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宇
摘 要:壯族織錦圖案是壯族文化傳承的精美圖案,經過千年的發展,壯族織錦圖案自成體系,有三大類,二十多個品種和五十多種代表性圖案,每個圖案都有其自身的含義與發展前景。本文通過對廣西壯族織棉圖案的生態觀對人們的生活與發展進行分析,以廣西壯族織棉圖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作出探討。
關鍵詞:壯族;織棉圖案;生態觀;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X321;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145-01
壯族自古以來一直居住在我國粵東、八桂、湘南云南南部等地,是嶺南的土著民族,現主要聚居于廣西等地。壯族的織棉工藝直至今天也一直在延續并發展著,壯錦圖案精巧,結構嚴謹,色彩艷麗,柔和,不僅是精美的工藝品,還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壯錦以其獨特的圖案,色彩明亮,堅固耐用,具有濃韻的民族特色而聞名。壯族民間織錦品種有被子、毛毯、背帶、掛包、桌布、圍裙、頭巾、服裝邊角飾品等。圖案的構成元素多來源于自然,這和壯族人民生活的環境及觀念是分不開的。
一、壯族織棉圖案的起源
壯族繼承著男耕女織的優良傳統,壯族先民在經過漫長歷史實踐積累中,智慧的他們利用豐富的水能資源,以種植水稻,女性善于編織和刺繡,當時的圖案都來源于大自然的認知,而圖案中則是生活中所見的花、鳥、蟲、魚等簡單圖案。壯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充滿憧憬的美好生活和想象,壯族婦女把對熱愛生活與自然,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與想象體現在織棉工藝上,原來簡單的織棉圖案添加了壯族婦女對生活美好的想象與精妙的構思,變得比生活中的實物圖案更加的美麗與生動了。
壯族織棉圖案是壯族人們對大自然的崇尚所以繪制于鞋、帽、胸兜、衣服、褲子等生活中所用到的物品上。他們有自己的信仰,來源于自然,而用于生活。如:把花草,動物的圖案秀在衣服、鞋子、帽子上面,他們認為可以辟邪,保平安等。
二、壯族織棉圖案中的民族圖案觀
圖案作為民族裝飾的重要文化組成部分,在裝飾藝術上帶著自己的民族文化烙印。壯族的織棉圖案蘊涵著壯族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文化,民族和宗教的文化,每個圖案都有其背后的符號象征意義。
裝飾作為文化,圖案是裝飾的重要內容文化符號,而每個文化符號都有其存在的重要意義,如:蛙紋。“蛙紋”流傳著的許多民間傳說,人們認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女媧,視為人類的女帝王,有人說,從蛙圖騰神演變而來,人類始祖“女蛙”的名字是青蛙圖騰的名稱。傳說當時根據長時間的觀察,壯族先民覺得的農業生產和天氣變化,風和雨的量,是息息相關的,狂風驟雨,臺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也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構成直接威脅,因此,要想預知今年是否風調雨順,是農民重點關注的大事。在科技比較落后的古代,明智的壯族先民逐漸注意到青蛙的嗚叫聲與風雨有著很大關系,他們通過“青蛙叫”判斷暴雨到的現象,認為青蛙是一種能呼風喚雨的神靈物,能給人傳遞風雨的信息,有預測風雨的特能;在同一時間,每年春天,青蛙開始叫的時候,人都會知道播種,種植季節到來了。由于青蛙有這種“能力”,于是壯族先民便對它產生了恐懼和崇拜,“恐懼創造神”,青蛙成了壯族先民的氏族圖騰崇拜的偶像,這是一種“在想象力和征服自然的力量想象的援助,占主導地位的自然力量,自然的力量來可視化”的表現,所以人們的生活中用些吉祥的圖案作為裝飾的重要符號。
三、壯族織棉圖案的生態觀意義
圖案設計在所有與人相關的環境中,起著整合自然與人文審美要素的作用。與此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壯族織棉圖案是來源于自然用于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圖案的認知更豐富了,在建立生態文明中,如果只有工業文明,科學和單獨技術手段的心態來修復環境,是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必須在各個層次上調控人類的社會行為和改變支配人類社會行為的思想”,使人與自然的關系由工業文明的對立走向生態文明的和諧。壯族織棉圖案從一定意義上是符合生態觀可持續發展思想相吻合。每個織棉圖案從其內在含義上展現著壯族生產生活文化及民族宗教文化,從織棉圖案寓意小故事上間接體現了民族集體價值觀,而圖案作為一種符號的形態在文化情境中被理解與專遞著可持續發展深層理念。
生命意志是藝術發生的深層心里根源,藝術發生的普遍規律不是某一種類藝術某一方面的單一原因,而是一種復合的結構模式,藝術發生的根源就存在于這種從深層的生命意志活動到感性的、物質的、形式的、外觀活動的結構框架之中,藝術發生于生命意志的形式表現之中,壯族織棉圖案的生態觀在生活中成長并發展著,融于生活,讓壯族織棉圖案的生態觀陪伴著我們。
指導老師:龔忠玲
參考文獻:
[1]鄭曙旸.設計藝術的環境生態學——21世紀中國藝術設計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2]聶瑞辰.中國繪畫賞析[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3]陳池瑜.現代藝術學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