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劍飛
摘 要: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培養產品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對現有的產品設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產品設計;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0;TB-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248-01
一、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一些本科院校提出了發展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并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但總的看來還未形成系統性的成果,應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問題、課程體系問題、實踐教學建設問題、師資隊伍問題等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實踐。 準確定位應用性本科教育的課程模式,將成為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培養目標上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有所偏離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在課程設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理論知識,尤其是陳述性知識的傳授,輕實踐教學環節,沒有做到結合社會需要,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 如產品設計專業課程存在內容設置過細與課程周期短的差異,學生專業學習內容過多與學科知識面狹窄的差異,單一的課程設置和市場整體綜合設計的差異等。
2.在培訓模式上 ,理論與實踐脫節情況仍然嚴重在教學實踐中很多學生前期看輕專業理論學習和專業實踐訓練,僅僅重視專業技能訓練和產品表現形式,導致學生在后期綜合設計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缺乏,一味地追逐技法,難免會變成匠人之藝,缺乏深度,更為重要的是,在未來的的道路上走不長,會受到商業等其他事物的誘惑,進而迷失方向。應用型學科固然在于實際應用,然而須有理論指導,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盲目性,導致學生的設計缺乏創新和延展性。
3.教學方法上的問題
教學中單調、封閉式的教學方法、手段與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設計專業人才的差異。 由于部分高校產品設計專業教師欠缺,繪畫教師被迫走上設計繪畫之路。 但是其自身缺乏對產品設計的基本了解,造就了設計基礎教育的缺失,使得設計基礎課程訓練與專業應用設計脫節。再加上單調、封閉式的滿堂灌式的課堂教學,老師與學生的積極性無意間被消磨,出現了師生相互應付的局面。 為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及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需求,建立一個開放的、創新型的產品設計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二、產品設計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
1.面向行業需求,優化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設置在進行專業結構調整時,通過傳統優勢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衍生新專業,使新專業建設起點高、條件好。按照前沿、交叉、急需的原則,發展建設需要的專業;根據行業人才需求主動調整專業方向,更加準確有效地實現現有高等院校對設計專業課程本身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契合度,更好地提升學生畢業后的市場競爭力,滿足現代企業用人需求。 學校應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轉變過于強調基礎課程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想法,堅持基礎教學為專業教學服務,為相通相近學科搭建基礎課程平臺,按專業實際有針對性、選擇性地設置基礎模塊,并根據專業需求,適度加大專業課程模塊學時比例,同時構建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循序遞進的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
2.堅持教育教學改革,確保教育質量的穩定提高高等院校的產品設計專業教育要堅持教育教學改革,豐富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用探究式教學方式,不斷以創意思維、創新設計、創業實踐為三大模塊貫穿于設計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探究性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創意熱情,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研討教學法、模擬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同時推進考試方法改革,形成以引導創新思維為核心的一體化的課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設計、創業實踐能力。
3.建設具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創新意識的養成和實踐應用能力的訓練并不能簡單地通過課程設置得以實現,更多要依賴于教師把創新能力的培養意圖貫穿于理論和實踐教學以及考核的各個環節設計中。 加強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定期舉辦與開展教師培訓課程以及專題講座,讓教師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參與企業設計實踐,進入企業參觀,了解現代設計專業發展趨勢,了解企業對人才需求狀況,使教師更好的掌握最新設計軟件,提升相關專業技能,以此服務于教學活動中,給與學生最新的專業發展前景咨詢,真正使得人才的培養符合企業需求。教師要樹立團隊意識,將設計教育與創新文化產業緊密聯系,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設計水平整體提高的需要。
三、結語
我國的設計教育改革如果不能真正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將會導致設計教育改革與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型設計人才的培養背道而馳。未來高等教育必須要加快教育體系改革與優化,進一步提升人才的應用性與實踐性培養,加強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動關系,更好地使得人才本身符合時代發展需求。但是同時也要提防人們過分強調創新,以至于為了創新而創新,由此我們還是需要正視創新與現實之間的關系,不可一味創新,更不可不創新。
參考文獻:
[1]劉向信高校和諧校園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