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梓楠
摘 要:“沉默的螺旋”理論由傳播學家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提出,它產生于印刷媒介時代。隨著社會的進步,網絡成為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體并重的主流媒體,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沉默的螺旋”將如何繼續轉動便成為新的關注焦點。本文將結合互聯網的特性,嘗試分析這一問題。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互聯網;大眾;輿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267-01
社會心理學表明,輿論是社會控制的機制。它未必是事實上的“多數”意見,但至少是表面上的或人們感覺中的“多數”或“優勢”意見,它通過人們的從眾心理來制約個人的行為,到達社會控制的作用。這便是“沉默的螺旋”理論的來源。“沉默的螺旋”理論指出,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也就是說,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使“優勢”意見顯得更加強大,這種強大反過來又迫使持不同意見的人轉向“沉默”。如此循環,便形成了一個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另一方越來越沉默的螺旋式過程。互聯網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方式,融合了人際、組織、群體、大眾傳播的某些特征于一身,它成為公眾表達意見最重要的平臺,當然也是輿論產生的最重要平臺。“沉默的螺旋”也就此開始。
一般而言,輿論或“沉默的螺旋”的產生可根據源頭分為兩種:官方控制和民眾自發。但在互聯網語境下卻不再如此。官方控制,便是政府或企業等通過影響或控制大眾傳播媒介,發布利于自己的信息,形成一種“優勢意見”的假象,從而使得本來就是少數人的意見不斷減弱,達到控制“民口”的目的。民眾自發,是公民自己通過公開發布并傳播自己的意見,以此獲得認同和支持,逐漸形成多數人的意見。民眾這個主體,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以及快速傳播等特點,往往可以由任何一個人來充當,他們與名人唯一的差別就在于形成風暴的時間長短。本已掌握很多資源的意見領袖固然能更快速得到支持,但無法否認的是,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有成為意見領袖的可能。
以往的傳統媒體,只有在報紙或電視屏幕上出現才能發聲,才會有支持者。而如今互聯網匿名性賦予了網民一個虛擬身份,網民角色扮演過程中受社會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小,他們逐漸轉變成以自我表達為主,每個人都增加了發聲的勇氣。另外,互聯網的連通性、無限的公開性,及其傳播形態的復合性,完全給予了個人言論產生諾依曼所說的“共鳴效果”、“累積效果”以及“遍在效果”的機會。正是這樣,互聯網時代的官方控制面臨著了前所未有的難度。信息流動的實時性和廣泛性,使得沒有哪種力量能夠做到一手遮天。民眾的不同發聲往往能夠很快將官方努力制造的“螺旋”擊潰,甚至在其形成之初便將其扼殺在搖籃里。
如今民眾自發形成的“螺旋”造成的新的傳播環境,與以往傳統媒體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如上文所言,互聯網語境下,一個無名氏都可能引發蝴蝶效應。也正因如此,各種聲音的復雜性加上互聯網的催化,以及個人心理因素的影響,“螺旋”中的“優勢意見”常常又具有極端性。縱觀近幾年的網絡事件,如2014年的“5·28”招遠故意殺人事件,權利的訴求成為網絡輿論最主要的內容,但這種訴求又往往會異化為社會對公權力的反叛力量,使得發泄情緒成為主要訴求。在對待各種社會事件的時候,人們常常會被觸發自己的“預設立場”,即以普通人甚至以事件中的利益直接受損人自居,有著強大的仇富、仇官心理,并將掌握更多社會資源的一方直接推往對立面,不斷舉著為“平民”爭取權利的旗幟而發出極端的聲音。逐漸地,這種聲音加上長期以來公眾對于官方的不信任感以及從眾心理,直接轉化為顯性的輿論,使得個人的意見迅速演變為群體極端化。這樣的“一邊倒”的意見趨勢也是如今互聯網語境下非常重要的一個“沉默的螺旋”形式。
同樣,輿論風暴的快速形成導致其生命周期大大縮短,“沉默的螺旋”在快速產生之后,也常常很快就被打散。一種意見只要得到機會,就會很快被擴散在相關群體中形成“螺旋”,但這種可能也同樣適應于不同的意見。以2014年6月“廣西玉林狗肉節”為例,一開始愛狗者反對吃狗肉的言論形成了很大的風暴,引起了眾多有著“善良之心”的人的支持,甚至還有人直接去往玉林砸狗肉店。隨著事件的推進,很快便有了另一種聲音逐漸引起風暴,即“吃狗肉”無關素養、無關愛心,應理性對待。這種聲音隨著新媒體的傳播與之前的言論開始僵持,已經形成的“沉默的螺旋”被擊潰。
網絡上,抽象化的民主以及信息不對稱的尷尬,使得原本擁有自恃力的輿論變得脆弱,輿論意志所形成的合力也容易被社會中的各種力量化解。互聯網語境中,所有人都像在參加一場假面舞會,每個人都有跳舞的權利和舞臺,而所謂的“多數”意見與“少數”意見的差別就在于跳的是廣場舞還是華爾茲。喧鬧動感,會有人圍觀參與;優雅旋轉,也會有被捧場的機會。但無論怎樣,狂歡之后都有散場的時候。
參考文獻:
[1]謝新洲.輿論引擎:網絡事件透視:Internet events analysis[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2]杜駿飛.危如朝露:2010-2011中國網絡輿情報告[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3]李衍玲.輿論學精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