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教學的顯著特點是通過身體練習,掌握動作技術,提高身體素質,具有很強的技能性和實踐性。它與高職院校強調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技能應用性人才有相通之處,并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
關鍵詞:體育教學;高職生;專業技能;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201-02
一、引言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因此,在課程體系構建上,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和技能性的特征。它典型的應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較強的實踐性,決定了課程建設應始終圍繞培養對象的職業能力這一主題,將課程與培養目標以及專業能力有機地結合,篩選學科中與培養職業能力直接有關并且使用效率較高的專業知識內容,配合實踐性教育環節,形成一個以綜合能力培養為主體、突出技能和崗位要求為目的的課程教育體系。而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室外教學環境)、實踐性(掌握運動技術的過程)和多樣性(群體動態過程),符合這一課程教育體系要求。
二、體育教學在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質中的作用
(一)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現代體育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和競爭性,這種競爭機會平等,公正、公開,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具有積極作用。在體育運動中,不講門第、不分尊卑;不存在除個人身體、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學生在體育運動的競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通過拼搏取得勝利。體育運動講究規則,不徇私情;最講現實,不論資歷;最講務實,不圖虛妄。這就要求每一個參加者都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競爭,在激烈的競爭中淘汰,又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長此以往,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學生在校就具備競爭意識,能促使自己發奮努力,刻苦學習,掌握專業技能,提高綜合素質。
(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高職院校培養的高技能應用性人才,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學生 “能干”。這就首先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身體素質,而身體素質除了先天遺傳因素外,主要靠后天的體育鍛煉形成。而專業技能的展示和發揮,又必須靠健壯的身體做支撐。技能型人才往往工作在生產第一線,很辛苦。有時還需要加班加點,通宵達旦地工作。這就要求他們有強壯的體魄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體育的顯著功能就是提高身體素質,長期有計劃、有組織的體育鍛煉,就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強壯學生身體,為專業技能的學習和展示奠定基礎。
(三)促進學生掌握專業技能。體育能提高學生靈活、協調、柔韌、思維、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質,有助于他們掌握各種動作技能。研究資料和實踐證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由于積極的技能轉移,能夠更快、更準確地掌握各種動作技能、技巧。而能夠很好掌握運動技能的學生,一般情況下也能很好地掌握專業技能,心理學理論稱之為思維、行動的遷移性。同時,運動技能強的學生,思維敏捷,善于學習,善于實踐,自信心強,對專業學習和專業技能的掌握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道德與合作精神。體育是一種具有豐富精神內涵的社會活動,具備很多德育教育因素。通過體育訓練和比賽,可以培養頑強的意志,增強責任感和事業心,提高抗挫力和自尊心。體育本身所蘊含的用于競爭、敢于勝利、遵守規則、尊重裁判、團結協作、誠信友愛的精神內涵,對于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其作用超過體育本身。體育運動的集體項目很多,在一個集體項目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為準則,必須依角色要求行動,各行其是、各負其責。要服從教練的安排和指揮,隊員之間要團結一致、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這就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團隊精神和自我約束能力。
(五)完善學生個性和個人品質。人的個性并非天生的,他與后天的環境教育以及個體的實踐活動密切相關。體育通常是在動態中進行的,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多,其個性特征表露得也多。抓住學生的個性特征,對其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能夠完善學生性格。同時,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內部因素(生理、心里、技術)和外部因素(環境、器械、人際關系)的困難考驗著人的勇氣,磨練著人的意志,進而培養了人的品質和心理素質。體育運動中,學生不斷地掌握技術,提高技術,以及在比賽中運用技術,他們都會從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和失敗的打擊。事實表明,成功和失敗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學生消除煩惱、減少壓力,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朝氣蓬勃和勇于挑戰,因此,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
(六)、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社會適應過程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社會適應過程實質是一個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一個生物的人成為一個社會的人,他必須適應自己所生活的社會變化,要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逐漸形成群體觀念,協調人際關系;要學習和體驗社會角色,學會承受各種挫折;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面對各種沖突,并學會理解和妥協,合作與競爭。這種不斷學習,不斷調適的過程就是一個個社會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個體不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過程。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學生往往要根據需要擔任某項運動角色,并按照一定的體育規則和體育道德標準進行體育活動,而這實際就是一種社會活動的縮影,是學生最早接觸的社交場所,這對學生盡早的接觸社會,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獨立工作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對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三、提高高職生綜合素質的措施
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不僅僅要完成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的體育教學任務。而且要通過體育課程教學,充分利用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室外教學環境)、實踐性(掌握運動技術的過程)和多樣性(群體動態過程),加強對高職學生“職業技能”培養與訓練。同時,加強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樹立體育教學切實為學生掌握職業技能服務的理念。
(一)圍繞學生技能素質確立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體育課程的重點教材,應與學校特色、專業建設和職業能力培養相結合。一方面,教學內容應該包括體育與健康的基本理論和知識,以達到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提高其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體育課的教學內容應結合專業特色,設計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武術、游泳等課程,以及在理工類高職院校多安排力量性、耐力性、靈活性等體育內容;文科類、藝術類高職院校多安排體育舞蹈、形體健美、韻律操等內容。注重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體育能力,教會學生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是體育課教學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二)對體育教師隊伍提出更高要求。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不僅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育教學不緊要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素質,而且要促進學生的技能素質的提高。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必須認識到高職教育的重要性和體育教學的特殊性,在體育教學改革中緊緊圍繞“技能”作文章,體育課程建設、教材的選擇應充分體現高職特色,力求體育課在職業教育中的實效性,在體育教學上不斷改革創新。
(三)大力開展課外陽光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教學的延伸和拓展,也是高職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形式,學校應盡量不在這一時間里安排文化課和實踐課,特別是大二、大三無體育課年級學生,他們參加體育鍛煉主要是靠課外體育活動,所以應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組建體育協會和體育俱樂部,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學生特點,安排與之相適應的體育訓練和比賽。使學生掌握1—2種體育鍛煉項目,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使學生產生對體育活動及其效能和作用的認識和良好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真正意識到參加體育活動為他們帶來學習的動力和精神活力,認識到體育的價值,最終形成體育鍛煉意識和體育鍛煉習慣。
(四)加強場地和器材建設。體育場地和器材是制約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學校應每年按照比例投入一定經費,加強體育場地、器材的建設。一方面,要按照學生規模保質保量修建運動場地,增添體育器材,滿足教學和學生運動需要;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強體育場地、器材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參考文獻:
[1]黃曉明:《論體育文化對現代人競爭素質培養的價值》,《體育文化導刊》2014.(1).P50. [2]李麗:《高校體育文化建構與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研究》,《體育文化導刊》2015.(5).P68.
[3]李文川:《人力資源視角下的體育教學研究》,體育文化導刊》2014.(4).P69.
[4]盧建輝等:試論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化”綜合素質[J]《教育與職業》2015(9)100-101
作者簡介:劉峰,男,1989.9生。武漢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體育新聞學雙學士。湖北襄陽職業技術學院體育研究室專職講師