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 要 新媒體的發展在受眾的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媒體中出現的各類形象在傳播過程中對受眾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女性形象特點成為一個頗具關注的焦點問題。當代女性在社會、工作、家庭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過網絡這樣一種新媒體發揚光大,從而展現新時代女性自立自強的光彩一面,展現屬于女性“本我”的個性。文章針對“新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為方向,以研究傳播文本為切入點,主要對以網絡媒介為代表的女性形象進行研究。
關鍵詞 女性形象;新媒體;網絡新聞;女性意識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8-0095-02
關于女性形象的研究各有說法,女性形象問題也一直是各學科不斷論證的話題。女性在生活中有其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女性形象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女性的本質和特征及其生存和發展的規律。雖然從媒介中發現并研究構成人類社會“半邊天”的女性的形象特點已成為當今學術研究的新方向,但是中外大部分學者對媒介與女性的研究都是從傳統媒介入手。以往傳統媒介層面研究女性形象的方法和內容都太過單一,而網絡媒介則不同,它具有獨特的互動性,但該層次的研究成果目前屈指可數。
1 網絡新聞中女性形象呈現
新媒體是指新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介形態,跟報刊、戶外媒體、廣播、電視等傳統意義上的媒體相比新媒介被稱為“第五媒介”。新媒體作為傳播學研究對象,學界對其概念的界定分為2種:一是,強調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二是,強調信息傳播的雙向互動性。
新媒體時代,新聞對女性的關注度遠遠高于傳統媒體。筆者統計兩周內騰訊新聞通過移動客戶端轉發的新聞,總共80條新聞中關于女性新聞的報道就有30條,其中大多都是關于娛樂明星的,剩下的都是有關婦女生活層面的新聞。不僅我國,統觀國際新聞,新聞中涉及女性的話題大多是娛樂,弱勢群體,母性光環等,涉及政治的新聞中女性總是占邊緣角色,似乎政治就是關乎男性的特權領域,而女性不自覺地被排除之外。這進一步說明我國在男權為中心的文化氛圍里總是以為男性權利的升遷是理所當然,雖然新媒體環境下女性關注度確實有所上升,但是在某些領域的話語權還是不盡人意。
2 網絡自媒體中女性形象的呈現
相對商業網站,自媒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等網絡社區則為女性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展示空間。不可否認像楊瀾、于丹等名人起到了一定的意見領袖的作用,但是我們會發現一種很奇怪的現象,那些真正搞學術的女性受關注的程度遠遠不及某明星,某網紅,他們大都與娛樂、自身宣傳為主。新媒體時代對于女性的關注出現了審美與審丑兩個極端,也就是說新媒體時代的女性形象還沒有擺脫“被看”這一現象。女性通過身體來張揚個性,構建女性的話語權是徒勞的,因為這是以男性的價值標準來對自身身體的改造。在“男本位”的觀點中,男性與女性在視覺文化中分別扮演著“看”與“被看”的角色。女性在被男性觀看的同時其觀賞性就成了衡量女性價值的唯一標準,此時女性所謂的獨立人格和思想意識被抹殺殆盡,這種通過男性話語進行表達的女性寫作實際上造成了新媒體女性的失語。
3 女性網站中女性形象呈現
網站中的女性頻道以女性時尚、美容、情感、八卦等內容居于中心地位,依然沒有將女性的視野擴展開來,在思想、文化、經濟等領域女性的涉足微乎及微??梢?,女性頻道對女性的定位就是“關注時尚不斷打扮自己以獲得男性開心的熱愛八卦新聞而且常陷于情感沼澤的人”。處于集體無意識的女性大多數被定位于傳統角色來迎合媒介市場。時尚奢侈、美容健身、性愛婚姻、家政服務等網絡頻道的定位都表現了女性特征的“小我”。但是對于女性作為獨立、平等社會人的“大我”內容,尤其是人生追求、理想信念、個性需求等問題涉及微乎其微,這就是女性的傳統表達習性被強化的原因。
4 結束語
麥奎爾在其《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中論述媒介的自由與控制時曾說過:“從破壞社會控制支配體系的能力來看,幾乎所有的公共傳播媒介都具有激進的潛在力量。它們能夠提供獲得針對現有秩序的新的思想和觀念的途徑。新形態的組織與抗爭主張也可能抵達那些被控制的人群和弱勢群體。也就是說即便一個新興媒介對一種新思想或新觀念的傳播能起到效果,一旦其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被政府控制或當商家運用這種新媒介來進行營利時,那么媒介本身所具有的自由發表意見、宣傳新的思想觀念的空間和機會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被剝奪。商業利益是媒介生存的保證,對新媒介尤其如此??梢哉f女性能夠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自身的個性這是完全值得稱道和體現時代和思想進步的地方,但現實反映出來的確實一種“偽女性主義”,女性并沒有從根本意義上獲得女性本應有的話語權,而仍處于被娛樂的狀態之中,占據社會意識主導的仍然是男性。
新媒體正在推動女性走出被傳統界定的邊緣,但是對于女性傳播者和受眾來說新媒體提供的只是一個中性的平臺。所以女性媒體形象要想真正地提升,必須要認識到女性媒體形象的不足之處并積極投身于新媒體時期的信息傳播。女性一定要利用新媒體這一便利途徑展現新時代女性自立自強的光彩一面,展現屬于女性“本我”的個性。
參考文獻
[1]丹尼斯·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M].4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張艷紅.女性主義視野下的媒介批判[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3]管雪.女性網絡紅人形象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4]陳亞男.從新浪微博看新媒體時代女性形象[D].沈陽:東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