中,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于其職業素養的相對匱乏。重新界定職業素養的概念,理清當前影響高職生職業素養培養的主要因素, 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加強專業教學,培育具有企業文化特質的校園文化,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是培養高職生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重新從企業需求的角度來分析職業素養這個概念,將有助于我們理清培養職業素養的重要思路,建造更好的社會環境 ,與企業一同孕育出具有職業特質的人才。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達到校企共育的建設目標。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企業需求
中圖分類號: G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22-76-2
0 引言
眾所周知,高校畢業生人數與企業崗位需求已經成為一大主要的供需矛盾。除了總體經濟環境問題之外,許多大學生都被用工單位認為缺少必要的職業素養。這種素養是指在工作崗位中,人員應該體現出來的各種品質,個體在從事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特質,其中包括團隊合作、創新思維、道德人品以及專業技能等。[1]因此,這一重要概念逐漸成為社會各用人單位注重的關鍵,人們普遍意識到,知識、學歷不是決定個人職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職業技能也不能直接反映學生的工作業績。職業素養事實上成為高職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并影響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因素。
1 培育職業素養的必要性
個人素質主要包括:知識與技能、個人動機、形象、社會角色等五個方面。同時,斯潘塞也提出素質冰山理論,把一個職業人就比喻為海里的一座冰山,其露水面出來的部分表現為行為、知識和技能等。這顯性特點勾勒其表面。而沉在水下的卻是其工作的自我認知、個性和動機,這是不可見的[2]。
■
圖一 冰山理論模型
因此,通過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訓,特別對某種工作、業務或特定專業技能操作的訓練,可以使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快速進入特定的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須具有的職業理想與信念、職業態度與興趣、職業責任與紀律、職業技能與職業情感等。它既包括職業崗位直接要求的專業知識能力和實踐能力,還包括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行業眼光、知覺能力、思維和行為方式,以及較好的專業智能和創業潛能等。因此,培養職業素養的必要性應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
1.1 個人發展角度
隨著近幾年大學生畢業人數增多,以及就業形勢的嚴峻已成為學校和家長的擔憂。面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的壓力下,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知識成為高職學生進入理想就業崗位的重要保證。
因此,在高職學生被培養成高技能人才的同時,他們首先要被培養成有素質的公民,以適應社會以及工作崗位的用人需求。
1.2 高職院校角度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其建立育人本身就以就業為終極導向。因為高職學生在未來將承擔整個社會生產、操作和服務等各個行業的一線工作。這要求各高職高專必須以學生職業素養作為發展核心。與此同時,各院校的實踐教育思維并未能從原本的大眾化教育的觀念轉變。在國家產業結構升級以及電子信息化發展的大環境下,崗位需求與更新更加迅速,甚至在校三年的知識體系在畢業前已經被淘汰。因此,傳統的理論授課和職業訓練為主的教育方法已經難以滿足社會需求。這也是中國高職教育的一大難題。但值得注意的是,職業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彌補這一難題所帶來的“就業難”的影響。因為職業素養事實上有助于學生建立一種上進的求知和學習心態,盡管知識體系和實際需求存在脫節,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學生能夠更輕易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在崗學習,更具靈活性。因此,從教育成本上來看,與其增加教師額外培訓成本,建立完善的教學體制,不如將有限精力投入于學生職業素養培育。
1.3 企業角度
目前,學校普遍意識到職業素養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就業發展。在強調校企共育的今天,雙方都一致認為職業技能成為是否獲得工作和勝任崗位的要素。但是,部分企業管理者并不要求剛畢業的大學生擁有嫻熟的操作和服務技能。因為在正式上崗之前,企業會有針對性地設計相關上崗培訓課程。在這些課程中,新手將會學習崗位所需的各方面技巧。因此,職業素養,特別是個人職業心理素質,成為企業招聘過程中最為看重的要素。畢業生可否被企業完全接納?可否在崗位上確定好自身發展方向并且持續發展?這一系列問題正好是當前高職高專的教學和在校實習過程中應該考慮的。根據歐陽建友和李星星的調查和分析,新就業大學生主要缺失的職業素養可被總結為:誠信缺失、眼高手低、急于求成、跳槽頻率頗高、缺乏勞動奉獻精神、不愿意吃苦、團體協作能力差和紀律觀念缺乏等主要特點。[3]這些課程普遍以職業道德、服從意識、誠信等三個方面對新手進行企業文化灌輸。
2 職業素養培養誤區以及企業需求分析
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職業素養對于高職學生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在實際育人中,社會、學校以及學生自身都對職業素養的培養產生較大的誤區。
首先從社會這個角度上來說,雖然國家正在大力倡導發展職業教育,并且對職業教育的關注也逐漸增強,但是,這種關注僅僅停留在表面。甚至不清楚一個事實:一個具有高級技術的人員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這一技能,而是包括整個企業有組織有體系的協作能力。
其次,從學校出發,它們的誤區主要是簡單地將職業素養等同于職業技能,并把職業技能定位為唯一的教學目的。這種“教—學”模式甚至不能成為師徒模式,因為師徒的關系從根本上還強調一個工匠精神,具有較強的傳承性。而僅以職業技能作為培訓目的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可能只是技能的輸出,缺乏開拓創新和責任心的建立,職業的延續性差。這也是社會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的主要因素。
最后,學校的培養誤區最終也會傳導到學生本身的思想誤區。因為在缺乏必要的人文主義關懷以及合理的職業規劃的情況下,學生僅僅追逐成績,將好成績和好工作劃上等號。到就業時才發現成績好并非企業需求人才的唯一評判標準。總體上來說,對職業教育的誤區具有較強的自上而下的傳導作用。
而根據孫玲玲和徐璐的分析(圖二)[4],在對主要的6六大職業素養比較過程中,可以看出最重要的一個職業素養是畢業生快速準確地對企業整個辦公流程和規范有系統清晰的認識。其次,服從上級安排和勇于承擔責任超過了定期制定工作計劃成為第二大重要的企業素養要求。
■
因此,根據以上的統計數據的分析,高職院校不僅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大局觀和系統分析意識,同時還要訓練他們的責任心和執行力,以及相應的計劃制定培養。
3 高職職業素養培養總體思路
教育具有較強的傳導作用,因此培養學生的大局觀和系統分析意識也需要從上到下的傳導。即是在學校層面就應該有一個系統化、符合新時代需求以及具有大局前瞻性的教育體系。因此,強調教育的主要因素“學校-社會-家庭”將持續成為系統化育人機制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學校作為職業素養教育的主要場所。其專任教師、教輔人員以及設備都成為人才孵化的重要部分。
另一方面,社會作為學校教育過程中延伸以及未來人才的受益者。所以,企業對育人的責任是顯而易見的。而家庭則是學生最直接且最重要的教育環節,盡管在大學過程中家庭教育的影響作用相比高中以下階段逐漸淡化。但是其作用不容忽視。因此,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聯動作用以建立素養培養機制。
三方合作的核心是學校對企業的合理選擇以及與家長之間的溝通[5]。一方面,在學校聯合企業時,要確定企業能夠達成職業素養這一主要共識。并且保障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的權益。而在與家長溝通這一層面,學校更應該將企業需求以及學生實習表現告知家長,并且促動家長聯合教育。從這一合作形式來說,明確三方的職責是最重要的基礎。其中學校應起到樞紐和橋梁的主導作用。
另外,三方的合作體系要根據各階段學生的特點進行設計:
第一階段,也就是大一新生開學軍訓到大一暑假為止。這一年是學生從中學向大學的過渡期,步入成年的新生開始對樹立自身的初步社會和職業觀。因此,人文知識主題教育和專業基礎并舉往往有助于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協作和溝通能力。
到了第二階段,即大二開學到暑假實習為止,學校就應該加強專業理論、職業行為和意識的塑造。社會公德、職業道德以及專業技能比賽將有助于學生深入體驗企業文化,遵守職業規范。
當步入第三年的時候,企業的參與度將大大加深。作為人生重要的轉折點,企業講座入校和心理素質教育尤為重要。因為學校向社會環境轉變的過程將會對學生心理產生較大影響。同時,家庭也將成為學生離開學校的教育延續。學校對家庭的教育反饋也可以通過家庭繼續得到延續。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學生都會感受到學校的關懷與指導。所以,這種系統性的教育體系最終樹立一個自始至終的榜樣,學生也感受到這種延續性,并在工作中體現出其責任心和大局觀念。
4 結語
職業素養離不開科學系統的培養體系,更離不開學校、企業和家庭的三方聯動合作。因此,利用教育的傳導性,積極爭取家庭在職業素養的參與將有助于體系化的人才培養。
參 考 文 獻
[1] 鄭全安.談新時期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J].教育探索, 2011(11).
[2] 應曉清.試論就業導向視野下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0(20).
[3] 歐陽建友,李星星.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分析[J]. 當代職業教育,2012(12).
[4] 孫玲玲,徐璐.試談企業對大學畢業生職業素養的需求[J].商,2014(18).
[5] 彭福臣.技校學生德育工作網絡化問題探討[J].中國煤炭,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