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項工藝技術在不斷進步,促使人們的審美觀念也發生改變,本文通過借鑒考古文物以及相關文獻,對傳統草木染工藝技術與審美特征進行分析,深入探討草木染材料、紋理以及工藝上的變化,對于我國草木染的發展與進步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草木染;工藝技術;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TS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287-01
我國作為歷史古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一些先進的工藝與技術流程至今,展現著我國悠久的文化魅力,尤其是在紡織品工藝上更是技術精湛,堪稱世界一流,花樣紋理生動、鮮活,花色絢麗多姿,享譽世界各國。而這些絲綢的華麗與高超的印染技術息息相關。經過年復一年的探索與積累,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染色工藝,才能生產出更加絢麗多姿的紡織品,精巧、別致、華美紡織品的創造者就是草木染。
一、草木染工藝特征
1.材料。草木染工藝使用到的材料當然是集自然、豐富、絢麗為一體的草木,我國地大物博,地產豐富,茜草、藍莓等非常豐富,并且草木染應用到的草木都是純天然、野生的。但是,當時草木的采集非常困難,并且農業技術并不發達,人們的藥理常識也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原材料的采集效果。由此,人們為了使染料獲得的更加容易,開始大面積培育與栽培重要的染料,比如,蘭花、茜草、茈、卮等,這些已經成為當時非常重要的染料了。草木染的材料來源于自然,在純度上無可挑剔,并且純天然無公害①。還有一些染料是珍貴的中草藥,具有非常強的保健功能,比如,藍草、紅花、茜草等,這在當時是非常珍貴的。
2.工藝。古代的工藝已經非常先進,先將紡織品一絲一縷染好,然后在進行紡織加工,還有一種是先紡織成型,然后再染,在古代有織紋與織錦的說法,前者就是織錦,后者則是織紋。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都能表現出古代高超的染料工藝,更在纖維染制上有不俗的成就。唐朝是紡織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也促進了草木染工藝的進步,著名的“絲綢之路”就見證了當時中國輝煌的絲綢盛況。到了明朝時期,草木染有利更西的分工,并發展出了染色坊、紅坊、藍坊等草木染作坊,促進了草木染的快速發展與進步,在套染技術上也非常高超。通過不斷摸索先進的技藝,總結成熟的染制經驗,才能充分發揮材料特性,使草木染渾然天成,宛如天開。
二、草木染藝術審美特征
1.色彩。色彩是紡織物最明顯的特征,也是藝術感最強的因素。草木染因為染料取之于自然界,在色彩上也具有自然魅力,很多天然植物帶有天然色彩,并且散發著清香,使紡織物更加高雅、柔美,同時又不失含蓄、委婉。通過歷史考察以及文物證實,紅、藍、黃這三種顏色是最為常見的,將這三種顏色作為底色能夠套染出更多繽紛的色彩,使紡織物更加鮮艷、奪目。宋代的茶色、褐色以及綠色是常見顏色,白色以及同類的花色也非常常見,使紡織物更加端莊、高雅②。清朝地域性色彩濃厚,也使顏色更加多樣、豐富,比如,藍色系就能分出寶藍、蔥藍以及二藍,雪青、玉色以及淡青色是杭州西湖地區的主色調,黃色調以及其他的暖色調是成都地區的主色調。
2.紋理和紋飾。隨著草木染工藝發展與進步,與染色工藝息息相關的其他技術也發展起來。還有一些自然形態為主的動植物或者人物在充分加工以后成為具有審美情趣的紋理樣式。比如,大漢時期的楚漢文化就將龍鳳、茱萸以及云氣作為尊貴的象征,凸顯著詭異的感覺,還有一些幾何形態的花紋交縱下營造出更加豐富的紡織紋理。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了非常多寶貴的文物,其中各種印花制藤蔓以及花卉、葉片紋理的紡織物蘊含著非常強的氣勢美。唐朝佛教文化盛行,受宗教文化的影響以及各民族間的充分交流與融合,使紡織紋理也變得更加富有宗教色彩,清新脫俗并不失含蓄美是當時所體現紋理特點。蓮花紋、忍冬紋等象征著佛教藝術。還有一些寶相花、狩獵紋理、花鳥紋理,將自然與工匠藝術充分結合,營造一種抽象趣味,也是當時的一大特色。宋朝的都城在北方,凝聚著北方人彪悍、勇猛,但又孤冷、憂郁的情調,也體現著當時一些文人超凡脫俗、不愛慕名利虛榮的情感,追尋清新自然之美的感覺。這一時期,紡織物的紋理以生色花、幾何紋理以及團花紋為主,表現出一種時代審美風尚。元朝使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在歷史上并不多見,此時的紋理以中西合璧為主,表現著蒙古帝國的大氣與勇猛。明朝也沿襲著元朝的紋理樣式特點,豐富性充分體現出來③。清朝的紡織紋樣也表現著少數民族的華麗與豪放,在工業上更加精密、融合,象征著吉祥的紋理成為主流,印花、蠟染以及扎染都獨具風格,不失樸素與大方。
綜上所述,草木染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瑰寶,也象征著古代人民高超的技藝,在歷史積淀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與樣式。精湛的工藝技術讓我國的草木染工藝不斷發展與進步,使紡織物的品質更高,更加具有多樣性,為以后的紡織工藝提供了借鑒,在藝術審美上也在不斷進步與革新。草木染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帶給人們先進技術的同時,也讓人們的精神得到享受,提高了人們的審美水平。
注釋:
①李雪艷.尊卑貴賤,望而知之——明代草木染色與等級制約[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2(03):56-60.
②潘春宇,姜文.中國傳統印染工藝“草木染”的傳承與發展之路[J].藝術百家,2011(Z2):55-57.
③《中華紙業》采編部.草木皆“思”——回顧和思考建國以來纖維原料結構的演變[J].中華紙業,2009(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